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爱的冷漠,宁愿伤害别人,也不能让自己受伤害
因为他们没有体会过爱是什么感觉,没有看到过爱是什么样子,所以他们理解不了爱,表现不出爱,同样也承担不了别人的爱。
对爱的多疑敏感,极端冷漠,往往在生活中会表现出“暴力型人格”,前不久轰动世人的12岁男孩弑母案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湖南男孩吴某上小学六年级,因为在家中偷偷抽烟,被母亲陈某发现后用皮带狠狠揍了一顿,由于不满母亲的管教,吴某竟拿起菜刀一连砍了母亲20多刀,导致陈某到场死亡。
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弑母之后他悄悄的收拾好现场,将衣服换洗干净,带着弟弟在家中睡觉,还假借母亲口吻向老师发信息请假。
当警察带吴某到现场了解案情时,村民说吴某竟然在笑,而对于为什么这样做,他只是漠然的说“我就是恨她”。
说到底,一个不爱孩子的父母,根本教不会一个懂爱的孩子;一个淡漠疏离的家庭,根本生不出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
意大利医学女博士蒙台梭利说“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拥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向来他们的原生家庭里都有一个性格暴戾、极端、专制、刻薄的父母。
爱是一种能力,并非所有人都具备,即便不存在暴力倾向,也容易叛逆、自我、激怒和情绪不稳定。
因为缺少关爱的成长过程,会让这个人潜意识认为这个世界不友好,负面情绪累累,一句善意会被误解成恶意,别人的爱意也会扭曲成别有用心。
2、不会表达爱,明明很爱却说不出口、言不由衷
从小缺爱的孩子会非常没有安全感,他们既渴望被爱又害怕去爱,尤其对于爱情,既想要又拒绝。他们会对亲密关系有焦虑情绪,就像无形中有只大手,会不自觉推开真正关心自己的人。
缺爱的孩子,最明显的就是怨恨。特别是和身边的同龄人比较的时候,凭什么他们有,我没有,感觉从小就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对于正常的父母来说,给了孩子生命,却无法给予他们快乐,父母也会愧疚于孩子。(父母从小也没得到满足的除外)
怨恨和愧疚,使孩子和父母连结在一起,无法分开。哪怕是生理上已经成熟,心理上依然还是个孩子。不离开父母,也就无法长大成人,无法独立自主的过好自己的生活。
未长大的孩子寻找伴侣,也只是找个理想中的父/母,求认同,求依赖。然后一头压上去,伴侣变成了父亲/母亲,在热恋的时候,两人之间的爱可能很炽热,但这种爱并不是成人之间的爱,一旦他们的孩子出世之后,他们的家庭关系就会矛盾重重。自己和孩子争夺另一半等。
在缺爱家庭长大的孩子,最大的问题是自己童年过得的不幸,长大后寻找的东西都是为了弥补童年的创伤,并把这种未愈的创伤带入新的关系中,造成新一轮的不幸。(自己没得到的爱,在伴侣和孩子身上寻找),如重男轻女家庭的女孩。
一、敏感
高敏感的人更容易捕捉细节,能够细腻的感知到他人的情绪,并被某种情绪所困扰,做事情小心谨慎,反复思量。
二、多疑
对伤害耿耿于怀,容易抱怨指责别人,往往别人的一句话会过度解读。对爱的多疑敏感,极端冷漠,往往在生活中会表现出“暴力型人格”。因为缺少关爱的成长过程,会让这个人潜意识认为这个世界不友好,负面情绪累累,一句善意会被误解成恶意,别人的爱意也会扭曲成别有用心。
三、缺乏安全感
患得患失,优柔寡断,害怕改变,有控制欲,依赖别人,他们不爱自己也否定别人的爱,不断想要跟全世界证明自己。从小缺爱的孩子会非常没有安全感,他们既渴望被爱又害怕去爱,尤其对于爱情,既想要又拒绝。他们会对亲密关系有焦虑情绪,就像无形中有只大手,会不自觉推开真正关心自己的人。
1、 失去信心
常常感到莫名的恐慌和无助,认为自己必然会受到伤害。对他们来说,成功或失败、快乐与难过都是不可控的。比如,在进入新的恋情后,他们可能会毫无理由地觉得,对方总有一天会突然离开或是出轨,而自己无法做任何事来阻止悲剧的发生。
2、逃避现实
在遇到逆境、矛盾或危机时,总会希望问题可以自行消失。在他们看来,问题是他们无法解决的,唯一可行的做法就是逃离。比如,如果结婚后感到不适应,他们会一心扑在工作上,长期疏远家人。在极端情况下,他们可能会酗酒,或用其它成瘾行为来麻痹自己。
3、过度理想化
对这个世界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期望。当他们觉得他人或者外部世界是好的时候,他们容易对此有着过于极端美好的评价,但又会在发生一点不如意时,就感到巨大的覆灭和理想的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