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观念的提出有什么意义

能不能具体点

第1个回答  2005-07-30
下面有补充回答

这个观念是我们北大中文系的教授陈平原、黄子平和钱理群提出来的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是为了弥补过去对现当代文学史认识的不足

第一个方面:陈平原老师在课上给我们讲过:现代文学都是从五四新文学说起的,但实际上在此之前的晚清的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以及晚清的谴责小说都是与五四新文学一脉相承的,但由于人们一般的认识都把二者隔开来,使得现代文学不关注他,古代文学更不关注它。
另外,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界限也是按照政治上的分期进行的,但实际上革命文学和解放前的左翼文学也是一脉相承的,这样就不好进行研究

因此提出这一概念就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将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加以打通,是新的文学史分期方法

第二个方面:中国文学在二十世纪充分吸收西方文学的理念和创作方法,中国在文学上开始觉醒,因此通过这个概念的提出可以更好地将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链接起来,把文学的现代化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主题,这个主题中又包含了中国文学的世界化
钱理群曾说:“世界文学中的中国文学”,这个概念也是逐渐形成的。原来我们的视野也是比较窄的,所谓“东、西方文化的撞击”,其实心目中就是中国文化和欧美文化。后来考虑到与中国近似的情况,比如印度、日本、东南亚,还有非洲,最后,拉美文学也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他们的“文学爆炸”近年介绍了不少,我们才发现它们的文学也是都在上世纪末八十到九十年代发生了突变的。反过来看欧美文学,也是在同一时期产生了对自身传统的反叛,这些反叛明显地从非洲黑人文化,从东方文化汲取了灵感。这就形成了“世界文学”
陈平原说过:我研究五四时期的文学,发现东、西方文化的撞击是一个大问题,很多现象都是从这里发生的。一系列的争论,比如“中体西用”啦,“夷夏之说”啦,“本位文化论”啦,“民族形式”啦,总是离不开一条主线,即怎样协调外来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矛盾。于是我就追溯中国人自觉地学习外来文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一开始是追溯到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但是后来发现从学习“船坚炮利”转到学习政治经济法律再到学习文学艺术,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是到了戊戌变法以后,才开始全面介绍文化艺术。以前虽然承认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可是毕竟“道德文章冠全球”。这时候才发现文学上也有许多可以学习的东西,文学观念开始转变。五四时期的许多问题,比如国民性批判,白话文运动,诗体解放,话剧的输入,等等,其实都是从戊戌之后开始的,尽管到五四才彻底、不妥协地掀起高潮,但是窗口是从那时打开的。而且,在这样的文化大撞击中对民族文化重新检讨重新铸造,使传统文学产生一种“蜕变”,这样的进程一直延续到现在,贯穿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当然达到这样的认识是我们反复讨论之后才有的。开始只是感到研究范围需要扩大,慢慢上升到一些新的概念,最后有可能上升到理论的模式。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是从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国文学转变、过渡并最终完成的一个进程。我觉得古代中国文学是纯粹的中国文学,将来外来文化被我们很好的吸收、消化、积淀下来,变成我们自己的有机成分了,也可能又出现纯粹的中国文学,夹在这中间的始终有一点“不中不西”的味道。

下面是他们的介绍

钱理群,男,1939年生于四川重庆,祖籍浙江杭州。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王瑶、严家炎先生攻读现代文学,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已退休。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 关注“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 于1985年与黄子平、陈平原共同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成文《论“20世纪中国文学》,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与吴福辉、温儒敏合作撰写了文学史专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1997年被国家教委选定为大学现代文学史课程的教材。 另有《心灵的探寻》、《周作人传》、《周作人论》、《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绘图本中国文学史》、《精神的炼狱――中国现代文学从“五四”到抗战的历程》、《名作重读》、《世纪末的沉思》、《压在心上的坟》、《1948:天地玄黄》等多种著述出版。 陈平原,1954年生于广东潮州。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留系任教。现任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召集人、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从事研究或教学。近年关注的课题包括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学术、图像研究等。 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全国高校一、二、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1995、1998、2002),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集体,1999),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集体,2001),首届全国比较文学优秀著作一等奖(1990),首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等。 先后出版《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千古文人侠客梦》、《小说史:理论与实践》、《陈平原小说史论集》、《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老北大的故事》、《中华文化通志・散文小说志》、《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中国大学十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等著作三十余种。另外,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集刊《学人》,2001年起主编学术集刊《现代中国》。 黄子平,1949年生于广东梅县。获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硕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史编辑和中文系讲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芝加哥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芝加哥心理研究所和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作过访问研究。现任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著作有《沉思的老树的精灵》、《文学的意思》、《幸存者的文学》、《革命・历史・小说》、《边缘阅读》等。

