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色谱法斑点拖尾的原因

以及怎么解决?

拖尾现象产生之原因及解决方法:

1、点样量太多,展开剂不能全部负载。

解决方法:寻出合适之点样量后,再进行层析。

2、展开剂pH值偏高。如以中性展开剂层析酸性物质时,常形成斑点拖尾。

解决方法:在展开剂中加入酸,使解离受到抑制,即可防止斑点拖尾。

3、展开剂的pH值偏低。如以中性展开剂层析生物碱和其它弱碱时,常观察到斑点拖尾。

解决方法:在层析K值在10-3~10-8的碱性化合物时,展开剂应调至碱性(如加入吡啶、二乙胺等)。

4、吸附剂pH的影响。 由于化合物与薄层上的酸、碱成盐而产生拖尾现象。

解决方法:换用pH合适的吸附剂或调整展开剂的pH,如加入酸或碱等。

5、吸附剂和展开剂中痕迹量的金属离子(如Ca2+、Mg2+等),使层析后的斑点形成拖尾。特别是被展开的化合物具有-COOH及酚-OH等基团时。

解决方法:采用纯净的酸来洗涤和处理吸附剂。展开剂可用精制的方法来除去金属离子。

扩展资料:

薄层色谱法的优点:

它保持了操作方便、设备简单、显色容易等特点,同时展开速率快,一般仅需15~20分钟;混合物易分离,分辨力一般比以往的纸层析高10~100倍。

它既适用于只有0.01μg的样品分离,又能分离大于500mg的样品作制备用,而且还可以使用如浓硫酸、浓盐酸之类的腐蚀性显色剂。薄层层析的缺点是对生物高分子的分离效果不甚理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薄层色谱法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4

拖尾现象产生之原因及克服方法:

1、点样量太多,展开剂不能全部负载。

克服方法:寻出合适之点样量后,再进行层析。

2、展开剂pH值偏高。如以中性展开剂层析酸性物质时,常形成斑点拖尾。

克服方法;在展开剂中加入酸,使解离受到抑制,即可防止斑点拖尾。

3、展开剂的pH值偏低。如以中性展开剂层析生物碱和其它弱碱时,常观察到斑点拖尾。

克服方法:在层析K值在10-3~10-8的碱性化合物时,展开剂应调至碱性(如加入吡啶、二乙胺等)。

扩展资料:

薄层色谱法的点样

点样方式:分为手动点样和自动点样。手动点样主要器具为微量毛细管、微量注射器等。自动点样采用半自动点样仪或全自动点样仪,按预设程序自动点样。手动点样灵活方便,常用于各种TCL鉴别中,器具以微量毛细管最常用。仪器的自动点样准确性好,常用于薄层扫描法的含量测定。

点样方法:分为接触式点样和喷雾点样。喷雾点样为仪器控制,在此不展开描述。接触式手工点样时,应注意小心用点样器垂直接触薄层板表面以防止损伤板面。

若薄层吸附剂表面被损坏或点成洼孔,则展开后斑点成不规则形状;靠近溶剂前沿的化合物形成三角形,靠近原点的化合物形成新月形,影响测定结果。原点损失带来误差,也将使展开后的定量和判断不准确。

点样应注意的问题:

(1)点样量:原点位置对样品容积的负荷量有限,体积不宜太大,一般为 0.5~10μl,样品的浓度通常为0.5~2mg,太浓时展开剂从原点外围绕行而不是通过整个原点把它带动向前,使斑点脱尾或重叠,降低分离效率。

点样量太小,不能检出清晰的斑点影响判断。点样量太多,展开剂不能全部负载,容易产生脱尾现象。当点样量适合时,可采用点状点样;当点样量过大,原点无法负荷时,可采用条带状点样,得到更好的分离效果,提高分辨率。

(2)样品的溶剂:样品在溶剂中溶解度很大,原点将变成空心圆,影响随后的线性展开,所以原则上应选择对被测成分可以溶解但溶解度不是很大的溶剂。

供试液的溶剂在原点残留会改变展开的选择性,亲水性溶剂残留在原点吸收大气中的水分(特别在高湿度环境)对色谱质量也会产生影响,因此除去原点残存溶剂是必要的,但对遇热不稳定和易挥发的成分,应避免高温加热,以免成分被破坏或损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薄层色谱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4

