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有什么文化价值和意义?

要快,仅限2小时,高分问题。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此画结合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拖着畸形的腿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抱着她已死的孩子;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只断了的手上握着断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

画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的马为构图中心。画家把具象的手法与立体主义的手法相结合,并借助几何线的组合,使作品获得严密的内在结构紧密联系的形式,以激动人心的形象艺术语言,控诉了法西斯战争惨无人道的暴行。

扩展资料:

《格尔尼卡》创作背景:

1937年初,毕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装饰壁画。构思期间,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德军三个小时的轰炸,炸死炸伤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化为平地。

德军的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毕加索义愤填膺,决定就以这一事件作为壁画创作的题材,以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于是《格尔尼卡》就此诞生了。

《格尔尼卡》作者简介:

巴勃罗·毕加索,出生在西班牙的马拉加市,是当代西方具有创造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毕加索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一直到去世前十年,虽已届八十高龄,但他依然站在艺术创作的前列。

20世纪的艺术家,特别是西方艺术家,几乎没有未受过他的影响的。毕加索的艺术成就除去绘画以外,还涉及到各种材质的雕塑、陶艺、书箱装帧等方面。

毕加索从9岁起就开始作画,无论是质还是量,都十分惊人的。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习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格尔尼卡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0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它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对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纳粹空军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杀害数千无辜平民百姓的事件进行了控诉,有力揭露了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运用象征性手法表现出悲剧气氛.
代表战争和死亡
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空军为试验炸弹的威力轰炸了西班牙巴斯库的一座小镇格尔尼卡,使二千名无辜人民丧命。这一事件震撼全世界,也震动了画家毕加索。他创作了这幅巨画,抗议德国法西斯的暴行。

愤怒的画家毕加索,挥笔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七十年过去,这幅杰作已经成为警示战争灾难的文化符号之一,也使格尔尼卡的悲剧永远留在了人类伤痕累累的记忆中。   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撕裂长空。画家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

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是:公牛象征残暴的法西斯;马象征悲惨的人民大众;马头上方是一盏代表“夜之眼”的电灯在发光,画中还有惊恐的妇女,高举呼救的双手。画里没有画飞机炸弹,却充满了恐怖、死亡和呐喊。画的背景布满黑暗,那盏光明的灯照射着这血腥的场面,好似一个冷酷而凶残的梦魇笼罩着全画。画家以黑、白、灰三色为色调对比,强烈中有和谐,运用具象与抽象和超现实等手法结合创作而成,具有结构严谨、主题鲜明的浪漫主义精神气质。

第2个回答  2020-12-14

此画结合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拖着畸形的腿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抱着她已死的孩子;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只断了的手上握着断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画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的马为构图中心。

画家把具象的手法与立体主义的手法相结合,并借助几何线的组合,使作品获得严密的内在结构紧密联系的形式,以激动人心的形象艺术语言,控诉了法西斯战争惨无人道的暴行。

扩展资料:

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是:公牛象征残暴的法西斯;马象征悲惨的人民大众;马头上方是一盏代表“夜之眼”的电灯在发光,画中还有惊恐的妇女,高举呼救的双手。画里没有画飞机炸弹,却充满了恐怖、死亡和呐喊。

画的背景布满黑暗,那盏光明的灯照射着这血腥的场面,好似一个冷酷而凶残的梦魇笼罩着全画。画家以黑、白、灰三色为色调对比,强烈中有和谐,运用具象与抽象和超现实等手法结合创作而成,具有结构严谨、主题鲜明的浪漫主义精神气质。

参考资料:百度百度-格尔尼卡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09-17
格尔尼卡》
帕勃洛. 毕加索(1881.10--1973.4),20世纪的艺术伟人,西班牙裔法国籍画家,西方美术诸流派中影响最卓著的人物,西方现代美术最具创作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大师。

毕加索经历了20世纪前半个世纪现代流派各个方面的探索,又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生活考验,他的艺术与政治信仰得到了磨练,从而为世界人民所尊重。

