奥运会给国家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0-20
没什么变化,该干嘛还干嘛!
第2个回答  2013-10-20
 4年一届的奥运会是全球最大的体育盛会,奥运会的巨大号召力和影响力对任何一个品牌都具有无穷的魅力,而举办奥运会对于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来讲都是一件影响极其深远的事情。奥运会的规模之大,涉及领域之广,对主办城市的经济既是契机,也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4年的奥运周期以及奥运会后经济的走向将影响着北京经济的发展。
  “每年0.8个百分点”
  北京市统计局核算处的魏小真处长介绍说,从投资角度来看,由于奥运会新增的投资对北京经济的直接影响表现为对经济的拉动,据测算,2004至2008年的4年内,奥运投入对北京经济的拉动为平均每年0.8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角度预测,到2008年,奥运投入将使北京市第三产业的比重从目前的稍高于60%增长至接近70%,在此期间,由于大量场馆建设的需要,第二产业尤其是建筑业的比例也将有所提高。
  国家信息中心3月23日发布预测报告说,2002-2007年,奥运直接投资分别拉动北京市建筑业每年多增长3.67亿元、13.61亿元、29.42亿元、44.39亿元、47.31亿元和45.24亿元,是奥运经济的主要表现之一。
  同时,奥运直接投资在拉动机械设备制造业快速增长的同时,对服务业也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在这6年中,北京市服务业将每年多增长2.54亿元、9.40亿元、20.31亿元、27.67亿元、29.49亿元和28.20亿元。
  从种种信息看来,奥运经济这块“大饼”价值具有非凡的诱惑。据估计,从现在起到2008年,因举办奥运会而新增的社会消费需求总额大约为1000亿元,消费市场总量将超过15000亿元。
  “180万个就业岗位”
  “随着投入规模的增大,奥运会对北京的就业环境也有促进作用”。魏小真向我们描述道,“2004至2008年的4年间,奥运投入将给北京市提供180万个就业岗位。”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筹办奥运会期间,基础建设方面将投资1000亿元人民币,使北京的城市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提升城市的服务功能和形象,包括完成300公里城市有轨交通和600公里高速公路网建设。因此,仅城市基础建设一项就将为建筑行业提供一个巨大的就业空间。
  另外,北京还投资100多亿元建设一批现代化的体育场馆,这些场馆不仅能够圆满完成举办奥运会的任务,还将在奥运会结束后,形成以奥林匹克公园、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等为中心的体育、商贸、健身、娱乐产业圈。这将为服务业带来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而借助这两个新的产业圈的形成,京城服务业将有可能进行一次新的洗牌和重组,从而获得自身的提高。
  “辐射渤海地区多个城市”
  就像没有一个工厂是自己供给原料,没有一个生态系统是自己生产能量一样,北京奥运会同样需要周边城市的支持。作为北京奥运会的协办城市,青岛、上海、天津、沈阳和秦皇岛也将从北京奥运会中分得一杯羹。作为奥运会帆船比赛举办地的青岛目前正在大打奥运牌,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青岛的城市形象和国际知名度得到了提高,由此带来的投资效益和旅游效益将在更远的时间内给青岛带来更多的实惠。
  而环渤海地区未来几年也将从北京的场馆建设和城市基础建设中赢得商机。北京将从这个地区购买大量的建筑装修材料,引进建筑工队等。再往深的挖掘,由于北京投资环境的改善,更多的国际大企业将会选择北京作为来华投资目的地,这些企业的原料供应,配套建设及员工梯队建设也将给环渤海地区带来更多的订单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要控制成本还是要加大投资?”
