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10岁多了,很聪明,但是特别爱撒谎、我和老公经常提醒和教育他.做人要诚实、不能欺骗、可他就是改...

我儿子10岁多了,很聪明,但是特别爱撒谎、我和老公经常提醒和教育他.做人要诚实、不能欺骗、可他就是改不了、为此经常被老公打一顿。怎样才能帮他改掉这个毛病?

撒谎是孩子们成长过程的一个正常部分,小孩子撒谎也是聪明的一种表现。在整个儿童时代,他们常常会探测父母的底线,撒谎就是其中的一个测试手段。所以,当你发现孩子第一次撒谎的时候,也许事情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可怕。如果孩子撒谎成性,那么,你必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了。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撒谎代表不同的含义。
三四岁的孩子常常分不清现实和他们的幻想。这个阶段的孩子想象力非常丰富,在丰富的想像力和表现力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即兴地、随意地把自己听到的故事或看到的事物想像加工后套用到现实的人或事上去,出现没有逻辑、不真实的“撒谎”。但是他们的这种撒谎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属于幻想型撒谎。
五六岁的孩子已经能够分清现实和幻想,而且也能够理解他们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知道哪些行为会让父母不高兴。当他们做错事的时候,他们也会感到内疚。这个阶段,孩子撒谎可能是为了逃避惩罚或为了让父母高兴。
七八岁的孩子不仅能够分清现实和幻想,而且他们还慢慢理解了什么是善意的谎言。他们撒谎,可能是为逃避惩罚,可能是避免做自己不爱做的事情,也可能是为了安慰别人。还有的孩子由于在学业上或者其他方面的压力太大而撒谎。
再大一些的孩子撒谎,除了以上的一些可能性,还可能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或者避免尴尬等等。
可见,孩子并不是天生就会撒谎的,而且当他们撒谎的时候,通常他们的内心并不感到愉悦。
当孩子撒谎时,父母需要反省一下,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是不是犯有以下错误:
1.觉得撒一些小谎无关紧要,不能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当孩子忘记写作业时,你帮他向老师说他病了;通过这件事,孩子“学习”到撒谎能够解决问题。当孩子不想和她的朋友通电话时,你替她说她不在家;通过这件事,孩子“学习”到对朋友撒谎是可以接受的。当孩子想吃饼干,你把饼干藏起来,说饼干已经全部吃光了;通过这件事,孩子以后不再信任你。
2.在孩子犯错的时候,跟孩子说:“如果你说实话,妈妈就不会罚你。”但是当孩子承认了错误之后,你却被愤怒的情绪冲昏了头脑,食言惩罚孩子。
3.对孩子的期望超过孩子的能力。为了讨得父母的欢心,孩子只好告诉你,我们的成绩单还没有发下来,或者修改成绩单上的分数。
4.对孩子的惩罚过于严厉。你对孩子的惩罚越严厉,他们就越有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撒谎来逃避惩罚。
5.给孩子故意设“圈套”。比如,本章开头亚历克的案例中,当他否认有东西从学校带回来时,妈妈如果明知故问:“是吗?你确定吗?”这样的提问往往会“引诱”孩子撒谎。
那么,我们怎么预防孩子撒谎?当我们发现孩子撒谎的时候,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
一、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
不管是不是善意的谎言,在孩子面前都要避免。对孩子要说到做到,遵守诺言。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做到,要郑重和孩子解释并且道歉。切忌轻易许诺,但事后却不当回事。
比如,父母许诺孩子:“如果你这次考试能得100分,就带你去游乐园玩。”孩子真的考了100分后,父母却又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始终推托履行承诺,会让孩子在失望之余,因为受骗而愤怒,而且不再信任父母。
二、不要明知故问,变相“鼓励”撒谎。
父母有时候喜欢明知故问,而这些问题又会常常引起孩子的“防御性”撒谎。当孩子被父母盘问的时候,会非常不满,尤其是他怀疑父母早就知道答案时,因为这些“圈套”通常逼迫他们要么撒一个很笨拙的谎,要么很尴尬地认错。
所以,发现孩子有过错的时候去明知故问,这绝对不是一个好办法。比如当你看见孩子的房间乱七八糟,你不应该明知故问:“你好好地按我说的整理房间了吗?”。相反,你应该说:“哟,你还没有来得及整理房间。”再比如当老师打电话告诉你孩子今天逃学了,你不要问他:“你今天上学了吗?”。相反,你仅仅需要描述事实:“老师通知我们今天你逃学了。”这样的谈话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谎言。
第三,不要给孩子扣上“撒谎者”的帽子。
学龄前的幼儿常常分不清现实和幻想,他们的话只是反映了他们的愿望。我们应该搞清楚那些“谎话”背后的含义,而不是否定它们并攻击孩子。比如,3岁的安妮和她的奶奶说:“圣诞节我收到了一头真的熊作为礼物!”奶奶说:“哦,你希望有一头真的熊作礼物!你希望你有一头熊。你希望你能有自己的动物园。”奶奶从她的话里面提取了有用的信息,并帮助孩子分清现实和愿望。
即使孩子真的撒了谎,也不要给他扣上“撒谎者”的大帽子。这样的否定除了让他感到羞辱,就只能让他自暴自弃:“你不是说我爱撒谎吗?好吧,以后我就不说真话!”
