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厌学心理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如果我们没有给予正确的疏导,那么势必影响学习,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厌学是什么?厌学是学生对学习采取敷衍态度或排斥、拒绝行为的一种消极现象,是学生的学习需要得不到满足或缺乏学习兴趣时对学习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反应。厌学心理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病症”,它严重影响了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危害性。现就小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原因进行初步探讨。
如何看待并克服小学生厌学心理,我认为首先是要从研究分析引发厌学心理的因素入手,才能对“症”下“药”,判定疏导的措施和方法。
小学生厌学心理主要大因素:
小学生厌学心理因素一、学习相关因素:
1.特殊阶段。
孩子刚上小学,做父母的有一种兴奋感,每天与孩子共同作业,尽其所能给予辅导。就这样,他们的成绩基本上都能保持较高水准。这就给了儿童一种错觉,原来学习并不难。而到了一年下学期开始级,这时候的教材,以苏教版新课标数学教材为例,增添了许多数与代数、空间于图形、统计与概率方面的内容,同时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要求也有所加强,有些知识学生以前根本没接触到过,很多家长开始辅导不了,新鲜劲也过去了。可是,学生却已经养成了依赖家长的习惯,没有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逐渐地学习跟不上,成绩下降。有鉴于此,教师要求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家长自然要加强督促。于是,加大作业量,不让该子玩,愈发形成恶性循环。
2.作业量因素.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由来已久,我认为小学生的课业压力主要来自几个方面:
第一,受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拼命灌输,课外则布置大量的作业,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地应付考试。我们知道,小学生的坚持性还处于发展阶段,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要比成人短,长时间从事教师布置的作业,往往导致注意力转移,做错题是常事。做错题对小学生的作业行为是一种负强化,使学生越来越害怕做作业,厌烦作业。
第二,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大,教育不得法。为了“提高”自己孩子的水平,许多家长在孩子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后,还要布置额外的作业让孩子做。这就使学生产生一种“苦海无边”的感觉,反正做完了作业还要再加做,没有个完,也没个“奔头”,何不如坐在那里泡时间等睡觉。
第三,作业挤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有些家长甚至不让孩子有一些其他的活动。实际上,广泛的兴趣所产生的是一种对事物、对世界的态度。这种态度是探究的。因此,抑制儿童的兴趣,实际上抑制了儿童对事物的积极态度,自然也包括对学习的态度。
阅读小提示:心理学研究认为:练习的数量既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学习的充分条件。但是,除了少数简单的学习课题之外,若要求牢固掌握知识并能熟练运用知识,多次重复又是不可缺少的。这就存在一个作业适量的问题。国内有人做过实验,每天课外作业的时间以30分钟左右为最佳,这是值得参考的一个数据。
3.作业难度因素.
据调查,目前学校中学生因作业太容易而不完成作业的情况并不多见,较多的人是因为作业太难而放弃完成作业。作业难度大,经过一定的努力仍无法解决时,一般情况下,学生会产生以下几种反应:
(1)产生焦虑。因为做不出题目,担心老师的批评,担心家长骂自己笨,担心以后无法应付考试。
(2)依赖别人。包括依赖家长帮助,同学帮助,抄袭别人作业等。
(3)放弃不管。
因此,作业难度太大,只会对班级中的一小部分人(即能力高的学生)有积极影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由于智能所限,焦虑过后随之而来的便是不做作业或被动完成作业。
4.作业评价因素.
由于作业太多,教师的负担也很重,无法全部批改作业。从心理学角度看,批改作业属于学习的反馈。反馈对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对小学生来说,他不仅有必要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要通过心目中的权威——教师对作业的评价而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心和认可。没有这样的评价,学生作业的积极性会受损不少。
此外,学生做错题目时,教师往往要求订正。根据对经常不做作业的学生的调查,大多反映最讨厌订正作业,不完成的也大多是订正作业。这里有两个心理因素在起作用:其一,要订正的作业本身缺乏新异性,做过的作业再做,当然没劲;其 二,一道题做错了,是一种失败,再做时有一种挫折感。因此不恰当的订正方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