这三个人合写了一本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
一、缘起:http://www.wsjk.com.cn/gb/paper41/1/class004100003/hwz3304.htm
二、世界眼光:http://www.wsjk.com.cn/gb/paper41/1/class004100003/hwz3306.htm
三、民族意识:http://www.wsjk.com.cn/gb/paper41/1/class004100003/hwz3308.htm
四、文化角度:http://www.wsjk.com.cn/gb/paper41/1/class004100003/hwz3309.htm
五、艺术思维:http://www.wsjk.com.cn/gb/paper41/1/class004100003/hwz3311.htm
六、方法:http://www.wsjk.com.cn/gb/paper41/1/class004100003/hwz3313.htm

黄子平:《再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http://www.fanhall.com/show.aspx?id=2390&cid=32

其他学者的评论文章:
http://culchina.net/Article/HTML/758.html

陈平原老师的文集:
http://www.wsjk.com.cn/gb/paper41/1/class004100003/index.htm

补充回答:

都写了这么多了,还要具体,建议您找一找黄子平在多年前写的那篇《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那篇文章我读过,就是在《三人谈》里一并印出来的
文章写的非常漂亮,可谓文采飞扬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5-07-30
总结过去,放眼未来,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第3个回答  2005-07-30
丰富的,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观念的提出有什么意义
因此提出这一概念就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将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加以打通,是新的文学史分期方法第二个方面:中国文学在二十世纪充分吸收西方文学的理念和创作方法,中国在文学上开始觉醒,因此通过这个概念的提出可以更好地将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链接起来,把文学的现代化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主题,...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古今之争目录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古今之争,是一场关于文学发展方向、文学形式与内容、文学与社会关系的深刻辩论。这场辩论不仅反映了时代变迁、文化碰撞,更是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缩影。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这一时期的文学史脉络,探讨新旧文学阵营的对峙,以及其中蕴含的多元思想与社会变迁的深刻影响。新旧之冲突,中西之比较...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内容简介
该书的学术价值显著,充满了原创性思考,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新性和启发性的观点。其中一些资料和见解填补了学术空白,实现了重要的理论突破。在时间跨度上,它将现代文学的起源提前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拓展了研究的时间框架。在空间覆盖上,本书全面反映了中国文学的全貌,弥补了之前历史叙述的缺...

学习中国文学史的意义
学习中国文学史的意义具体如下:1、正确了解与传承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学的面貌与现代文学很不同,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初步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情况,了解古人文学创作活动的特点,从而对继承古代文学的优良基因打下很好的基础。2、理清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文学艺术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会表现...

学习中国文学史的意义
1.你会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其实一个人生活在一个竞争时代,实在是缺乏心灵上的补充和慰藉!!可以使你拥有一个更加精彩的充实的人生!!!是自己在各自的岗位上更加具有动力!!!2.可以是我们体会其中的感伤精神和情操,让自己第亿 心灵获得升华,体验生活,享受生活,享受到生活中赶境界的东西啊!!!

一个问题
“大文学史”的提法如在今后展开讨论,估计会引起有益的争 议。比如我本人认为在现代文学发生的历史上,文学观念的一次次更新,实验性、先锋 性创作的此起彼伏,形式的不断探索,总归是纯文学的事情。这不能不决定着文学史的 流向。而通俗文学并非就是鸳鸯蝴蝶派,它还应包括海派的一部分,解放区文学的一部 分,加...

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的三大思潮
中国古代文学虽然有不同的风格、流派,但一直没有摆脱古典文学的传统,基本上没有超出传统理性的制约。因此,中国虽然有两千多年的文学史,但是并没有发生现代意义的文学思潮。只是在现代性进入中国之后,特别是在五四运动发生之后,中国的现代文学思潮才真正地产生了。在五四启蒙运动中,从西方引进了科学、民主,这是现代性...

20世纪中国通俗文学史内容简介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舞台上,雅俗文学的互动与交融,构成了文学史上的独特风景。这一时期的文学,不仅反映了社会变迁、思想演进,更见证了文化多元共生的复杂生态。第三章 携手共进:20世纪初雅俗文坛之相互促进 20世纪初,中国文坛迎来了一波雅俗文学的融合浪潮。文人学者开始关注民间文学,而民间艺人也...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学发展的特点
但是,"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个新的命题,它不应该是近代、现代、当代几段文学史的机械的拼合,量的增加如果不引起质的飞跃,那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尚有待发掘和探讨。提出者所提供的理论,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总主题是改造民族灵魂,审美风格的核心是悲凉,等等...

梳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脉 明确代表作有那些?
二十世纪是现当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是近年来学界提出的一个新的文学史概念。从时间的界定上来说,顾名思义,它所指称的当然是20世纪的中国文学,但这也只是一种大致不差的说法,很难说它的上限就一定是1900年。从文学发展的实际进程来看,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阶段,其上限应在上一世纪末和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