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的繁体字为“医”,左上角的“医”也就是现在简体字的“医”。外面是个框框,中间是个“矢”,原义是放箭簇的口袋,右上角的“殳”,则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而下面那个“酉”
字就是古代的“酒”字。在原始社会,狩猎是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部落之间为争夺土地、食物而发生战争。在当时用酒治疗伤口和镇痛是最常见的医疗方法。于是就有了这个“医”字。
郎中的故事
主持人:晓露
嘉 宾:王汝刚、薛理勇
人们常把人的一生经历归纳为:生、老、病、死四个字。而这四个字都离不开医生。人出生要靠医生接生,人生病要靠医生治疗,延年益寿要靠医生指导,病危临死还得靠医生抢救。因此医生(古称郎中)和我们生活关系非常的紧密。本期节目的话题就围绕古代的医生——郎中展开。古代因为生产力低下,所以郎中的治疗方法也是各种各样;历代的各个名医在谈话中我们也会一一道来,包括最早的神农氏、华佗、李时珍。以前还有一种靠巫术治病的巫医,我们也将为您揭穿这其中骗人的把戏。
?
主持人:人们常把人的一生经历归纳为:生、老、病、死四个字。而这四个字都离不开“白衣天使”医生。人出生要靠医生接生,人生病要靠医生治疗,延年益寿要靠医生指导,病危临死还得靠医生抢救。
王汝刚:就是抢救未能挽回生命死了,没医生的死亡证明,你户口也没法注销。
主持人:医生,这个职业是个神圣又高尚的职业,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医生,中国最早的医生是哪位?
薛老师:据记载最早的医生要数上古的神农氏,他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赭鞭就是指用一种红色的竹根,鞭草木就是采掘药草,开始尝遍百种草药,这样才有了中国的医学。
主持人:哎,后来又出了个李时珍,也浪迹天涯,尝遍百草,编撰了《本草纲目》
这又是怎么回事?
王汝刚:李时珍是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世代行医,38岁被推荐到京城的太医院任职,太医院里有浩瀚的皇室藏书, 开拓了他的视野,同时发现本草书有不少错误。于是他辞了官,穿上草鞋,背起药筐,深入民间,走遍大江南北,收集大量民间单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著成旷世之作《本草纲目》。当他最终编定完稿时,已从生气勃勃的壮年,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上影厂拍过电影,由赵丹扮演的李时珍生动形像地描绘了李时珍坎坷一生。
主持人:薛老师,我知道你对汉字颇有研究,是不是请薛老师从汉字的结构来解释一下这个“医字。
薛理勇: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起源于象形文字,现代汉字中的日、月、山、水等都是从象形文字沿变过来的。随着时代发展,象形造字受到了限止,有些抽象的事就无法用象形来表示,于是出现了一些其它的造字方式。
古人把汉字的构成归纳为: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借假等六种方式,称之“六义”。
王汝刚:我来举个例子:比如:目不转晴的“目”字就是眼睛的象形字,手到病除的“手”也是个象形字;把“手”放到“目”的上面,就成了“看”,
用二种以上的物或事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字就叫作“会意”。
主持人:那医生的“医”肯定也是“会意”法创造出来的字?
