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6-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相辅相成,共荣共进,任何一个方面的滞后与缺失都会严重影响其他建设的成效,进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的发展。
  随着中国社会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乃至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在经济建设方面,年均9.6%的发展速度为世界罕有,GDP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基本达到满足,整个社会总体实现小康;在政治建设方面,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政治优势;在社会建设方面,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社会管理创新为切入点的社会服务与管理新格局已然成型,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得到提升。经济政治大国必然是文化强国。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当在已有的成就与基础上提速提质。
  更进一步看,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能有勃勃生机与强大动力。所以六中全会特别强调,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对文化建设面临前所未有挑战的清醒回应
  实事求是地说,我国文化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比较严峻的挑战。六中全会指出,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
  应该说,六中全会对于我国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认识是清醒而深刻的。这些问题在国际国内发展大环境的凸显下尤为紧迫。
  从国际环境来看,西方文化携其经济军事优势进行文化扩张,甚嚣尘上的“普世价值”就是最为明显的征兆。如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捍卫我们的文化尊严,阐明“中国道路”的必然与必须,说明中华民族复兴对世界的价值与意义,并且赢得世界的理解与认同,为中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和谐世界环境,我们尚有很多工作要做;就国内情况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文化式微、道德滑坡、价值紊乱的情形并不是危言耸听。现在群众关注的社会心态问题,像老人倒在地上不敢去搀扶,小孩被车碾轧后没人去救助……所有不应该、不健康、不理智的心态及行为背后其实仍然是文化问题。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能解决社会大转型大变革过程中价值导引、意识培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迫在眉睫。
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作用越来越巨大。
  首先,社会越发展越需要把文化作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精神家园”。究其根本来讲,文化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生命体现,否定自己的文化就是否定自己的生命;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的“基因身份证”。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差别绝不仅仅体现在黑眼睛黄皮肤,更有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凭借文化的独特性和内聚力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丧失了独特性,就意味着丧失内聚力,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合法性。这也就是六中全会强调文化是一个“社会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的原因所在。
  不仅如此,文化还是“软实力”,是一个国家以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现在国际社会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在和平发展背景下更不直接表现为军事的竞争,而是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任何国家要想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占领制高点,首先要取得文化上的优势,要占领文化与价值的制高点。曾经有位政治家讲过一句话,输出产品的是三流国家,输出技术的是二流国家,输出文化的才是一流的国家。中华文化曾经在人类文明演进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华文化也必将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下实现新的伟大复兴,并反过来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社会不仅要为世界经济政治作贡献,更要为世界文化发展作贡献,为世界贡献我们的价值观,为和谐世界作出我们的贡献。
  最后,文化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同的文化观念会产生出不同的经济发展形式。为什么中国社会能有这么多年来持续的高投资经济发展模式,这与中国社会先劳动后消费的文化习惯有很大关系。这种文化习惯导致中国社会有让现代西方国家羡慕不已的高储蓄率。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拯救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喊缺钱而中国“不差钱”的原因。
  更进一步看,随着现代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像美国的文化产业占整个GDP的25%,英国达到11%,而中国只占到2.75%。就算中国社会在“十二五”末文化产业比重提高到5%,这也意味着每年将拉动经济增长1到1.5个百分点,这在目前整个国际经济形势衰退,经济增长点匮乏,我国面临经济发展模式大转型的背景下,实属难能可贵的发展动力。
  这一奋斗目标有着十分确定的内容与要求
  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不是仅仅写在文件中的一句口号,而是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紧相连的现实目标。
  这一目标有着激动人心的宏伟蓝图,需要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去努力、去奋斗。这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出共有精神家园,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这一目标又有着脚踏实地的阶段性奋斗目标,这就是到2020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要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将宏伟蓝图与务实要求有机结合,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既会成为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迈向新境界的强大动力,又会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生活的享受和文化权益的满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