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发展规律是什么?

如题所述

1、顺序性和阶段性。

2、稳定性和可变性 。

3、不均衡性。

4、个别差异性。

5、整体性 。

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1、认知发展阶段论 ,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的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标志着这一阶段的行为特征,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孤立的行为模式的总和。  

2、认知发展阶段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特点: 感觉和动作分化;客体守恒性是后来认知活动的基础。  

(2)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开始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万物有灵论;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未获得物体守恒概念。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具有抽象概念,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理解原则和规则,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8-07
学生发展的规律: 1,顺序性和阶段性 要求教育工作:循序渐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同时,要求考虑各 阶段教育的衔接. 2,稳定性和可变性 要求教育工作: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要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 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 3,不均衡性 要求教育工作:教师要把握其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教育措施,使其获得最佳发展. 4,个别差异性 要求教育工作:深入了解每个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5,整体性 要求教育工作: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 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第2个回答  2012-11-03
学生发展的规律: 1,顺序性和阶段性 要求教育工作:循序渐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同时,要求考虑各 阶段教育的衔接. 2,稳定性和可变性 要求教育工作: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要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 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 3,不均衡性 要求教育工作:教师要把握其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教育措施,使其获得最佳发展. 4,个别差异性 要求教育工作:深入了解每个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5,整体性 要求教育工作: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 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1-24
1、顺序性和阶段性。
2、稳定性和可变性

3、不均衡性。
4、个别差异性。
5、整体性

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1、认知发展阶段论
,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的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标志着这一阶段的行为特征,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孤立的行为模式的总和。

2、认知发展阶段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特点:
感觉和动作分化;客体守恒性是后来认知活动的基础。

(2)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开始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万物有灵论;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未获得物体守恒概念。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具有抽象概念,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理解原则和规则,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