第四,营造宽松的家庭气氛,让孩子不再害怕讲真话。
作为父母,你是否无法接受坏消息呢?你是否有强烈并且令人畏惧的情绪反应呢?如果是,那么是你自己给孩子奠定了撒谎的基础。说谎并不是悲剧,不过这种行为表示孩子有所隐瞒。他不是害怕他的所作所为,就是害怕你。不管哪种情况,如果孩子知道你会适当地处理他的不当行为,并且考虑他的需要,那么说谎的情形就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父母可以和孩子立下一条规矩:如果孩子承认错误,那么父母不再斥骂他们,并和孩子一起讨论怎么弥补过失。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而不是揪住他们的错误喋喋不休。只有这样,孩子才不再害怕告诉你真相。
父母要切记:撒谎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不要对此反应过激。另一方面,也不要认为孩子小小的谎言没有什么危害,甚至觉得他们很滑稽可爱。撒谎一旦形成习惯,在孩子长大后就会变成罪恶的根源。并且,如果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再期望去改变它,只能是事倍功半。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7-05
在帮助孩子的时候,对经常性的撒谎,要直接告诉他,你已知道他是在撒谎,但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撒谎,引导孩子把撒谎的原因讲出来,当孩子说了实话,要尽量满足他的愿望,即使做不到,也要推心置腹的把暂时达不到他的愿望的原因告诉他,让他谅解,同时要告诉他靠撒谎而得到的满足那是很可耻的,会内疚一辈子;当孩子犯了错误而又撒谎时,一旦发现,绝不姑息,一定要给予惩罚(挨打是最直接的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比如取消一次活动、停发零花钱、强制做家务等),而且要让他在接受惩罚的过程中受到触动,认识到撒谎是要付出代价的,同时还要告诉他,犯了错误已是不对,但还要撒谎,那你就是错上加错,甚至要比你犯的错误更严重,让他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其次,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好多时候孩子撒谎是为了自己不失面子,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维护孩子的尊严,对这样的孩子,不要在大庭广众下帮教,一定要是一对一的帮助,当孩子认识到错误,愿意在公众面前承认时,那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所带来的喜悦和轻松。
再者,不想让孩子撒谎,首先大人要做到不撒谎,父母的表率作用是很重要的,即使有时是善意的谎言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很多情况下,都是我们大人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为人父母、为人师表,不可忽视。
第2个回答  2012-07-05
(1)“暗示”型撒谎这是一种由于成人语言暗示而引发的幼儿撒谎。现实生活中属于这一类型的幼儿谎言屡见不鲜。譬如,见到孩子满身污泥,家长质问:“是不是邻居家的孩子弄的?”看到家里的花瓶碎了,就责问孩子:“是不是小保姆打坏的厂……成人不正确、过于武断或直觉式的归因,总把自己的孩子往好处想,不能冷静地、公正客观地对待既发事实,而幼儿由于道德观念模糊,生活经验匮乏,极易受到成人的语言暗示,撒谎也就在所难免了。对于上面两种情况,我们不妨这样设想一下,如果家长改口问:“你是怎么弄脏衣服的?”“是谁弄坏花瓶的情况可能就大不相同了。

对于“暗示”型撒谎行为,父母应当明白这不是孩子的过错。幼儿本来是很纯洁的,但由于家长不正确的语言引导而使孩子误入“歧途”。
(2)“幻想”型撒谎幼儿兴趣广泛但不稳定,认知活动和思想发展都不够成熟,容易将自己想像的世界和实际生活混同起来,说出一些与事实不合的“异想天开”的话来。例如有的孩子听别人说昨晚做了一个梦,就说自己也做了梦,而且还能绘声绘色地描述出来,其实他根本没有做梦。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就不应该把这些天真幼稚的想像斥责为撒谎。另外,孩子因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往往对事物缺乏正确的判断与理解,这就容易导致说话与事实不相符。如一父亲让儿子去看炉上的水开了没有。儿子跑去一看,听见水正“呼呼”地响,就回来报告说“水开了”。哪知父亲过去一看水并没有开,于是生气地训斥儿子:“你怎么骗我?水根本没开!”实际上孩子并非有意撒谎,而是由于不知道“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的常识导致判断上的失误。