  奥运热是摆在大家眼前的,但是,奥运热同时又不能过热。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奥运投资应该与其他投资区分开来,不能盲目夸大其作用。奥运投资只是北京市经济建设中的一个部分,它所能起到的作用也是有限的。盲目夸大只会让经济出现泡沫,16天的奥运会闭幕之后,这些泡沫的破灭所带来的经济问题又是多大,我们应当予以考虑。
  虽然个别行业对北京经济建设的贡献非常大,但是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为了更好的完善北京的产业结构,政府还是应当正确处理经济全面发展与重点行业发展的关系。这一点,首钢集团的搬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要协调好奥运会的短暂需要与项目的投资成本与效益长期发挥的关系。”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会长魏纪中说,“不仅是奥运会的单方投资拉动经济发展,更要把奥运会的真实需求与北京的现代工业化进程、社会福利的增长过程、北京建设国际化现代大都市的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用最少的钱办几方面的事。”奥运建设是要控制成本,还是要加大投资,界线就在于是财富而不是包袱。
此外,大家需要知道。国际奥委会有个规定:奥运会的市场开发收入,不论是国际奥委会给组委会的分成也好,组委会自己组织的市场开发收入也好,只能用于奥运会本身的运营,也就是说主要花在奥运会所有参加者身上,真正可以留给体育事业和城市百姓的收入是有限度的。而且,国际奥委会最终要对组委会的决算进行国际审计。
这必然涉及到各方的利益平衡和协调问题。当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的利益问题,这涉及到国家的直接利益,优惠政策在一定意义上有国家付出的含义;涉及到国家的间接利益,这里边包括国家的财富积累,各类企业的真实利益等;涉及到北京奥组委的利益,因为它具体承担着办好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北京奥运会的艰巨任务;涉及到代表北京市市民的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利益,因为北京市人民政府承担着为全市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任务;涉及到体育界和体育部门的利益,奥运会后能为他们留下多少可持续的财富呢?涉及到赞助和支持北京奥运会的各类企业的利益,应考虑如何使他们的“投入”有短期和持续的“回报”。
奥运会申办成功给北京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动力显而易见,随着2008年的临近,一个悬念越发在人们的心头浮起:奥运会之后的北京还能保持住这样的势头吗?
奥运会的赛后问题一直让经济学家们头疼。举办奥运会所带来的投资和建设,以及比赛期间从世界各地蜂拥而至的运动员、游客,均撑大了城市的胃口。可是比赛结束之后,一切恢复常态,经济的增长不再有如此巨大的投资拉动,悉尼奥运场馆的闲置就带来了4亿澳元的多余支出。
由于奥运会主办城市须一次性满足超出常规的赛期需求,所以赛后问题几乎难以避免。但如果措施得当,这些成本就可能被最大限度地压缩,并被消化在奥运会给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创造的巨大利益之中。比如,韩国就以1988年汉城奥运会为契机,跨入了新兴工业国家的行列。
北京奥运工程投资甚巨,国人自然期待最优地把握奥运良机。本着这一愿望,北京市在奥运会申办成功后倾力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并获国务院批准,以两院院士吴良镛为首的学术团队对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规划作了细致的研究。国际经验表明,大城市群是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基地,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就刺激了东京城市群的发展,促进了日本经济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高速增长。奥运会是“发展激素”,既能增进经济中的良性因素,又会放大负面因素。因此,针对北京城市发展固有顽疾的总体规划修编和破解京津冀地区长期发展失调的区域规划研究,可谓是两场“及时雨”。
可是,北京新的城市总体规划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以施行?这项规划的主旨是调整城市结构,改变单中心城市布局,以此缓解中心区在交通与环境方面的高度紧张。从世界各大城市的发展来看,单中心城市与多中心城市相比,由于只有一个中心、旺地紧缺,房价均难控制,从而制约了城市的竞争力。目前,北京在单中心格局一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房价已呈暴涨之势,持续下去,必将增大城市的竞争成本,不利于奥运会之后的发展。所以,尽快将发展重点转移至新城,停止对旧城的继续拆除,以奥运会之力推动城市结构调整,应是北京应对奥运赛后问题的第一要务。
另外,京津冀的区域协调何时能够形成为国家战略?在“珠三角”、“长三角”已成大器之时,奥运会为京津冀创造了赶超良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巨大增量空间已经形成,解决京津经济同构已是当务之急。可是,京津冀的区域规划目前还停留在学术层面,如果不能尽快催生决策,就仍将是高成本的发展,并降低奥运会之后的收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