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国内高校,top1、top2无疑是“清北”,而top3是哪所学校,众说纷纭。在国际上,说到高校,清北无疑也是有影响力的代名词。其他学校之所以区别于“清北”,我觉得体现在师资力量、人文情怀、学习氛围等诸多方面。
学术能力方面,清北并驾齐驱的突出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什么综合、各项水平的排名,清北都不相上下,而top3则并不固定。这两所大学几乎汇聚了全国最好的师资力量,实验仪器等资源都是很丰富的,各个实验室科研水平也很突出。
学习氛围方面,就我所感受到的,身边很少有那种不学习、混日子的同学,大家都对自己普遍要求较高,暗中咬牙较劲,成绩、交流机会等的竞争也很是激烈,比高中的时候辛苦得多。不过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环境的差异给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带来的差异,当你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中,无疑会受到很多正面的影响。
既然来到北大清华,毋庸置疑在大学前学习上已经做到很出色,也至少证明了心理素质不差。很多北清的学生以后发展很好,社会对学校的认同也就是北大清华毕业这个标签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仍然要记住,求职等时候虽会有优势,但还是要普遍明白学历只是一块敲门砖而已,没有任何决定性的作用。在职场上的表现还是看自己的本事,因学历而产生优越感是件很可笑的事。绝对不能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一张清北的毕业证够自己躺着吃一辈子。在中国如今活跃的经济环境下,没有哪个用人单位会仅凭一纸学历认可一个应届生的实力和潜力,学历在职业发展中的作用虽然重要,但并不是决定性的。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的确很少有除清北外的其他大学,答主没有来北大之前,也只认识省内的三所大学和北京上海比较出名的几所,而很多同学、家长可能认识的更少。
这种现象可以从清北两所学校的历史沿革、政策支持、人才培养和社会贡献等多个方面分析。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而清华大学初为清政府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所建留美预备学校“游美学务处”及附设“肄业馆”,于1925年开始设立大学部。两所高校都属于中国最早建立的大学,而北京大学为国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下面是中国目前唯一发现的京师大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招生布告。
从名种意义上来看,两所大学在悠长的发展史中经历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各项大事,为祖国和人民培养的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数不胜数,对社会发展进步的起到的重大推动作用也难以估量。大家可以看到的是,清北集结了学科前沿与教育教学的优秀人才,这得益于他们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也得益于清北校园里严谨鲜活的学术氛围。而这些优势又相辅相成,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而其实以答主个人的体验,越是一流的大学,学校内的学术氛围越浓,商业化气息越淡。由于悠长深远的历史和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国家对清北也更加看重并支持,在两所学校所能拥有的资源优势也比其他学校更加明显。
再者从人文精神上来看,“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和“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已经在清北学子间广为传唱,又有李大钊、蔡元培、王国维等大师的精神陶冶,清北人的忧国忧民、敢于担当的精神无比强烈。
虽然很多人表面上看到的是清北毕业生的高待遇,其实更多的是对以上清北价值的折服。大师辈出、新星闪耀的清北,是最吸引人的,因此也会有十分强势的知名度。
希望大家可以和答主一起向真正的清北价值看齐,以此勉励自己不断前行。
答主为北大本科,学渣一枚,勉强考进北大,花了十几年的努力,也许还预支了未来好多年的好运。
简单来说,清北和其他大学相比有很多不同,但其实也说不清楚最大是什么。
你的老师、圈子、人脉、教学资源、活动资源、科研资源都不一样,日后的履历、能力、氛围、眼界也不太一样,但实话说,其实如果拿清北和浙复交相比并没有天地之别,也并不一定清北的学生就一定都比其他学校要强。
但是我认为清北很重要的一点是它们作为中国最好的两个学府,吸纳了中国最优秀的高中生,所以在清北,你身边同学的智商和能力是没有上限的,你不能轻视身边任何一个同学,即使他看上去再普通。
于是这就使得清北的学生大多“宠辱不惊”。就是即使看到再优秀的大佬也敢上去交流,也敢说话表达观点(毕竟我身边还有更牛的同学啊),所以这就让人觉得北大学生很厉害的感觉。
其实所谓的“国内的大学只有“清北”和其他大学”更多的其实是公众对于清北的崇拜和敬仰,清北学生确实很优秀,而且大多未来都会成为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但真的没必要把清北学生神化,捧成天之骄子,其实都是大多都是普通人。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大佬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清北学生只是努力学习,有自己或大或小的理想,但无论如何,都希望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做出自己的贡献就好。
一个来自北大院系比较小专业的同学来勉强回答一波。刚看到这个问题其实感觉有点紧张,因为可能在高考之前,总是或多或少会想往这两个学校努力吧,通过高考的千军万马之后,踏进象牙塔就是“人生赢家”了,但其实,我觉得可能并不是吧。
首先,有些专业是分学校的,比如金融类专业学科评估的结果来看,财经类院校的金融专业实力是毋庸置疑的。像一些文学类的课程,北大文学系自然是站在比较高的位置(私以为),而清华则是理工科类院校,单就这方面来看,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等院系在文学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名列前茅了。此类情况还可以类推到其他专业例如水利、工程等。所谓术业有专攻,虽然都是综合性大学,但是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吧。
其次,在研究生等阶段,学校获得的资金来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和科研实力也是需要考量。刚刚教育部公布的高校事业收入(事业收入是指高校开展科研、教学及其辅助活动获得的经费)排名来看,北大的成绩并不是特别突出。北大还是要继续努力呀。
最后,私认为在“211”和“985”等名校联盟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某些领域上已经崭露头角,成为领军专业。就像常春藤联盟一样,一个学科的发展不止是一个学校或者两个学校的作用,我们都在齐头并进着。所以我觉得清北这样“相爱相杀”的情感之外,应该可以相互促进,例如Harvard和MIT可以相互选课,共同进步。
希望北大越来越好呀~
从普遍认识上来说,这种说法调侃的味以外,也有一定的依据。这种说话的同时还有类似对应着的美国的哈佛耶鲁、英国的剑桥牛津,中国的则认知为是清北。
从一些侧面来反应,首先问家里没怎么读过书的大人说说他们知道的中国大学,回答基本都是北大清华。坐火车的时候,如果你提到自己是在北京读书,对方八成会问你:“清华还是北大啊?”问小孩子以后要考什么大学,基本也都会回答,我要考北大/清华。而每年各个省的高考状元,基本也都是去这两个学校。
2017年高考状元去向
这种认知上的普遍性源于一种学术能力上的滚雪球,即一所院校学术能力越强,知名度越大,其吸引人才和享受国家政策扶持的可能性越大,其发展速度及持续发展能力越强,导致其进一步扩大其领先地位。
接下来,稍微正式地来分析。首先,这两所大学的综合实力是很强的,在各大学榜单上,清北通常都是前二。说起国内top2大学,毋庸置疑是清北。至于top3高校,就难以达成一致了。
在高校圈里,有一些很经典的笑话:“Top2有2所,top3有10所,top10有20所”。这虽是笑话,却也可以体现清北的地位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