薛理勇:没错。医的繁体字为“医”,左上角的“医”也就是现在简体字的“医”。外面是个框框,中间是个“矢”,原义是放箭簇的口袋,右上角的“殳”,则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而下面那个“酉”
字就是古代的“酒”字。在原始社会,狩猎是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部落之间为争夺土地、食物而发生战争。在当时用酒治疗伤口和镇痛是最常见的医疗方法。于是就有了这个“医”字。
王汝刚:按会意法,“医”还可以这样解读,“矢”就是箭射入了肌肤,“殳”是刀,医生动手开刀手术,先用酒精消毒。
主持人:这个说法也有道理,这是现代人的解读。古代那时用的都是中草药,也没开刀,也没有药用酒精。不过薛老师说,酒能治病是否也有些夸张,有了病不用喝药,只要喝酒,那二个酒鬼开心了。
薛理勇:那时在缺医少药的古代,酒是最重要的药物。《汉书?食货志》就讲“酒为万药之长”。酒可以“供用歧黄”,歧黄指的就是医术。大家都知道秦代有个名医叫扁鹊,他就说,在肠胃里的病,用酒醪可以消冷积、医胃寒、健脾胃。明人《天工开物》上讲:酒可以大量地供治疗之用,君臣自古配合日新,这里说的“君臣”,不是指君王和大臣,是指酒与各种药物配伍,可使人长寿而除怯宿疾,酒的功劳难以尽述。
王汝刚:那是药酒。大家都知道:杨梅浸酒可止腹泻,人参浸酒可以补气,三蛇酒可以祛风活血,三鞭酒可以助阳益精,还有许多老牌药酒十全大补酒
虎骨木瓜酒滋补健身、治疗筋骨酸痛。不过要当心有些唯利是图的商人不是用虎骨,用的是排骨。
主持人:老虎是野生保护动物,数量也越来越少,虎骨搞不到,只得出此下策,寻找代用品,牛骨、羊骨,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但这样看来,酒确实也可以说是一种药物。
王汝刚:刚才薛老师说了,酒是治疗伤口和镇痛最常见的医疗方法。三国年代有个名医华陀用麻沸散配酒做成麻沸汤就可以使人麻醉过去,从而为人开刀治病。当时曹操头疼难忍,华佗本想为他做开颅手术,多疑的曹操认为这是要谋害其命,便把华佗杀了。麻沸汤绝迹于杏林,却泛滥于江湖,俗称蒙汗药,被小偷强人所应用,窃人钱财。
主持人:最近在电视里看到一个案例,一个小偷在乘客的饮料里做了手脚,乘客卵睡了二十分钟,小偷窃取了他42万巨款。所以出门在外千万不要吃陌生人身东西。汝刚你刚才说:麻沸汤绝迹于杏林,却泛滥于江湖,这杏林是指的什么涵意?
王汝刚:杏林指的就是医生。这有个故事:相传三国东吴有个中医叫董奉,他给人治病时,不收取诊费,只要求患者在病愈之后,在他的家宅四周随意种下几棵杏树,一般是重病痊愈栽种五棵,轻病痊愈栽种一棵。几年之后,董奉住处的四周竟然有杏树百余棵了。远远望去,林深树密,茂盛葱郁,之后,人们看到杏林,便联想起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董奉先生,由此人们称中医称为“杏林”。提到“杏林”,便知医事。
主持人:哦,怪不得有些病家病愈后,杏树是不种了,送给医生一条扁幅“杏林春满”、“杏林春暖”,就成为了赞颂医家医德高尚、不计报酬、医术高明的常用语。不过薛老师,据我所知,这个“医”字,繁体字还有种写法,下面不是“酉”字,是个“巫”字。,这有如何道理?
薛理勇:在古代原始人的生产力十分低下,几乎没有科学可言,人们根本不知道
疾病是怎么产生的?瘟疫又是怎么传播的?总以为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神鬼在左右人的命运。于是就产生了“巫”,借助巫来感动神鬼,减少人们的病痛,保佑人身平安。在医药启蒙的上古,巫与医是集于一身的。在医学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巫医以简单的医药学知识和治疗方法,杂以祈祷、禁咒祭祀等“祝由”之术,给原始朴素的医疗活动披上了神秘的外衣。
主持人:这“医”和“巫”又什么区别吗?
薛理勇:在相当生的一段历史时期里,中国的“医”和“巫”是合而为一的。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巫医术”,当时的医生也被叫作“巫医”。我记得《论语》中说“人而无恒,不可为巫医”,可见“巫医”的社会地位是十分低下的。
王汝刚:就说那个华陀,以行医闻名于世,擅长内、妇、儿等各科,而于外科最精。他用麻沸散为人剖腹治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有关麻醉后做手术的最早记载。他还根据人体生理和某些医理编成"五禽戏"的健身术。这么一个名医在《三国志.华陀传》中有这么一段记载:“陀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就是说他本是个读书之人,却被人们看作一个以医生为职业的人,心里也是常懊悔不已。
主持人:众所周知,医生是一个崇高又伟大的职业,救死扶伤,治病救人。那到了什么朝代,医生才得到人们的敬重和爱戴呢?
