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0-20
俞国良教授在《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撰文认为,教师心理健康应具有以下标准: 一、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勤于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并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 (1)了解交往双方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个人的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 (2)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偏概全。 (3)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反面态度。 (4)积极与他人作真诚沟通。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 三、正确的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 (1)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 (2)具有较高的个人教育效能感。 (3)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 的知识结构,做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 (4)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 (5)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 四、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教学语言、布置作业等。 五、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由于教师劳动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情绪健康对于教师而言尤为重要。具体表现在: (1)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2)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于学生。 (3)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 (4)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 (5)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
第2个回答  2013-10-19
许多学者认为,
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心理健康的促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方面,健康的心理是教师良好身体素质的必要条件,心理上的健康会有效增强身体机能进而促进生理健康;另一方面,教师心理健康与其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因而与其事业成就密切相关。只有教师处于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积极投入工作,充分发挥其潜能,因而取得令人满意的工作效果。教师心理健康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只有健康心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学生。教师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社会性和人格品质的发展。只有心理积极、健康的教师,才能创造出一种和谐与温馨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如果教师情绪紧张、烦躁、忧郁会产生一种紧张与压抑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惶惑不安;教师存在心理情绪问题及其导致不适宜的教育行为也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过度焦虑、压抑或抗拒、逆反,进而影响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并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丧失学习与行为努力的动机与进取心,因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此外,教师心理健康还直接关系到教师能否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因为教师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教师的人际交往态度与行为,影响其师生关系、同事关系,而且还会影响其家庭关系、家庭生活氛围与质量。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教师职业规范的需要,更是教师个体发展和自我追求的需要。教师是人,既然是人,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失衡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产生心理疾病,教师一旦患有心理疾病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对教育事业不利。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及其他教师的心理与行为,而且对教师个人工作的成败、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就是指人具有完整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及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它包括情感特征与意志特征、正常的认识、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内容。有的学者认为,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调适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水平,即人在面临内部问题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时,能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是诸多心理因素在良好态势下运作的综合体现。也有学者认为,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得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可见,
心理健康的说法多样,但基本上都强调了它是一个协调内外统一并使之适应和发展的过程。心理健康标准是评价人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尺。许多学者根据不同依据和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标准。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是:
智力正常,胜任教学工作;
人格健全,情绪稳定;良好的人际关系;
面对现实,适应性强;
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热爱生活、热爱事业。
也有认为其标准是:
热爱教育事业,胜任教学工作;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特点;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师心理健康应主要表现为对工作的热情和信心,特别是情绪健康,具体包括:对教师角色的认同,热爱自己的专业;有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上进心、进取心;有同情心、宽容心、忍耐心;有感受情绪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此外,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应该处于较高的水平,应该属于“严重病态、轻度失调、常态和很健康”四个等级中的常态和很健康两种,好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应该处于第四等级,一般的教师起码要达到第三等级,也就是说,好教师的标准要高于心理健康的一般教师的标准。
从以上的各种标准和要求看出,人们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但有的学者把心理健康的概念等同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概念,有的标准存在着把心理健康教师的标准与一个好教师的标准相混肴的现象,如勤于工作、热爱自己的专业、工作适应能力强等,这些其实是已被社会认同的好教师的标准。一个好的教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教师,但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不能与好教师的标准相混肴。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除了应该与其他人群遵循同一个心理健康的个体标准外,应适当考虑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具体确立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时,可从以下方面考虑:一是认知能力;
二是情绪反应;
三是意志品质;四是人际关系;
五是人格结构;
六是自我意识。
第3个回答  2019-02-19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就是人们所指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就是健康的标准。
第4个回答  2019-02-18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 心理健康 一般有三个方面的标志: 第一,具备健康的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 第二,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别的欢迎和信任。 第三,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能切合实际地、不断地进取,有理想和事业的追求。
第5个回答  2013-12-30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公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