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是幼儿通过倾听音乐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音乐审美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仍然跳不出“幼儿围着教师转”的模式,特别在感受、表现音乐的活动中,教师的主观行为依然起着决定作用,幼儿的所感、所想、所为常常并非源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认识,而是教师思想与意志的巧妙强加。那么,如何通过良好的师幼互动行为,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调动孩子的自发参与、自主学习、自由表达,从而使孩子喜欢并热爱上音乐欣赏活动、提高音乐欣赏能力,成为笔者的探索课题。三年来,笔者通过制定一系列教学策略,创设相应环境、氛围,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表现力。以下是笔者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促进师幼互动的具体做法。
一、把握教学活动中双主体的原则,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同时,教师与幼儿又互为“抛接球”的双方,在活动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将教学活动推进、延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是双主体的关系,而在传统的幼儿园教育中,师生之间通常是建立在以权威教育为基本特征的互动关系上的。在这种权威式的教育中,儿童经常处在一种被动的单纯受教育的地位,教师处于一种控制儿童的地位,故师生之间难以建立积极、有效的沟通与互动关系,最终使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或课程趋于失败,不利于幼儿从小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健全的个性品质。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成人化的审美趣味和评价标准,充分地相信和尊重每一位幼儿,提供自由、宽松、信息量大而且充满创造气氛的学习环境。鼓励幼儿自由想象和创造,激发幼儿用情感去体验美、创造美,接纳幼儿所表达的情感,使幼儿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如音乐欣赏《小老鼠舞会》中,笔者带领孩子们以小老鼠的角色进入游戏情境,重温《小老鼠舞会》的故事,并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表现出“老鼠出洞”“开舞会”“喝醉酒”的不同动态、形象。引导幼儿倾听音乐的情绪感受、体会“老鼠”处于不同情境时的心情和状态,并鼓励幼儿尝试表现,在充分理解、掌握乐曲结构和情绪后与孩子们相互用眉笔在脸上画上胡须、涂上口红、抹上“醉酒”的腮红,随着音乐快乐地表演。由游戏贯穿的整堂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是愉悦的,他们自主参与,处于不断的思维、想象和创作中。
二、多管齐下,促进幼儿理解音乐语言,提高幼儿音乐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欣赏活动的乐曲作品本是抽象而模糊的,而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因此从审美感知结构的整体性出发,结合幼儿缺乏一定的知识经验和音乐经验的年龄特点,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笔者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多样的手段辅助,将听、想、说、唱、动、奏等方式融合,多渠道、多形式体验,让幼儿在与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效互动中自由表现音乐,从而提升幼儿感受音乐、理解乐曲的能力。
第一,塑造音乐形象,引导观察、启发想象,使幼儿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上,发挥视觉的作用,营造“故事感”和“画面感”,帮助其理解乐曲的内容,发展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语言是一整套表达情感的音乐体系。了解和熟悉音乐语言,对幼儿来讲要从音乐形象入手,借助音乐形象,解读音乐作品,促进幼儿理解能力、想象力的发展。如在大班上学期欣赏音乐《春天的雪人》时,笔者根据乐曲旋律和情绪创编了一个关于小雪人从诞生的快乐到历经融化的悲伤故事并制作了一个精美的课件。在欣赏中,笔者让幼儿一边看课件一边就画面内容展开想象并讲述。生动有趣的画面加上讲解,创设了形声并茂的情景,幼儿兴趣浓厚。当看到下雪了小动物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时,他们愉快地点头微笑;看到雪人们和小动物们愉快地跳舞时,他们欢欣地拍手;看到小雪人融化时,他们忧伤地皱起了眉头。最后,小雪人融化、水汽蒸发上升凝结成白云竟又能和小动物们游戏时,他们欢呼了起来。这时,笔者及时引导幼儿:“这个故事被编成一首乐曲,你们听一听,这首乐曲可分为几段,每一段分别在讲述什么情节?为什么?”由于有先前故事及画面的铺垫,幼儿很快地理解了A-B-A三段式的乐曲结构,并热烈地讨论如何结合故事内容运用适当的表情、动作表现出不同的音乐情绪。最后,幼儿自由分工,选择事先准备好的各种表演小道具,随着音乐自由创作表演。
