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6-09-17
道德旗帜下的沉思
抚卷于案,初对孔子的话语感到不解:义救鲁奴而不报账的学生受责备,同样是救人一命却收下谢礼的学生反得表扬。掩卷沉思,方觉意义深远。
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个人虽然收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孰大孰小,不言而喻。其实德与利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只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高树道德旗帜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
古人云:“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的确,道德是高尚的品格。从古到今,道德是永恒的话题,它是做人的基础,无德者不立。但是我们在推崇道德的时候又往往过激,好像道德与金钱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似的,在评价某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时总会把所有的目光聚集在金钱上,这是不智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若照以上之论,那我们便应认为他没道德吗?不,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稻技术的推广,让中国让世界多养活了亿万人口。相比之下,这500万对于他的贡献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国家之所以设此重奖,便是以此激励科学家为国做出更大贡献,让世人明白中国是个尊重人才的国家,从而吸引更多的本国人才、留学者和外籍科学家来华工作。“重奖效应”在这几年也确实卓有成效。
北京奥运会中国取得历史性突破,赛后国家重奖了获金牌运动员,这件事引起很多议论,责难之语充盈于耳。但我认为重奖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激励更多的运动员创造佳绩,说不定我们2012年还会因此夺得金牌总数第一呢。不能认为运动员拿了奖金就丧失了道德,女排队员不是集体捐款给慈善机构了吗?无独有偶,来华赚得巨资的皇马队员不也在SARS流行时将集体签名出售球衣的巨款捐给了中国慈善协会了吗?
当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前不久在雷州海岸面对落水渔民有人喊出的“先收费后救人”的话不免让人寒心,韩国某明星借“慰安妇”之名出“写真集”的事件更是让人为之愤怒,这种重利轻德,一心往钱里钻的行为令人不齿。
把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尤为重要,我们不应偏颇地盗用道德概念,而应理性地看待和处理道德问题。
朋友,让我们用理智去审视利益,用理智去维护道德吧!
第2个回答 2011-09-17
看这个
第3个回答 2012-11-07
题目: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就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审题: 1、读材料,抓主旨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同样是善举,一个学生私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责备。为什么?因为孔子以多数人、社会甚至国家利益为重。(以人为本) 2、选角度,定立意材料中的任何一个人、事、物都可以作为一个角度,但并不是所有角度得出的立意都是切题的。因此,得出立意后,应选择其中切题的、并有把握写好的立意来作文。另外,从全面的角度得出的立意一般都切题,可优先考虑选用。(1)从孔子的角度 ①以人为本 ②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这是首要的 ③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正确指导人 ④要教育学生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 (2)从行善者的角度 ①要遵守社会规则 ②符合社会规则的小贪未尝不可或:为了生命(为了让更多人得到救助),宁可背负贪名。 ③破坏社会规则的小善不可为。或:行小善应以多数人、社会甚至国家利益为重。或:行小善应以大局为重。 ④道德高尚并不排斥利益 ⑤应以人为本,以虚名为轻 ⑥但求无过、不求有功的思想要不得 (3)从人们的角度 ①看问题做事情应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②多数人的意见(看法)并不总是正确的。 ③不应人云亦云 (4)从被救者、受助者的角度 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②好人应得好报 ③表扬善行更应是有形的物化。 二、选立意,定中心,设置分论点三、联系历史和现实,选用论据四、写作五步成文
提示:
1.概括段意。第一段,助人接受了回报,众人认为贪心,孔子认为对;
第二段,助人不接受回报,众人认为高尚,孔子认为不对。
2.核心话题:助人与回报。围绕这一话题“众人”与“孔子”见解不同,你怎么看。
3.命题者的意图:⑴助人应接受回报;⑵助人应该得到奖励;⑶助人不图回报就高尚吗?
以“助人与回报”为立意比较好写。
第4个回答 2011-09-28
题目: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就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审题: 1、读材料,抓主旨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同样是善举,一个学生私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责备。为什么?因为孔子以多数人、社会甚至国家利益为重。(以人为本) 2、选角度,定立意材料中的任何一个人、事、物都可以作为一个角度,但并不是所有角度得出的立意都是切题的。因此,得出立意后,应选择其中切题的、并有把握写好的立意来作文。另外,从全面的角度得出的立意一般都切题,可优先考虑选用。(1)从孔子的角度 ①以人为本 ②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这是首要的 ③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正确指导人 ④要教育学生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 (2)从行善者的角度 ①要遵守社会规则 ②符合社会规则的小贪未尝不可或:为了生命(为了让更多人得到救助),宁可背负贪名。 ③破坏社会规则的小善不可为。或:行小善应以多数人、社会甚至国家利益为重。或:行小善应以大局为重。 ④道德高尚并不排斥利益 ⑤应以人为本,以虚名为轻 ⑥但求无过、不求有功的思想要不得 (3)从人们的角度 ①看问题做事情应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②多数人的意见(看法)并不总是正确的。 ③不应人云亦云 (4)从被救者、受助者的角度 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②好人应得好报 ③表扬善行更应是有形的物化。 二、选立意,定中心,设置分论点三、联系历史和现实,选用论据四、写作五步成文
提示:
1.概括段意。第一段,助人接受了回报,众人认为贪心,孔子认为对;
第二段,助人不接受回报,众人认为高尚,孔子认为不对。
2.核心话题:助人与回报。围绕这一话题“众人”与“孔子”见解不同,你怎么看。
3.命题者的意图:⑴助人应接受回报;⑵助人应该得到奖励;⑶助人不图回报就高尚吗?
以“助人与回报”为立意比较好写。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