对于此类谎言,父母不必担心,因为它只是儿童身心发展到某一特定阶段的不成熟的产物,纯属无意撒谎。当发现孩子所说的话与事实不相符时,我们不能急躁,更不能断然认定孩子在撒谎,而要通过分析了解,把儿童的无意撒谎与有意撒谎区别开来,采用引导谈话法,帮助儿童从虚幻的世界里走出来。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儿童细心观察,准确表达的能力,教育儿童在记忆和表达客观事物时,不随意添上自己的主观想像。
(3)“自卫”型撒谎有一名4岁的女孩将妈妈才买的一对新头饰摆弄散了,就随手丢进了纸篓里。几天后,妈妈到处找都找不到,就问孩子:“你看见我买的新头饰吗?”孩于说:“头饰坏了,我把它扔进丁纸篓里。”妈妈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马上厉声追问了一句:“你说什么?”孩子一看母亲的脸色“由晴转阴”,马上无所适从地改口说:“不知道。”这个小女孩就是在“说真话要吃亏和受惩罚”的片面认识影响下,为了逃避责任,进行自我保护而撒谎的。
面对这类撒谎的孩子,父母应当清楚体罚决不是纠正孩子撒谎的“灵丹妙药”。相反,越是怕受皮肉之苦,孩子就越想撒谎,越要编瞎话来欺骗你。可以说,这也是一种“自卫”吧。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类型孩子的撒谎是我们大人给“逼”出来的。对此,我们应鼓励孩子勇于认错,并使他感到不会因为认错而受到惩罚,如果孩子承认了错误,讲了真话,就应该对他的诚实予以肯定与表扬,并心平气和地帮助他纠正错误。这样才能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养成诚实坦白、勇于认错的良好习惯。
(4)“模仿”型撒谎有些孩子撒谎,说穿了就是父母或老师教的。例如:带孩子上公园或乘车,为了节省票钱,故意让孩子变得“矮”一些。有客人来电话或拜访,父母因故不愿应酬,让孩子说其不在家,于是就有了那句可笑而又诚实的谎言:“我妈妈说她不在家。”老师有时高兴,对学生许诺某日去郊游,学生一听欢呼雀跃,可是真到了那一天,却又找借口说不去了。这时,孩子心中便有了不平衡感,他们认为连自己一向尊敬的师长也说谎,说谎可能不是件坏事。久而久之,这种心理就渐渐泛化到孩子们的言行中去了。
英国著名教育理论家洛克曾说:“撒谎在形形色色的人群里很盛行,要使儿童不看到、不听到别人撒谎是很困难的。孩子经常看到、听到别人撒谎,又怎么不学呢?”为此,我们父母应以身作则,切不可为了达到某种暂时的目的而欺骗孩子,对孩子撒谎,我们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应对孩子说真话,耐心地讲清道理。此外,对孩子许下的诺言一定要兑现,做到言而有信。万一忘记或无法兑现时,也应该向孩子道歉并说明原因,这也是尊重孩子的表现。
(5)“品质”型撒谎这类孩子是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编造谎言,企图蒙混过关,教人相信。如一男孩在邻居家玩耍时,看上了人家一辆精致的玩具小汽车,心里痒痒的,于是趁别人不在时就偷偷地将小汽车拿回家去,回家后却对妈妈撒谎说是从外面捡来的。这是由于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念,知道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但又克制不住自己的“占有欲”,于是便用谎言来逃避父母的批评,达到占有某种东西的目的。
对于此类谎言,父母既不能当众训斥、打骂孩子,又不能放任不管、顺其自然,而应从正面教育引导,鼓励孩子实话实说,使孩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及其危害性,并逐步形成“知错就改”的良好习惯。平时我们可采用“道德两难法”来进行教育,即通过讲道德故事,给孩子提出两种不同的道德判断,这两种道德判断既相互对立又似乎都具有合理性,然后让孩子在两种判断中选择一种并说明理由。在此基础上家长加以分析,帮助孩子认识哪一种道德判断是正确的,以此来提高儿童的道德认识能力,增强其是非辨别力,这样就可避免或杜绝此类撒谎
第3个回答  2012-07-05
我弟弟也是这个情况,父母经常出去,后来就让姥姥看着他,不仅撒谎还偷拿家里的钱,现在12岁要上初中了,我们一般就是约法三章,每天给固定的零花钱,出去时间不超过多少,建议你也跟儿子约法三章,或者做一个说谎记录,昨天说了多少次,今天说了多少次,督促他一点点减少次数,不要求他一次全改完。这样比较好,尽量奖励,减少惩罚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21
孩子天生都是天真烂漫,都是善良的。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周围的环境,身边接触的人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和人生走向。孟母三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有时候暴力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只能让他自己发自内心的感觉这个习惯不好才行。平时没事的时候,父母多陪陪孩子还是很好的,多带他们做爱心行动,多做公益活动。
希望能帮到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