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2-03-25
第1课内容结构 (1) 总体逻辑分析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目标是让学生懂得自尊心的培养,对于自己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材设立了三框内容,即“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本课通过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什么是自尊,进而逐层分析自尊的表现,让学生明白自尊与尊重他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彼此尊重,使得青少年的自尊心得到充分的发展。 (2) 各框内部逻辑分析 第一框“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首先通过对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事件的回顾来体会自尊心的满足带给人的快乐感受,然后分析了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自尊的特点。在这一基础上,课文介绍了什么是自尊,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以及由于追求扭曲的自尊而产生的虚荣心理。课文在阐述这些观点的过程中,配合了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强化学生对自尊的体验,感受自尊带来的快乐。 第二框“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通过活动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概念“重要他人”,重要他人是影响自我尊重水平的重要因素,是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自尊的重要依据。进而分析自我尊重与尊重他人之间的关系,阐明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第三框“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讲了三层意思。首先,通过晏子使楚等活动说明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决不做有损人格的事。其次,通过司马懿“临辱不惊,遇侮不怒”等故事说明自尊要适度,不要过分在意他人的态度和议论,而要养成豁达、开朗的性格。最后,通过陶行知给糖的教育活动告诉学生如何做到尊重他人:一是要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二是善于欣赏、接纳他人,三是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 第2课内容结构 1) 总体逻辑分析 本课设计三框的内容:“我能行!”“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唱响自信之歌”。第一框“我能行!”主要是引导学生肯定自我,让学生体验自信的感受,区别自负、自卑和自信。第二框“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主要讲为什么自信有助于成功,而自负和自卑则使人远离成功。第三框“唱响自信之歌”主要讲如何树立和增强自己的自信,做自信的中国人。 (2) 各框内部逻辑结构 第一框“我能行!” 第一目“自信一族”。首先通过罗丹塑像的故事帮助学生对自信这种心理品质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而接下来的问题“在众口一词的反对意见面前,罗丹为什么能够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得出“自信是对自己的信任,对自己的坚持,是成功者的心态”的认识。接着通过活动“说说你感触最深的‘我能行’”,帮助学生在回顾以往经历中得到对自己的肯定。在感受的基础上总结出自信的含义:自信是人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自信者的风采”通过让学生体会作为一个自信者的美好感受,进而产生做一个自信者的渴望。 第二目“超越自负,告别自卑”。通过“比大竞赛”的寓言引导学生思考青蛙悲剧的根源。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过高估计自己是自负;而不相信自己的潜力,过低地估计自己则是自卑。再通过看身边的自负者和自卑者的表现反思自己,学生在比较中得到对自己的认识:真正的自信建立在对自己的客观认识上,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也看到自己的缺点。最后的表演活动让学生将心理和行为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走出自信的误区,以自信的态度面对生活。 第二框“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第一目“一对孪生子共有的心态”。通过小铭的故事引出“自负和自卑其实都源于对自己的不客观认识,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的产物”。接下来剖析以自我为中心者的心理活动,水到渠成地帮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自负者和自卑者都会远离成功。 第二目“自信有助于成功”。运用德摩斯梯尼的故事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客观条件不足的德摩斯梯尼最后居然成功地成为雄辩家,成功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接着通过深入分析阐明了自信者所具有的乐观、好奇、专注等心理品质使得他们能目标专一、不怕困难、注重行动,从而获得成功。由此帮助学生认识自信和成功的关系,产生成为一个自信者的强烈的愿望。 第三框“唱响自信之歌” “唱响自信之歌”是在前两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通过对自我的肯定,对自信与成功之间关系的认识,学生必然要采取相应的行动,于是提出了行动口号:唱响属于自己的自信之歌。 第一目“看到进步与长处”。通过盲人与一千根琴弦的故事引导学生由盲人联想到自己:我如何自信起来?通过两个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从而肯定自己,欣赏自己,相信自己,掌握树立自信的基本方法。制作反映自己进步的图表的活动是让学生看到自身的发展,“你眼中的我”活动主要是通过同学来发现自己的长处,建立自信的基础。 第二目“增强信心与实力”。通过跨栏冠军当推销员由失败到成功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不怕失败,多做尝试,把一件件事情做成功,就能增强信心与实力。实力是支撑信心最重要的杠杆。 第三目“做自信的中国人”。通过童第周的事例,引导学生把个人的自信和民族的自信结合在一起,做自信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