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德育课教学中培养中职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题所述

记得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看来,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好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生都用不完它的利息。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成绩较差,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一些老师眼中他们就是双差生,让人觉得孺子不可教矣。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他们自己也有很强的失落感,缺乏自信。因此,帮助中职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已成为我们德育课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
笔者根据教学实践,结合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建立课堂教学常规,狠抓课堂管理,规范学生行为习惯。
建立必要的课堂教学常规,是组织教学的必要手段,也是学生遵守教学秩序的行为依据。新学期的前三堂课尤其重要。学生在面对一个新教师时,他们不时会进行揣摸和猜测,这个教师有什么新的招数,学生心里没有底。因此,笔者充分利用开学时的前三堂课,拿出“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架势。第一堂课,在师生上课仪式的问候环节,学生起立致敬,笔者对做得不规范的学生一定要求他们认真做好,从细节做起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紧接着,严肃认真地宣布课堂纪律要求,与学生“约法三章”,并在课堂上严格认真地执行,绝不手软。第二堂课,一些调皮的学生会使出一些新的招术,这是学生与教师斗“智”斗“勇”的时刻,比如说在老师讲得兴致的时候,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指着旁边地同学说:“老师,他打我。”事实上,他们俩什么事也没发生,很明显这位学生是想借此出出风头。因为平时的习惯差,要想他们这样规规矩矩地坐下来的确有点困难。这时,笔者保持了清醒的头脑,识破他们的“诡计”,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比他们更聪明。第三堂课,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也会出现许多新花样,因而抓好这堂课的管理十分的关键。笔者对出现的问题做到了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对在课堂上与教师产生对抗的学生用气势压住他们,坚持有理有节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靠两三堂课就能解决问题的,其间还会有些新的问题发生,学生的不良习惯也会有很多次的反复,但笔者本着坚持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去解决问题,对课堂常规长抓不懈,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习惯。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中职生对德育课说教带有强烈的抵触和对立的情绪。面对这样一群教学对象,笔者认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爱听这门课,对这门课有归属感和信任感。为此,笔者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下了不少的功夫: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充分利用动听的音乐、生活小剧表演、诗歌朗诵、讨论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等多种手段来加强情景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进行“增强竞争就业意识”的教学时,课前准备时笔者播放了MTV《真心英雄》。动听的歌曲打开了学生封闭的心灵之窗,很多同学跟着唱起来,曲终之时学生的情绪还处在兴奋之中,抓住这一时机,笔者问同学们:“歌中大家最熟悉的歌词是哪一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于是笔者顺势引导学生去思考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我们怎样才能成功?如此以来,死气沉沉的德育说教教学课堂就变成了生机勃勃的学习空间。学生在一种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各抒己见,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就明显了,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强自我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懂得学习,更是要学会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笔者曾有这样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第一,让学生多说多讲。《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法律基础知识》这两本教材中事例多,内容丰富,对此笔者采用了让学生精读多说的教学方式,对《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材中的事例,让学生说故事主人翁成功的密诀,说自已的感受等等,对《法律基础知识》中的案例,让学生说理,以法律为依据进行案例的评判。同时,我还让学生去收集身边的法律小故事,每两周组织一个《课堂说法》的活动,让同学们把自己收集到的故事讲出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困惑。第二,组织学生辩论。通过辩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当今社会的热点、焦点选定辩题,设计一些鲜明、有趣、代表性强的正反辩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在学习《树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时,针对目前中学生互相攀比,一味追棒时尚消费的现象,我设计了《名牌消费的利与弊》的辩题。在辩论中各方代表就此消费热点问题唇枪舌战,据理力争,纷纷展示各自的聪明才智。主辩手王同学展示了一幅《穿名牌拾垃圾》的漫画,滑稽而搞笑的画面和他精彩的辩词不仅让周围的同学开怀大笑,同时,也让同学们明白超前消费的害处。第三,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这种方法极易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自主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笔者在讲完“价值规律”之后,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特别组织了一场《假如我是一位汽车经销商》的演讲比赛。让学生模拟汽车销售商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思考对策,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四,质疑提问。这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笔者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提问触动学生的学习神经,让他们学会主动解决问题,在学习“纸币”一节时,笔者曾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老百姓遭遇了自然灾害,如果你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我主张你多发行人民币来解决老百姓当前的生存危机,这样做可以吗?”一时间,学生议论纷纷,反响强烈。总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个个都参与其中,这样可以拴住学生的心,培养其注意力,从而促使其学会自主学习。
三、配合大环境,重视小课堂,抓好学生日常生活管理。
无论哪类学校都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以此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就是我们所指的大环境。制度能不能发挥作用,关键在落实,这就需要小课堂来实施。为此,我结合《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这门课的要求从小事着手,纠正学生以自我行为为中心的价值观,重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学生培养日常行为习惯的一个重要依据,它告诉了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为此我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这两个行为规范,要求学生填写一个自我反省表——《我的陋习》,根据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对学生提出“十个不”的要求。这“十个不”指的是:不迷恋网吧,不打骂同学,不编造谎言,不乱扔垃圾,不损坏公物,不强拿他物,不沾染烟酒,不玷污荣誉,不浪费金钱,不虚度时光。此后我让学生把这“十个不”的要求写在课本的首页,提醒他们时时牢记并落实到行动中。每学月末我让学生比照这“十个不”的要求进行自我总结,填写《我的进步》这张表。通过总结,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出改进措施。为了激励学生能够把好习惯坚持下去,我把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转换为学分,这能够体现中职学校的教育特色,符合了中职学校的管理要求。
四、以职业生涯设计为载体,让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我们知道: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特色在于注重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身边的问题,寻找现有条件与职业理想的差距,并努力克服自身不良行为习惯,向着自己的职业目标靠近。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中笔者依托“职业生涯设计”这一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开展了一个征文活动,学生以《我的未来不是梦》为题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一位汽修专业的学生提到自己的最高梦想就是成为一名成功的汽车销售商。这位同学家境较好,有一定经济实力,但平时习惯较差。在他看来,只要有钱什么事都可以办成。针对这一个体现象,笔者曾多次找这位同学谈心,送给他一本关于成功学的书籍。并要求他结合自己的职业理想来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特别提醒他今天的好习惯与将来的梦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这位同学的作品获奖了。与此同时,笔者发现他的内心开始发生了变化,偶然间我看见他在书的扉页写了一个字“静”。这位同学以前很好动,上课坐不住,还经常与同学讲话。在这以后,他努力去改变自己,并希望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此时,笔者不失时机地鼓励他。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位同学的确变得懂事多了,偶尔还帮着老师维持课堂秩序。可见,通过抓好职业生涯设计的教育,使学生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要他养成”变为“我要养成”,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就大大提高了。
总之,好习惯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阶梯。培养中职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德育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德育课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采用多种形式,从多个层面出发,加强中职生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通过行为习惯的养成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