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孩子们已经长大,某些情感会自然而然地滋生。伴随着生理与心理上的需要,加上社会影响(启蒙),难免对异性产生“爱恋之情”。
第二,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由于现在国家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高校的扩招,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考一锤定音”决定考生命运的高考现象日渐“淡化”,若青春期阶段的学生没有明确的理想和目标,就很容易丧失学习动力,容易受到青春期成长的冲击。
第三,家庭环境。学生在青春期缺少与父母的沟通,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理解,他们很容易被同龄异性的关心所打动,陷入早恋。
第四,文艺作品的影响。有不少学生受部分文艺作品中那些风花雪月、缠绵悱恻的浪漫影响,热衷歌星、影星等的花边新闻,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追求好奇,对恋爱行为进行简单模仿。 跟风、攀比。
第五,家庭及学校忽略了学生适度的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还有青春期学生因不同程度产生的性困惑、性忧虑而得不到家庭、学校的关心和理解,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反叛心理。
防止学生早恋措施:
第一、家长要在平时多跟自己的孩子交谈,多和自己的沟通,这样你的孩子就不会孤单,孩子通过和家长的沟通,就可以解除早恋的危险,其实很多孩子早恋,都是因为缺少一个对话的机会。
第二、作为家长要学会管理自己的孩子日常的一些见闻,比如一些电视剧、电影或者是一些网上的信息,必须要进行筛查,如果发现一些不太好的现象,要立即制止自己的孩子继续下去。
第三、家长要和学校的老师多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一些事情,因为孩子上学会活在学校的时间超出家里的时间,而且接触的学生很多,家长必须要随时了解和掌控自己的孩子的学校学习情况。
学生早恋产生的原因有:
1、好奇心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对于他们从没有涉足的事物,都存在着神秘和诱惑。尤其是爱情。模仿也是孩子们的天性,电视等媒体播放的偶像爱情剧的影响。
2、孩子们生活的环境也不是真空无污染。从现实生活到公众传媒,从书籍到互联网,宣传言情的很多,这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3、学校和家庭德育教育缺失,过度的关注成绩,让一些孩子的价值观审美观错位。生理教育滞后。孩子第二性征发育,他们对性一无所知,导致猎奇心理产生。
学生早恋处理方法:
1、心理疏导,树正确价值观
对于比较难处理的状况,老师可以进行单独心理疏导。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尊重学生的人格。
2、了解清楚,区分对待
学生早恋情况比较复杂。有的是长期共同协作互生爱慕,双双坠入爱河;有的是表面看似亲密,往来密切,状似恋爱,其实只是普通的朋友关系;有的是一头热,属单相思;有是则是表面往来甚少,关系一般,其实已恋爱多时,一直搞的都是地下活动;还有的甚至缺乏自控,已出现越轨行为,还没有人知道。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多观察,掌握准确的信息,摸清学生的底细,在处理问题时做到有数。以免节外生枝,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3、灌输正确的知识、思想
成人不应用成人的眼光看待他们,批评他们,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发现孩子出现早恋倾向时,不能反应过激,严厉制止。要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并向其传授有关青春期的知识。使孩子从科学角度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发生的变化,并能够正确的对待这种变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异性间互相吸引是高中阶段青少年生理发育过程中一种正常的心理、生理需求。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女生初潮的平均年龄为13.4岁,男生首次遗精的平均年龄为14.4岁,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他们开始对异性同学产生趋向心理,希望得到他们的关注和爱慕,并在自己的心中开始编织爱情之梦。重点中学的高中生在初中阶段学业很好,她们关心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有组织的活动,一般来讲大多数能进入重点中学的同学生理发育也较缓慢一点,故初中阶段他们虽受同学爱慕,但发生“早恋”的很少,进入高中阶段后,由于每个人原来都是初级校名列前茅的人,如今集中在一起学习,在新的竞争中就有人会失败,于是这些失败人群有的会怀念过去的辉煌,同爱慕她的异性频频联系,寻求安慰,逐渐发展为早恋。这部分以农村中学考入的同学为主,他们所寻求的对象一般为外校或初中已毕业的同学,教师不容易发现,较为显著的特点是:教师批评教育效果不佳,学生重视打扮,情绪波动较大,有时很认真,干劲十足,有时很懒散,无精打采,总之一句话,在生理已成熟的情况下,失去对理想追求的人较容易发生“早恋”。另外爱慕心理也是早恋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刚才讲到有的同学在竞争中因失败去寻找昔日好友倾诉,有的却把目标描准了新的胜利者。那些在学科成绩、体育运动、书法绘画、相貌、身高、人品等方面都很优秀的同学,受到了“爱”的骚扰。如学校的文学社、书法协会等组织的成员,发生早恋的同学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