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天生就具有热爱和探索音乐的倾向,这种自然的倾向由于后天非自然的强化和训练,大多无法继续保持,往往被限制乃至被扼杀。目前,不少教师注意到了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重要意义,积极引导幼儿参与音乐活动,力求把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但对音乐能力的认识还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显欠缺。如何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前提 长期以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在设计和实施音乐活动时,一直都处于主动地位,并往往把眼光放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上,关注的是“教什么”,而对于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却只能采取“望天收”的策略。转变观念,确立幼儿主体地位,使原来音乐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将幼儿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改变为一个主观能动的人,都是做到“导而不包”,而更多的是为幼儿创造性的学习提供时间和老师的指导下提高。例如,学习韵律活动,可先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引导他们先欣赏音乐、感知音乐的节拍、风格、动作特点等,然后要求幼儿按个人的理解自由表现,教师在一旁指导提示,以提高动作的准确性和质量,发现好的动作,及时表扬和推广学习,这样不仅发展了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且有利于幼儿自尊心与自信心的形成,使幼儿园通过音乐教育在智力、情感和社会性等诸方面得到健康发展。
二、创设丰富的音乐环境是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重要条件 幼儿的音乐能力取决于他们学习、生活环境的“音乐性”的程度,有计划的教育工作和环境的刺激与启迪,可以促进幼儿音乐能力的最初发展。曾有资料报告:在非洲尼日利亚的亚拿人中,母亲让生下来还不到一周的婴儿去接触音乐和舞蹈,父亲为子女制作小乐鼓,孩子到了2岁时便进入了能学到许多基本技巧(其中包括唱歌、跳舞、演奏乐器)的圈子,5岁的亚拿人就可以唱800首歌曲,能演奏好几种打击乐器,还能做几十种复杂的舞蹈动作。这与其说是天赋的作用,不如说环境的因素更重要。为此,幼儿园、家庭都应尽可能地为幼儿创造学习音乐的良好环境。例如:幼儿在活动时,给他们听一些欢快活泼的音乐,使他们玩得高兴、开心; 吃饭时听些优美的音乐,使之心情舒畅,增进食欲;还可在活动室开辟音乐区,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训练幼儿听音、发音和对音乐节奏的反应能力,还可以把液体装在瓶子或杯子里自制乐器,给幼儿带来愉快的创造性经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三、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有效手段 爱好音乐是人的天性,有趣的音乐活动能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使其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感受和创造。因此必须把音乐同他们的生活、玩溶为一体,通过唱唱、跳跳、动动、玩玩的游戏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如在小班阶段,一般选择有摹拟声的歌曲。这些贴近生活、易于理解且富有节奏的响声、叫声,最适合年龄小的孩子。对于年龄稍大的中、大班幼儿,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明显增强,一些童话故事般的歌曲如“龟兔赛跑”、“小熊请客”,与动物相关的歌曲“小燕子”、“数鸭子”,以及边唱边游戏的歌曲“蝴蝶找花”、“丢手绢”等歌词形象、口语化强、容易用动作表现的音乐作品,往往让幼儿情不自禁地边唱边表演,边唱边游戏,从而,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四、歌曲和舞蹈是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主要途径 音乐是最易于表达、激发情感的艺术,也是进行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只要我们巧妙利用音乐的教育原则,从点点滴滴做起,就会取得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幼儿歌曲中的歌词均以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弘扬“真、善、美”,让幼儿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生动、形象的思想教育。如小班歌曲“对不起,没关系”,以轻快的节奏、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幼儿在边唱边表演中理解了歌词的内涵,掌握并学会了“大的苹果分给你,小的留给我自己”,体验到谦让能给别人带来快乐;从“好妈妈”的歌声中懂得了妈妈工作的艰辛,我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不能麻烦好***道理;在舞蹈“拾稻穗”中懂得了要珍惜粮食,养成热爱劳动的好品质。可见,美的音乐能自然而然地发挥教育功能,尤其在品德教育方面,与刻板的说教相比,常会收事半功倍之效。 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根本保证 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在具有正确的审美意识和过硬的音乐技能的同时,还应加强自身创造性素质的培养,使自己有广泛的艺术欣赏的兴趣、能力和情感表现力,以自身的礼仪、文化、文学、艺术修养去感染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