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从小受当美术教师的父亲何塞 . 鲁伊斯 . 布拉斯科的影响,于1891年开始学习绘画,毕加索是他母亲的姓。他15岁入巴塞罗那美术学校,随后转入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约1900年10月来到巴黎,开始注意观察贫民,专以他们的生活为描绘题材。还在巴塞罗那时,毕加索就洞悉西欧诸艺术潮流,当地的文化人涉足的“四猫”咖啡馆,也是他常去的地方。来到巴黎以后他的眼界更加扩大了。他先后从立体主义开始(包括分析性立体主义和综合性立体主义)到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结构主义以致波普艺术,无处不染指。随着生活与时势的变迁,他经常在他所喜爱的流派中不断反复实践,表明了他旺盛的不知疲倦的精力和崇尚时代潮流的性格特征。他曾说过:“当你发生困难的时候,你只能靠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个太阳,你腹中有着千道光芒,除此以外你一无所有。”

这位艺术家何以有此充沛的精力,并对世界现代艺术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呢?
一、毕加索没有离开民间生活,他始终植根于民族、民间艺术。他热爱故乡安达卢西亚,了解它的民情风俗。他收集古代伊里安人的明间艺术品,对传统的西班牙文化有深厚的感情。
二、他虽然受过严格的学院式教育,从不脱离社会下层,他从早年的蓝色时期到定居巴黎后的粉红色时期,对社会

其作品受非洲黑人艺术、原始艺术、东方艺术及塞尚的影响。1906--1907年间,开始对绘画形式结构进行探索,并创造出立体主义风格。毕加索一生勤奋,创作了数量众多的美术作品,估计有 6万件以上。更为重要的是其作品风格多样,巧变不竭,但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粗犷、刚劲的艺术风格。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与1937年创作的一幅壁画作品。当时,毕加索正接受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为次年春季巴黎国际博览会的西班牙展馆作装饰画。4 月26日下午发生了德国纳粹空军帮助西班牙反动头子佛朗哥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人的故都格尔尼卡城的法西斯暴行,这是第一次对无辜贫民的狂轰滥炸,镇上的两千多贫民惨遭屠杀。这一野蛮暴行震撼了世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抗议和无情谴责。

毕加索作为一个人道主义者,本来对政治不大关心,在西班牙内战时期,佛朗哥政权倒向法西斯,毕加索却毅然站到了共和国一边。德国法西斯的暴行强烈的震惊了毕加索,他义愤填膺,毅然放下手边的其它工作立刻投入了创作。历时一个半月,终于创作出了这幅震撼画坛的《格尔尼卡》。

开始的几天里,他共画了25幅草图,最后完成画面已经高达349.3厘米、长776.6厘米,刚好撑满了他的一个画室。毕加索采用了多种风格和手法,以半写实的、立体主义的、寓意和象征的形象,把法西斯的野蛮暴行用复杂的场面无情的揭露出来。尽管是一些几何形人物,广用线条,寓意复杂,但人们都能够领会,其强烈的表达效果决不亚于一幅写实的力作。

画面右侧,一个女人高举双手,显然是从一座着火的楼房里跳下试图逃命;另一女人在狂奔,她们都被惊恐与绝望笼罩着。左边有一母亲,怀抱被炸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是人类受苦受难的象征。右上方一妇人从窗子里探出头,举着一盏油灯向前平举,试图把眼前的一切都展现于光照之下,让世人看清法西斯的兽行。高处一个眼睛似的灯光,发出耀眼锯齿般的光芒,强化了痛苦扭曲的悲剧气氛,如同冷酷的梦境。地上是倒下战士残缺的肢体,死不瞑目,断臂上还握着已折断的剑柄,剑的上方有一朵鲜花,那是对英雄的哀悼。中央的上方,一匹受伤的马在嘶鸣,它仰着头张开撕裂的口,在爆炸声中惊恐万状,代表痛苦挣扎着的人民。几枝箭从空中落下,刺在痛苦挣扎的人和动物身上。左上方的牛头,眼睛位移形象狰狞,冷漠之中透着威胁,是典型的邪恶的象征,代表残暴与黑暗。

在画面组合的形体上,毕加索采用的是分解立体构成法;在画面的色调上,他仅用黑、白、灰三色组成,调子阴郁情景恐怖,充满了悲剧的气氛。在艺术手法上,采用了象征性的手法。构图上,想要以古典绘画那种整体、严禁的规则来解释显然是徒劳的,画面布满了可供我们观察的内容,以至我们的眼睛不得不在画面上看来看去,感觉似乎杂乱、无序,其实则不然,这种独特的构图方法更好的表达了作品的内容,烘托出了作品的主题。所有的形象都是超越时空的,都充满了愤懑的抗议,作品无情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滔天罪恶和法西斯的野蛮暴行,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灾难的同情。正如毕加索自己所说的那样:“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

