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知识,这些成语和歇后语竟然都出自大南京

如题所述

得意忘形、凤毛麟角、一往情深……你知道吗,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都源于南京。最近,一则微博引起很多南京人的注意,微博中,除了列出40多个与南京有关的成语,还详细介绍了它们背后的典故。知道这些故事原来就发生在家门口,不少南京人备感自豪,大呼长知识!
朱自清说“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痕迹”。如果在历史流传下来的成语典故里游山玩水,又是什么感觉?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这些成语也与南京有关】
九华山上王羲之“入木三分”
九华山上,还发生过“入木三分”的故事。
东晋时,九华山叫覆舟山,司马睿要在这里举行祭地大典,王羲之负责在木板上书写祭文。更新时工匠要先削去他早前的手书,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墨迹仍然可见,直到削去三分的厚度,方才见底。司马睿不禁赞叹:真是入木三分呀!
“江郎才尽”的梦就在冶山
南朝文学家江淹擅长诗赋。据说,有天晚上做了个梦,梦见一男子自称是郭璞,对他说,“我的一支毛笔在你那儿有些年头了,该还给我了吧。”江淹手往怀里一摸,果然摸到一支五色笔,便递给了他。此后,江淹就再也没作出什么佳句。
史书记载,江淹被罢去宣城郡的官职后回到建康,在冶亭驿站休息时做了这个梦。而冶亭驿站位于冶山,即朝天宫所在地。
“厚颜无耻”竟与钟山有关
南京人最引以为豪的钟山,除了与“龙蟠虎踞”有关,竟然还会和“厚颜无耻”这样一个贬义词扯上关系!
六朝时,不少名人隐居北山(即钟山)。南朝齐有个叫周珪的人,也跑到那里隐居起来,摆出一副不愿做官的架式。其实,这个周珪并没有什么学问,隐居只不过为了待价而沽,以谋取高官厚禄。结果,还真的如愿以偿,当上了海盐令。卸任之后路过建康,又要故地重游再登北山。名士孔稚珪得知后,就撰写了《北山移文》,“岂可使芳杜厚颜,薜荔蒙耻” ,斥责他一心投向朝廷,却还要故作姿态、沽名钓誉,真是厚颜无耻。
“衣冠禽兽”出自明代官服
据介绍,“衣冠禽兽”源出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下诏拟订大明官服制度,重点就在于衣服上的“官补”,文官绣禽,武官绣兽。可见,“衣冠禽兽”当时就是象征着地位、武功,毫无贬义。
明朝中期以后,宦官弄权外戚干政,曾经广受推崇的“衣冠禽兽”自然也为百姓痛恨。明代陈汝元在《金莲记》中第一个将这个词用作贬义,“人人骂我为衣冠禽兽”,此后,人们渐渐就淡忘了它的本义。
除了成语之外,作为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南京也是很多歇后语的发源地。
【与南京有关的歇后语】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经常是用前文引出后文的意思。比如说“芝麻开花”,其意思自然是“节节高”。歇后语既然是在群众口头流传形成的,很多都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而作为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六朝古都,南京产生和流传的歇后语为数不少,有的已经在历代南京人之中,口耳相传了几百年。它们或是记录老南京的地理特点,或是包含丰富历史掌故,或是反映南京人风趣天性。
元县的照壁--板
为什么“上元县的照壁”是“板的”意思呢?这是因为清代上元县的县衙在今天的白下路,这个衙门的照壁很特殊,不是用砖砌的,而是用木板做的。所以用来形容朋友之间要诚心交往,不可欺瞒。“板的”也是标准南京话。
文德桥的栏杆--靠不住
南京这么多桥,凭什么说文德桥的栏杆是靠不住的呢?这里面有个故事。
原来1907年的端午节,夫子庙举办了规模盛大的赛龙船比赛。比赛当天,秦淮河两岸人山人海,文德桥上也全是人。因为人太多,本来就不结实的文德桥竟然垮了,淹死了不少人。所以后来,南京人就用“文德桥”的栏杆比喻“靠不住”,做人做事不牢靠。有意思的是,文德桥垮塌淹死的人中,有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同学。这件事对当时才11岁的茅以升影响很大,促使他后来选择了桥梁专业。
出了南门--尽是事(寺)
这则歇后语反映了南京唐宋时佛教寺院繁多的盛况。“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京南门外,今江宁区、雨花台区一带,曾经寺庙林立。“出了南门”,“尽是寺”。“寺”谐“事”,这个歇后语形容人事情多,很烦人。
篾街和事──不找外人
从前篾街(今中华门内长乐街)有一老万全茶馆,每天总有一帮人来此调解民众间发生的纠纷。但是,若篾街内部发生纠纷时,则由当地人自行调解。此语喻某件事可由内部处理,不必求助别人。
陡门桥的筷子──两头忙
旧时陡门桥一带多竹器店,所制的竹筷子,上下一样粗细,两头都可使用。此语喻人们两处奔忙劳碌,没有空闲。
贡院门口的糕──馊的还是相公吃
旧时每逢考期,常有一些卖糕的摊贩到贡院考场门口摆摊,有时糕放的时间长了,变了质,仍不肯收摊。结果,那些馊了的糕还是被考生买去吃了。比喻用具或食品尽管坏了,但仍然由原人自己受用;也比喻没做完的事,仍由原人做完、推卸不了。
“裁缝掉了剪子--只剩尺(吃)了”、“二斤半的千张--舌搭子”、“肉店买麻--肉麻沥沥的”、“肚脐眼儿冒烟--胎气”都是非得用南京话才能读出来的妙语。比如说,“裁缝掉了剪子--只剩尺(吃)了”。南京话里,“尺”和“吃”同音,因此可以成为谐音,而用普通话读,“尺”和“吃”却是两个不同的音调。这是南京才有的歇后语,在别的地方都听不到呢!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