1、点样过量在薄层色谱过程中化合物在薄层板上进行吸附———解吸附的移动过程中,任何一类吸附剂,它们的负载化合物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因点样过量而超载后,过剩的化合物被抛在后面,形成拖尾现象。

2、重复点样样点虽在同一垂直线而样点圆心未重合,致使样点呈近椭圆形,也是形成拖尾现象的又一原因,为避免以上异常现象,应选择合适的点样量和复点样过程中,样点圆心应重合。

扩展资料

点样

点样方式:分为手动点样和自动点样。手动点样主要器具为微量毛细管、微量注射器等。自动点样采用半自动点样仪或全自动点样仪,按预设程序自动点样。手动点样灵活方便,常用于各种TCL鉴别中,器具以微量毛细管最常用。仪器的自动点样准确性好,常用于薄层扫描法的含量测定。

点样方法:分为接触式点样和喷雾点样。喷雾点样为仪器控制,在此不展开描述。接触式手工点样时,应注意小心用点样器垂直接触薄层板表面以防止损伤板面。

若薄层吸附剂表面被损坏或点成洼孔,则展开后斑点成不规则形状;靠近溶剂前沿的化合物形成三角形,靠近原点的化合物形成新月形,影响测定结果。原点损失带来误差,也将使展开后的定量和判断不准确。

点样应注意的问题:

(1)点样量:原点位置对样品容积的负荷量有限,体积不宜太大,一般为 0.5~10μl,样品的浓度通常为0.5~2mg,太浓时展开剂从原点外围绕行而不是通过整个原点把它带动向前,使斑点脱尾或重叠,降低分离效率。

点样量太小,不能检出清晰的斑点影响判断。点样量太多,展开剂不能全部负载,容易产生脱尾现象。当点样量适合时,可采用点状点样;当点样量过大,原点无法负荷时,可采用条带状点样,得到更好的分离效果,提高分辨率。

(2)样品的溶剂:样品在溶剂中溶解度很大,原点将变成空心圆,影响随后的线性展开,所以原则上应选择对被测成分可以溶解但溶解度不是很大的溶剂。

供试液的溶剂在原点残留会改变展开的选择性,亲水性溶剂残留在原点吸收大气中的水分(特别在高湿度环境)对色谱质量也会产生影响,因此除去原点残存溶剂是必要的,但对遇热不稳定和易挥发的成分,应避免高温加热,以免成分被破坏或损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薄层色谱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30

拖尾现象产生之原因及克服方法

1、点样量太多,展开剂不能全部负载。

克服方法:寻出合适之点样量后,再进行层析。

2、展开剂pH值偏高。如以中性展开剂层析酸性物质时,常形成斑点拖尾。

克服方法;在展开剂中加入酸,使解离受到抑制,即可防止斑点拖尾。

3、展开剂的pH值偏低。如以中性展开剂层析生物碱和其它弱碱时,常观察到斑点拖尾。

克服方法:在层析K值在10-3~10-8的碱性化合物时,展开剂应调至碱性(如加入吡啶、二乙胺等)。

4、吸附剂pH的影响。 由于化合物与薄层上的酸、碱成盐而产生拖尾现象。

克服方法:换用pH合适的吸附剂或调整展开剂的pH,如加入酸或碱等。

5、吸附剂和展开剂中痕迹量的金属离子(如Ca2+、Mg2+等),使层析后的斑点形成拖尾。特别是被展开的化合物具有-COOH及酚-OH等基团时。

克服方法:采用纯净的酸来洗涤和处理吸附剂。展开剂可用精制的方法来除去金属离子。

扩展资料:

薄层色谱法基本原理: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吸附薄层色谱分离法,它利用各成分对同一吸附剂吸附能力不同,使在流动相(溶剂)流过固定相(吸附剂)的过程中,连续的产生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从而达到各成分的互相分离的目的。

