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一生:
张爱玲原名张媖,于一九二零年九月三十日出生在上海。父亲是张志沂,母亲黄素琼,两人都是名门之后,家中还有个弟弟张子静。
虽然家出名门,但是张爱玲的童年充满不堪的回忆。因为父亲沉迷于鸦片,并且对他们姐弟两没有尽到做丝毫父亲的责任。接受过新教育的母亲终受不了父亲的颓废,在张爱玲读小学的时候提出了离婚。
后来父亲张志沂娶了后妈孙用蕃,因与后妈发生口角,张爱玲逃出父亲家,投奔母亲。虽然张爱玲有个悲惨的童年,但这些也都是她后来写作的资源,因为她的生活就是一部剧。
大学时期,张爱玲以远东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伦敦大学,后来因为战乱转入香港大学。在此,她结识了她最好的朋友炎樱。1942年,因为香港战乱,她俩一同返回上海,此年,张爱玲开始了她的写作生涯,陆续发表了一系列优质作品。
后来张爱玲与有夫之妇胡兰成相爱,胡兰成为她离婚,两人结为夫妻。婚后胡兰成难改风流本性,张爱玲无法忍受以致离婚。而后她全身心投入写作,直到遇见了她的第二任丈夫赖雅先生。此后,张爱玲开始出版全英文小说。
在一九六零年,张爱玲加入美国国籍,成为美国公民。第二任丈夫在一九六七年去世。1995年,张爱玲被发现死于洛杉矶的公寓之中,享年74岁。
扩展资料:
张爱玲一生中的爱情:
张爱玲的爱情和她的人生一样的传奇。众人知道的,她有过两段感情,在这两段感情之外,她其实还有一个恋人的。这个,在她死后出版的书籍小团圆里面有提到过。虽然都是用了化名,可是还是可以把人物对号入座的。
在张爱玲这一生当中,她真正爱过同样也是结过婚的男人只有两个。第一个是胡兰成,第二个便是美国的一位作家赖雅。
在当时中国充满动乱的背景之下,张爱玲在自己二十四岁那年,与大自己十四岁的胡兰成结婚。胡兰成是当时汪精卫政府的一名要员,一个是才女,一个是当时的汉奸,尽管门不当户不对,但从小缺少父爱的张爱玲,还是毅然决然的爱上了胡兰成。就这样,张爱玲的第一段爱情故事开始了。
然而在日本战败之后,由于身份的特殊性,胡兰成不得不过着东躲西藏与张爱玲分居的生活。在分居的过程中,胡兰成在医院与一位名叫周训德的护士发生了关系,并背着张爱玲结了婚。
不久之后,胡兰成又与一个名叫范秀美的寡妇做了夫妻,他已经全然忘记了张爱玲的存在,忘记了她对他的爱和情意。张爱玲的这段爱情故事就这样悲凉的结束了。
张爱玲是个敢爱敢恨,绝不纠缠的女子。等到胡兰成逃亡的生活结束后,张爱玲便写了一封诀别信,终止了这段感情。直到三十六岁的时候,张爱玲的第二段爱情故事才开始。
与美国人赖雅结婚后,他经常中风昏迷,穷困潦倒的生活,为了给丈夫治病,张爱玲每天几乎都在忙碌工作中度过。可以说,张爱玲的这段爱情故事是以给丈夫治病,挣钱为主题的,同样更多的还是充满了劳累和辛酸。
第二个人是导演,大家不太熟悉的人,叫做桑弧。两个人因为拍摄电影更改剧本认识,可是她那个时候已经是声名狼藉。他治好了她心中的痛,却不能够给她婚姻。她知道的,所以后来他结婚了,她就离开了。在作品里面只字不提,两个人默契的隐瞒着他们的关系。
第三个人是外国人,赖雅,那个时候他已经是一个老头子了。可是张爱玲自己说,如果他要是年轻几岁,不一定会看上自己。两个人决定不要孩子,但是结婚。张爱玲和他一起生活的很满足,很快乐。可是赖雅毕竟是一个老人,两个人没有在一起很久。
她萎谢了,就这样了。张爱玲的爱情,三个男人,最后的孤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爱玲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本名张瑛,1920年(一说为1921年)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原籍河北省丰润县欢喜庄乡大齐家坨村,张姓该村大户,张家至今人丁兴旺。
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其小说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对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惊异,而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在当时亦是极为罕见。
她家世显赫,外曾祖父李鸿章,祖父张佩纶都是清末名臣。1944年张爱玲结识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适逢中秋节,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动脉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终年75岁。
被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过世一个星期。9月30日,生前好友为她举行了追悼会,追悼会后,骨灰被撒入太平洋。遗物则由友人宋淇、邝文美夫妇处理,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1997年,旅美学者张错在美国南加大成立“张爱玲文物特藏中心”,得到宋淇遗孀邝文美的同意。
扩展资料: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
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
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逸闻趣事:
张爱玲在上海时,好奇装异服。当时在上海漫画家文亭所绘的“上海女作家三画像”中 ,给同时期在上海活跃的著名女作家苏青和潘柳黛的定义分别是“辑务繁忙的苏青”和“弄蛇者潘柳黛”,而张爱玲的特征则为“奇装炫人”。
民国时期,张爱玲、苏青、关露、潘柳黛是蜚声上海文坛的四大才女。同一时期,上海还有一大批“小姐作家”。她们相互之间作矜持状,各自谈及同时代的女作家,都流露自傲,各不相让:“目前女作家的作品,我不大读”,“女作家的作品我从来不看”。
苏青与张爱玲则互唱互和仿佛唱双簧:“只看张爱玲”(苏青语),“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心甘情愿的。”(张爱玲语)。潘柳黛在《论胡兰成论张爱玲》中。
对胡兰成说张爱玲有贵族血液(李鸿章的重外孙女),尖刻地讥讽这关系就好像太平洋里淹死一只老母鸡,上海人吃黄浦江的自来水自称“喝到鸡汤”的距离一样,以上海人脑筋之灵,不久将来,“贵族”二字,必可不胫而走。
随后果真有“贵族排骨面”上市。后来张爱玲到香港,有人告诉她潘柳黛也在香港,张爱玲回答说:“谁是潘柳黛?我不认识。”张爱玲在香港大学文科就读时有位好友炎樱,张爱玲书中屡有描述,并录下一些炎樱语录。
张爱玲对炎樱的描述有:“炎樱姓摩希甸,父亲是阿拉伯裔锡兰人(今斯里兰卡),信回教,在上海开摩希甸珠宝店。母亲是天津人,为了与青年印侨结婚跟家里决裂,多年不来往。炎樱的大姨妈住在南京,我到他们家去过,也就是个典型的守旧的北方人家。
炎樱进上海的英国学校,任prefect,校方指派的学生长,品学兼优外还要人缘好,能服众。我们回到上海进圣约翰大学,她读到毕业,我半工半读体力不支,入不敷出又相差过远,随即辍学,卖文为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爱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