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自己实际工作.就如何培养创新能力攥写一篇学习体会

结合自己实际工作.就如何培养创新能力攥写一篇学习体会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2
“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 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要改革、 创新,以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这是我们肩负的光荣历史使命。

新时代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不断创新,而创新的源泉就是人的创造性。因此, 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成为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可能性、必要性和重要性

1.创造性教育应该尽早进行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有高度创造性的人的智力测验分数和创造性之间并 没有什么联系,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创造性与其所拥有的知识量之间并不成正比的 关系,知识多的人创造性不一定就强,知识少的人创造性也不一定就弱;知识的多 少,智力的高低可以决定的只是一个人在创造中可能达到的层次与深度。这些研究 成果说明,培养创新意识并不完全在于已经具备了多少知识。这也正是培养创新意 识可以从小抓起的理论依据。

中小学生正处于形成科学兴趣的最佳年龄段,初中阶段正处于形成科学兴趣时 期,高中阶段是形成科学理想的重要时期,应不失时机地抓好这几个时期的教育。

2.知识更新速度快,对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1993年,美国首先提出兴建“信息高速公路”,仅短短一年内就席卷全球。 “天上用卫星,地上有光纤”,天地一体化的信息网络已成为全世界的共同目标。 由此可见,知识量的急剧增长的直接后果就是知识老化且更新速度的加快。同时, 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给教育内容、方法带来了巨大变革,教师若不 及时更新知识,还继续“三一式”教学�一枝粉笔、一本书、一根教鞭 ,就无法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见解和有开拓能力的人才。教师必需 接受再培训、再教育、再提高,不断进行“充电”、“补氧”。知识经济时代的创 新教育要以教师的知识更新为起点。

3.开发创新能力,增强民族竞争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要使中华 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应当在更深、更高的层次上开发我们的人力资源,在 科技发展上再创辉煌,让世人刮目相看。因此,加大开发创新能力的力度是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二、培养创新能力的措施

1.打破传统观念,强化创新意识

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产生创新方法,启动创新思维。然而传统 的教育思想把人们的大脑看成是一座知识仓库,思维限制在老师设定的书本知识的 框框内。另外,学校的有些规范,严重地束缚着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教育学告诉 我们,创造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密切相关,长期服从的人根本不会有创造性,只有“ 奴性”。正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我认为学校凭借恐吓、压力和权威来管理学生 是一件最坏的事,它破坏了学生深挚的感情和真诚、自信,它养成学生驯服的性格。” 因此,我们应当重新审视我们的某些教育规范,解放学生,让他们敢想、敢说、敢 干。方法之一就是赞扬——如果你想让学生表现出某一方面的好品格,你就应在某 一方面赞扬他,将他的优点放大、升华,让他的缺点在优点的发扬中克服掉,让他 充满自尊地健康成长。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园丁,园丁的工作是施肥、剪枝,但绝 不是让你把一枝月季花改良成玫瑰花。

2.改革考试制度,建立创新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标准, 以升学率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机制。从小学到大学,学生要面临无数次考试,考试考 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迫使学生一切依照标准答案而不能有任何创 造性发挥。结果学生得到的大多是一些未经消化的、不理解的知识。在这种教育模 式下,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为此,我们应当改革 升学考试制度,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做到“四个转变”,建立创新机制。

一是变以升学率为核心的评价目标为全体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目标。

二是变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为全面调查、综合测评、多元评优的评价方式。

三是变以绝对性、终结性、结果性为主的评价形式为相对性、诊断性、形成性 和过程性等多种评价形式。

四是变以课程考试的分数和升学率为惟一标准为以教育目的和基础教育任务以 及培养目标为依据的多元和特色评价标准。

3.注重个性培养,营造创新氛围

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虽然离不开教育,但如果教育不得当,其结果就会相反。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 情绪等熔化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 由发展的宽松的氛围是开发人的创造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压抑个性自由 就是抑制创造欲望,埋没创造人才。

为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应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普及与提高结合:一方面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注重培养有 发展特长的学生。

二是共性与个性结合:一方面要保证全体学生形成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基本的 学力,同时要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性,开发差异资源,实施因材施教。

三是规范与选择结合:一方面要求向学生灌输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道德规 范和统一要求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会选择发展自己的优势,学会用自 己的头脑判断、分析事物,形成辩证的思维方法。

4.拓宽知识视野,夯实创新基础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发展出现两大趋势:一是突破,二是融合。突破能产 生新知识,融合也能产生新知识。而无论是突破还是融合,都离不开创新精神和创 新能力。创新教育要根据这种发展趋势调整教学内容,减少记忆性知识的分量,增 加有助于提高分析能力、创造能力的内容;减轻一些难度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 有时间、有条件接触自然,参加社会实践,并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关心和满足 社会的各种需要,增强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还应加强学科的交叉渗透,拓宽学生 知识面,将一些关系密切的学科内容合并,融会贯通,夯实创新基础。

5.改进教学方法,训练创新思维

应试教育把学生简单地视为被动的客体,把人脑当做固定的容器,教师生硬地 向其灌输知识。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不给学生留有积极思维的空 间和余地,不允许学生有任何意义上的标新立异,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 的独立性。创新教育要求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采取老师启发、引导和学生积 极参与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答案,帮助学生独立地思考和探索, 养成对问题和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 神,既要学会又要会学。

6.开发情感智力,培养创新品质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感智力》一书中首次使用了与智 商相对应的情商概念,并且认为在对一个人成功起作用的要素中智商占20%,情 商占80%。

所谓情商或情感智力,包括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在人的创造 活动中,这些因素能起到启发、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补偿等重要作用。 情感智力也要通过教育来开发和提高,开发情感智力的实质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 只有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做人,才能更好地创新。因此,我们要改变过去轻视非智 力因素的做法和忽视做人教育的状况,注意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好 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上进心,这些都能成为创新的动力源。要帮助学生学会 与人相处,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活动所必需的团结协作精神;要帮助他们学会用正确 的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宽广的胸怀对待困难和挫折,最终形成良好的创新品质。

三、遵循“六解放”原则,培养创新能力

在操作上我们依据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努力做到“六解放”,即解放学生 的大脑,让他们去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去做;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去 看;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去说;解放学生的时间,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解 放学生的空间,让其自由发展。这样,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如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的管理, 并鼓励他们在自己从事的组织管理工作中有创新精神、创新成果。建立跨班级的各 类学生组织,使学生有机会自己管理自己,并为他们施展创造才能提供舞台,让他 们学会独立地运用所有知识,为他人服务。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进行主 体性教育;二是以开设专门的创造训练课为主,进行创造教育;三是建立校园科技 组织,开展创造发明活动;四是组织小型综合课,开展创造思维训练活动,如全面 开放课外活动设施,将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微机室提供给全体学生使用,使学 生的创造发明活动有资料、有设施、有场地;五是创办学生自己的报纸、广播站, 使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并拓宽自己的视野。

未来的社会千变万化,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一个人无论从事什 么工作,都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创新教育不仅要 培养获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大发明家,而且要培养千千万万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 能力的高素质的社会劳动者。基础教育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教育工作者只有坚 持创新,勇于创新,才能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