薄层层析可根据作为固定相的支持物不同,分为薄层吸附层析(吸附剂)、薄层分配层析(纤维素)、薄层离子交换层析(离子交换剂)、薄层凝胶层析(分子筛凝胶)等。一般实验中应用较多的是以吸附剂为固定相的薄层吸附层析。

吸附是表面的一个重要性质。任何两个相都可以形成表面,吸附就是其中一个相的物质或溶解于其中的溶质在此表面上的密集现象。在固体与气体之间、固体与液体之间、吸附液体与气体之间的表面上,都可能发生吸附现象。

物质分子之所以能在固体表面停留,这是因为固体表面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和固体内部分子所受的吸引力不相等。在固体内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力是对称的,其力场互相抵消。而处于固体表面的分子所受的力是不对称的,向内的一面受到固体内部分子的作用力大,而表面层所受的作用力小,因而气体或溶质分子在运动中遇到固体表面时受到这种剩余力的影响,就会被吸引而停留下来。

吸附过程是可逆的,被吸附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吸出来。在单位时间内被吸附于吸附剂的某一表面积上的分子和同一单位时间内离开此表面的分子之间可以建立动态平衡,称为吸附平衡。吸附层析过程就是不断地产生平衡与不平衡、吸附与解吸的动态平衡过程。

例如用硅胶和氧化铝作支持剂,其主要原理是吸附力与分配系数的不同,使混合物得以分离。当溶剂沿着吸附剂移动时,带着样品中的各组分一起移动,同时发生连续吸附与解吸作用以及反复分配作用。

由于各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以及吸附剂对它们的吸附能力的差异,最终将混合物分离成一系列斑点。如作为标准的化合物在层析薄板上一起展开,则可以根据这些已知化合物的Rf值(后面介绍Rf值)对各斑点的组分进行鉴定,同时也可以进一步采用某些方法加以定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薄层色谱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0

产生原因及克服方法:

(1)原因:点样过量,化合物在薄层板上进行吸附———解吸附的移动过程中,因点样过量而超载,过剩的化合物被抛在后面,形成拖尾现象。

克服方法,应选择合适的点样量(聚酰胺薄膜板点样量较小,一般不大于1微升)。

(2)原因:重复点样圆心未重合,致使样点呈近椭圆形,也是形成拖尾现象的又一原因。

克服方法,重复点样时样点圆心应重合。

(3)原因:薄层板质量不合格,

克服方法,聚酰胺薄膜板应干燥保存,受潮后可在50摄氏度以下活化1小时。

(4)原因:展开剂极性欠佳,可根据分析化合物类型合理调节展开剂极性改善拖尾现象。

克服方法,可以尝试滴加适量甲酸或乙酸来解决。

扩展资料: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吸附薄层色谱分离法,它利用各成分对同一吸附剂吸附能力不同,使在流动相(溶剂)流过固定相(吸附剂)的过程中,连续的产生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从而达到各成分的互相分离的目的。

薄层层析可根据作为固定相的支持物不同,分为薄层吸附层析(吸附剂)、薄层分配层析(纤维素)、薄层离子交换层析(离子交换剂)、薄层凝胶层析(分子筛凝胶)等。一般实验中应用较多的是以吸附剂为固定相的薄层吸附层析。

吸附是表面的一个重要性质。任何两个相都可以形成表面,吸附就是其中一个相的物质或溶解于其中的溶质在此表面上的密集现象。在固体与气体之间、固体与液体之间、吸附液体与气体之间的表面上,都可能发生吸附现象。

胶束薄层色谱根据所用胶柬溶液的不同又可分为正胶束薄层和逆胶束薄层。正胶束薄层一般采用聚酰胺、氧化铝、硅胶作固定剂,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如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等作展开剂。

而逆胶束薄层一般采用硅烷化的硅胶作固定相,表面活性剂的有机溶液加入少量水,如丁二酸二辛酯磺酸钠的环己烷溶液中加入少量水后作展开剂,可解决其分离效率不高或斑点略有拖尾等问题。

采用正胶束薄层色谱,可以用胶束溶液代替有机溶液展开分离许多原来在水中不溶或微溶的药物,既可避免使用挥发性大、对人体有害的有机溶剂,又能降低成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薄层色谱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