薛理勇:我们从许多古书中体验得出:在唐代以前,医,被列为“方技之术”,而且不高。直到了宋朝以后,随着中国城市经济和商品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城市数量不断增加,职业的划分也日趋明显,巫和医也从原来的“巫医”中分离开来。巫是所谓与鬼神打交道神职人员;医为治病
救命人的医生。医生的地位逐步得到了提高。
主持人:在不少文学作品中称医生为“大夫”、“郎中”,这些称呼又是作何解释呢?
薛理勇:周代称医生叫疾医,汉代称医生叫医工,唐代官廷医生叫太医。到了宋代,太医院有看病的、抓药的,熬药的、针灸的,分工明确。当是规定
太医院的御医的官位最高可达到五品,与当时的“大夫”级别相同,次一等的为从五品,与当时的“郎中”同级。在宫廷之中称呼太医就以他们的官职“大夫”、“郎中”相称。久而久之,“大夫”和“郎中”就成了中医师的代名词了。
王汝刚:一般来说北方人叫“大夫”的多,而南方人称“郎中”的多。然后又有分为开诊所行医的叫“大夫”,游江湖行医的称“郎中”,原本“江湖郎中”不乏医术也很高明。赵光宗最宠爱的黄贵妃病了。她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皆不见什么效果。最后只得张榜求医。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黄贵妃诊脉后说:“只要用冰糖与红果,即山楂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准见好。开始大家还将信将疑,贵妃按此办法服后,果然如期病愈了。还有张国立、张铁林、王刚铁三角主演的电视剧《宋莲生坐堂》,历史上的宋莲生乃是一江湖郎中,浪荡不羁但医术高超,创立了名扬四方的“九芝堂“。
薛理勇:古人又把看病卖药的叫“悬壶”,这个“壶”指的是葫芦,葫芦里盛放着药。古代的江湖郎中身背葫芦云游四方。《后汉书,费长房传》描述,费长房是一位高道,他手杖上悬挂一壶,行医卖药,药到病除。现在人们仍在使用的俚语“勿晓得伊葫芦里卖啥个药”,就和“悬壶”典故有关。
主持人:可是有不少江湖骗子不学无术,卖假药,骗铜钿,坑害病人,真的成了“勿晓得伊葫芦里卖啥个药”了,电线杆上什么“老中医”、“老军医”都是假的,“江湖郎中”现就成了庸医骗子的代名词了。
薛理勇:而且“郎中”这名字还被引伸到麻将台上,指的是麻将老手,会出老千,
骗人钱财。
主持人:在医学这个领域中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庸医假药,轻则毛病看末看不好,药未吃末不坏,但贻误了病情,重则造成残疾,危及生命。记得在十年动乱中,所谓让工农兵占领各个领域,不尊重知识,违背客观规律
让拖地板人工务员去打针,小皮匠去去开刀,临时工去配药,闹出了不少事故。有出滑稽戏《性命交关》就讽刺的这个怪现象。
王汝刚:不瞒大家讲,我也当过厂里“赤脚医生”虽然我去了第一人民医院“红医班”学习,但毕竟是“半瓶子醋”。幸好有位部队复员正宗的“老军医”姜医生,因为有所谓的“历史问题”,在厂医务室接受改造,我在姜医生身上也学了不少医术,我的“三脚猫”的医术还能勉强应付。谁知道有一次险些闯祸。
主持人:闯了什么祸?
王汝刚:这天姜医生不在,我的好友陈公明来找我,说耳朵不舒服,我一检查耳朵里面一块油污,于是我就动手为他挑出,谁知这一挑痛得他泪水直流,
他讲:一定是耳膜挑穿了,耳朵要聋了。这下吓得我不轻,这可是个严重的医疗事故。回到家里坐立不安,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国外有人用大蒜中薄膜代替耳膜。于是我一早到菜场去买了两只大蒜头,对姜医生一五一十交待。姜医生也急了,忙叫人把小陈叫来。小陈来了,笑嘻嘻说睡了一夜,听力恢复了。我这才松了一口气。当自已准备用蒜膜代耳膜的设想一说,姜医生笑得前俯后仰,也笑得我面红耳赤。后来我弃医从了艺。
主持人。所以说“白衣天使”一定得有高超的医术和医德爱心,把为患者解除病痛作为最大的快乐。在此提醒你不但要警惕穿上白大挂道具的游医,更带警惕道具进入现代化,宽敞的诊所、引进些医疗设备,把庸医低劣的医术、丑陋的医德掩盖起来。谨防庸医!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