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的“坦克歼击车”

在二战中,有些国家为什么要开发“坦克歼击车”这款重武器?

二战期间,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突飞猛进,坦克的重量从二战前的10吨左右迅速提高到了30吨,一些重型坦克还达到40吨、50吨甚至是60吨以上;火炮口径也从二战前主流的37毫米迅速升格为75毫米、76毫米、85毫米、88毫米、122毫米……坦克的防护和火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这样一来,一个尖锐的问题就产生了:要对付越来越难以穿透的敌坦克装甲,就需要更大威力的火炮,敌坦克的装甲厚度也会水涨船高变得更厚,又对火炮的威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此“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坦克的全重迅速上升,几乎超过了动力系统能承受的极限,从而影响到了坦克的机动性能。许多国家的装甲部队都在试图解决这样一个难题:面对越来越强大的对手,如何使装甲车辆在火力上尽快压倒对手,而又不因为火力的提升造成装甲车辆超重。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当时各国的坦克装甲车辆设计人员都绞尽脑汁。有一些设计者虽然知道这是个技术瓶颈,但是仍然试图硬闯蛮干,一味提高装甲厚度和火炮威力,结果设计出了类似“虎王”这样火力、防护超群但机动能力极其薄弱的重型坦克,这条蛮干道路的极端便是疯狂的“鼠”式超重型坦克,这个180吨的大家伙如何送上前线都是个头痛的难题(不过也不必太担心,因为前线会自动朝它靠拢的)。实践证明,在技术水平没有大的突破之前,硬闯蛮干决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另一些设计者就比较灵活,他们的思路是尽一切可能(包括降低防护性能、采用无炮塔设计等)把大口径火炮安装在可移动的底盘上,在己方更强大坦克问世之前先担负起摧毁敌方先进坦克的任务。于是,一种新的战车问世了,这就是坦克歼击车。

在二战中,各国的坦克歼击车大多利用现成坦克底盘改装,多采用无炮塔设计以安装更强大的火炮,专门用于猎杀敌方坦克。这种剑走偏锋的“奇兵”思路一度非常流行。但是随着战后主战坦克的出现和发展,装甲战斗车辆设计的主流又重新回到了追求火力、机动性和装甲防护平衡发展的路子上,坦克歼击车的发展与如火如荼发展中的主战坦克相比,就好像是个被晾在一边的丑小鸭,以至于长期被人们淡忘和忽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02
主要的国家都研制了坦克歼击车,是一种反坦克的便宜又实用的办法。可以让旧装备发挥更大的用途。
德国著名便宜好用的“歼击者”,“黄鼠狼”,昂贵的没用裴迪楠,猎豹。德国后期主要生产突击炮,以降低成本。
美国:M10
苏联:SU85
第2个回答  2012-05-02
现在坦克歼击车也有很多种的,一般火炮口径都是120左右的,有轻型轮式的,也有重型履带式,相比较而言,装甲防护性能较一般,甚至比较差,机动性能好,但是越野性能可能没坦克好。一般可在坦克编队中混合使用,个人觉得看战术的安排。在国土防御中可能比较好,还有就是空降用比较不错,即便牺牲防护性能获得暂时的突击和反装甲火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