第二,发挥语言表达的重要作用,引导幼儿交流分享对音乐的特殊体验,从而表达他们的独创性,促进幼儿理解音乐作品,激发其想象力、创造力。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积极给予肯定和赞赏,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起孩子们表述和表现的欲望。如在欣赏音乐作品《巨人的花园》时,笔者先以童话小故事引入,描述了巨人的花园多么的美丽,小朋友们在巨人的花园里玩耍时多么的快乐,可是巨人却强壮而凶悍,总是赶跑快乐游戏的孩子们。然后引导孩子们倾听音乐,感受老师提出的问题:“这首曲子可以分为几段?哪一段表示小朋友们在花园里快乐玩耍?哪一段表示巨人生气地驱赶小朋友们?为什么?”“你觉得小朋友们在花园里都在做些什么?巨人来了他会做些什么事?”然后,老师启发幼儿将感受和想法表达出来:“A段非常轻快、有力,我觉得表示小朋友们在花园里蹦蹦跳跳,非常快乐!”“我觉得A段听起来非常欢快,肯定是小朋友们都在花园里捉迷藏,有的躲在大大的树丛后面,有的躲在粗粗的树干后面……”“A段的音乐很轻快很活泼,我好像看到小朋友们围在一起唱歌跳舞,他们坐在草地上,拍着手……”“B段音乐感觉很沉闷,一定是巨人来了,他正生着气,握着拳头,很凶的样子,瞪大了眼睛向着小朋友们走来……”幼儿依据音乐的旋律,结合笔者营造的童话故事氛围,自由地说出自己奇妙的想法。这不但有助于迅速理解、掌握音乐的段式结构,更通过交流丰盈了想象,使音乐作品更立体、更生动。通过不断的启发、引导、鼓励、支持和肯定,平时不爱开口的幼儿或者缺乏自信心的幼儿都能逐步参与进来,讲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第三,体验式欣赏。用肢体语言感受和展现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提供让幼儿展示个人音乐见解的舞台,促进幼儿表现力的提升。
音乐欣赏包含了欣赏性和创造性。笔者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尽量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自主的空间,使每个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长参与活动,进行自由想象、表现和创作。如在欣赏《龟兔赛跑》乐曲时,笔者除了制作相应的课件,更布置了森林赛道的场景,以带领幼儿参加“森林长跑运动会”的形式使幼儿自然地融入情境。在欣赏、交流和感知乐曲内容及结构后,让幼儿自由地扮演角色,在场景中倾听音乐进行表演,使幼儿在参与表演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乐曲的感知和理解。
第四,注重区域教学中的个别指导,提供师幼互动的机会。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针对幼儿的特点所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在区域教学中,由于人数少了,教师与幼儿之间有了更多互动的机会,教师可以有目的地与个别孩子进行交流,倾听和引导幼儿。为了让幼儿充满欣赏乐曲的热情,满足幼儿对音乐欣赏活动的期待,笔者专门在区域活动中开辟了“音乐欣赏区”。
在“音乐欣赏区”中,笔者为不同水平的幼儿准备了丰富的表演辅助材料,如在欣赏完乐曲《小小理发师》后,笔者在“音乐欣赏区”中投放了“角色区”中的洗发盆、洗发水、大围巾和硬纸皮剪刀等易于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熟悉乐曲后一边倾听乐曲一边相互随乐曲的节奏、情绪进行表演,为幼儿提供了自由表现的空间。活动时,幼儿对这些材料产生了有意识的联想,得到了创新的满足。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笔者及时,给予适度的引导,如“舒缓的旋律时,理发师除了抖抖大毛巾、扬扬梳子,还会做些什么事呢?”鼓励他们大胆地创新。幼儿在“音乐欣赏区”中满足了自主活动的需求,充满了欣赏乐曲、表现乐曲的热情,对下一次的音乐欣赏活动也就充满了期待。
通过三年的培养和熏陶,幼儿不但喜欢上了音乐,而且在欣赏与感知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中开阔了音乐视野。音乐欣赏活动中良好的师幼互动更提升了幼儿感受、理解、表达、表现音乐的能力,提升了创造性思维。由此及彼,在其他活动中他们同样学会了多角度考虑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师生感情也更融洽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