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聪聪律师
擅长:婚姻家庭
张保刚律师
擅长:公司法务
刘勇律师
擅长:损害赔偿
王莉律师
擅长:劳动工伤
陈娜律师
擅长:税务合规
朱哲雨律师
擅长:合同纠纷
李昌锁律师
擅长:经济纠纷
李金杏律师
擅长:债权债务
查
看
更
多
工资20000元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1590元。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境内的个人的所得和境外个人来源于本国的所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应交税额=(工资总额-“五险一金”扣除数-免征数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即(20000-5000)X20%-1410=1590。
因为个人所得税免征数额为5000元,假如你工资为20000,那适用20%的税率,其速算扣除数为1410元,按照以上公式即可得出工资20000元要交1590元个人所得税。
收入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扩展资料: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一)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二)非居民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五千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三)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四)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减除费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应纳税所得额=(月收入-五险一金-起征点-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专项附加扣除)*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如你当月累计收到工资:扣除社保*元,公积金*后得到20000元,纳税所得额=20000-3500=16500元;应交个税=16500*25% =4125元 速算扣除=1005,实交个税=4125-1005=3120;你的到手工资收入:20000-3120=16880元。
个人所得税表是计算个人所得税的表。(注:概述图为减掉5000后匹配区间税率表)
个人所得税率是个人所得税税额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比例。个人所得税率是由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规定的,根据个人的收入计算。 缴纳个人所得税是收入达到缴纳标准的公民应尽的义务。
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将个税免征额由3500元提高到5000元。
免税率
免税率亦称“税率为零”。指对某种课税对象和某个特定环节上的课税对象,以零表示的税率。从理论上说,零税率与免税是不同的。
免税是指对某种课税对象和某种纳税人,免除其本身负担的应纳税额,而外购的货物或劳务仍然是含税的。
税率为零不仅纳税人本环节课税对象不纳税,而且以前各环节转移过来的税款亦须退还,才能实现税率为零。但在实际工作中,税率为零的含义在不同税种上的使用,并不严格。
如所得税往往对应纳税所得额的免税金额部分以零税率表示,当然所得税并无转移税额的问题。再如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规定税率为零的投资项目仅指免掉投资项目本身应纳税额,其外购各种商品和劳务,实际上都是含税的,并不退还其已纳增值税税额。
真正体现零税率理论上定义的,是增值税对出口产品实行零税率,即纳税人出口产品不仅可以不纳本环节增值额的应纳税额,而且可以退还以前各环节增值额的已纳税款。
增值税的免税规定,只是免除纳税人本环节增值额的应纳税额,纳税人购进的货物和劳务中仍然是含税的。对出口产品实行零税率,目的在于奖励出口,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以完全不含税的价格参与竞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个人所得税税率表
据了解,工资、薪金所得属于“综合所得”范围,因此,具体的个税计算公式如下:
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个人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税率%(分级计算税率)。
【案例】工资20000交多少个人所得税?
情况一:没有专项扣除及专项附加扣除
(20000元*12-60000元)*20%-16920=19080元
换算下来,一个月纳税1590元
情况二:年专项扣除(缴纳“三险一金”)金额为50000元,没有专项附加扣除
(20000元*12-60000元-50000元)*10%-2520=10480元
换算下来,一个月纳税873元
情况三:年专项扣除(缴纳“三险一金”)金额为50000元,年专项附加扣除(子女教育、房贷利息、赡养老人等)金额为48000元
(20000元*12-60000元-50000元-48000元)*10%-2520==5680元
换算下来,一个月纳税473元
51个税管家提醒,每个纳税人缴纳的“三险一金”,可以享受的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存在差异,因此,以上计算结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