正是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超凡的艺术手法赋予了作品不朽的价值,使其成为20世纪美术史上真正具有大众意义、使用大众语言的大众作品中极其重要的作品之一。在西班牙未能结束法西斯统治之前,按照毕加索的意愿,《格尔尼卡》只能在美国的纽约展出,公展以后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奔走相告,人们首先感觉到了画家在残酷的政治现实面前所表现出的觉醒。毕加索曾在《法兰西文学报》上发表文章说:“你以为艺术家是什么,一个低能儿?如果他是一个画家就只有一双眼睛?如果是音乐家就只有一对耳朵?如果是诗人就只有一具心情?如果是拳击家就只有一身肌肉吗?恰恰相反,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政治人物。他会经常关心悲欢离合 的灾情,并从各方面作出反应。他们怎么能不关心别人,怎么能以逃避现实的冷漠态度使自己与丰富的生活隔离开来呢?不,绘画并不单纯是为了装饰而创作的,它也是抵抗和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这些话体现了毕加索非常重视艺术的社会意义。

有些人开始不大理解《格尔尼卡》中的隐晦含义,问毕加索那匹可怜的马和牛头是否代表受难的人民和残暴的法西斯?毕加索说:“那头公牛不是法西斯,但它象征着残暴与黑暗......马代表人民......《格尔尼卡》是象征的......寓意的。这就是我要用公牛和马等形象的原因,这幅壁画要明确表达和解决一个问题,所以我运用了象征主义。”在一次展出时他说画上所使用的象征性手法是“平凡的”东西,“只有最广泛的平凡灌注着最强烈的情感时,一件伟大的、超越所有派别和种类的艺术作品才能诞生。”这幅画的艺术价值也在与此。

《格尔尼卡》后来在挪威、英国、美国各地巡回展出,反响十分强烈。至本世纪40年代经毕加索同意,借给了纽约现代美术博物馆,同时他象公众表示:一个重获民主和自由的西班牙才是这幅画的当然故乡。1981年初,按照毕加索生前的遗愿,这幅作品终于被送回了故乡,陈列在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展出之初一度遭歹徒破坏了局部,现已修复。

对于在二次大战中犯下滔天罪行的法西斯来说,这幅作品是他们犯罪的铁证。纳粹占领军在法国期间曾多次干涉毕加索作画,后来又一反常态竟然去“拜访”画家,试图“关心”起毕加索的生活来,说要给他冬季取暖的燃料,毕加索断然拒绝说:“西班牙人从来是不会冷的”。当德国住巴黎大使看到这幅《格尔尼卡》的照片时问毕加索:“这么说这幅画原来是你画的了?”毕加索冷冷地回答:“不,这是你们的杰作。”保持了一个艺术家爱国的凛然气节

=========================================================
《自由引导人民》
反映1830年革命的《自由引导人民》是德拉克罗瓦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
本画取材于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事件。1830年7月26日,国王查理十世取消议会,巴黎市民纷纷起义。27至29日为推翻波旁王朝,与保皇党展开了战斗,并占领了王宫,在历史上称为"光荣的三天"。在这次战斗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时,中弹倒下。画家德拉克洛瓦目击了这一悲壮激烈的景象,又义愤填膺,决心为之画一幅画作为永久的纪念。
画上展示的巷战场面,是画家在上百幅"七月革命"街垒战的草图的基础上定稿的画面。最引人注意的一位象征自由的女神,她头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红色弗吉里亚帽、左手握枪、右手高举着迎风飘扬的三色旗。她是全画的中心,观众注目的焦点。女神的左侧,一个少年挥动双枪急奔而来,他象征着少年英雄阿莱尔;右侧那个穿黑上衣、戴高筒帽的大学生,就是画家本人,他紧握步枪,眼中闪烁着自由的渴望。
这幅画气势磅礴,画面结构紧凑,色调丰富炽热,用笔奔放,有着强烈的感染力。1831年5月1日,在巴黎展出时,引起轰动。德国诗人海涅为此画写了赞美诗。在这以后,这幅画还有一些有趣的经历。1831年,这幅画被法国政府收购,在卢森堡宫展出了数月,后因时局变化,还给了画家本人。17年后,1848年法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法国人民要求把此画重新在卢森堡宫展览。同年6月,巴黎工人起义,此画又被政府摘下,理由是具有煽动性。直到1874年才被送入卢浮宫。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1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它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对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纳粹空军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杀害数千无辜平民百姓的事件进行了控诉,有力揭露了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