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一条原告可以放弃或者变更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承认或者反驳诉讼请求,有权提起反诉。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案件被发回重审后,原审人民法院应适用第一审普通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重新审理。既然法律规定发回重审案件按第一审普通程序审理,那么,当事人在发回重审后享有的诉讼权利就应该与原一审时享有的权利一致。
根据《民事诉讼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的意见》规定,在案件受理后,法庭辩论结束前,原告可以放弃或者变更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提出反诉,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可以合并审理的,人民法院应当合并审理。
扩展资料:
诉讼请求的变动包括变更与调整两种情形。诉讼请求的“变更”是指对既存的诉讼请求进行变动的行为,包括对法律关系的性质认定请求进行变动或对诉讼标的额方面的增减变化。
诉讼请求的“调整”是指对原诉讼请求结构进行变动的行为,包括原告方增加或减少诉讼请求;被告方提出反诉以及第三人提出的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等情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发回重审的案件可以变更诉讼请求,原判决、裁定遗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具体规定如下:
1、第一百九十九条 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2、第二百条 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二)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
(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
(四)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的;
(五)对审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调查收集的;
(六)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七)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
(八)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的;
(九)违反法律规定,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
(十)未经传票传唤,缺席判决的;
(十一)原判决、裁定遗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的;
(十二)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
(十三)审判人员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二、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 》规定如下:
第二百五十二条 再审裁定撤销原判决、裁定发回重审的案件,当事人申请变更、增加诉讼请求或者提出反诉,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
(一)原审未合法传唤缺席判决,影响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
(二)追加新的诉讼当事人的;
(三)诉讼标的物灭失或者发生变化致使原诉讼请求无法实现的;
(四)当事人申请变更、增加的诉讼请求或者提出的反诉,无法通过另诉解决的。
扩展资料
法院对已经审理终结的案件,依照再审程序对案件的再行审理,其目的是纠正已经发生法律效力但确属错误的判决或裁定。再审的特点是:
1、提起再审的主体必须是最高人民法院和上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上级人民检察院或本院院长;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也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2、提起再审的客体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第一审或第二审案件的判决或裁定。
3、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05条的规定,我国民事诉讼中提起再审的时间是判决或裁定生效以后六个月内提出;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以及发现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 》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是变更诉讼请求,不是增加,变更2007年的伤残标准为2011年的标准,可以吗?谢谢!
追答我那“可以”下面还有一段话呢。
发回重审按一审程序审理……
你详细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3条 ,既然是隐含意思是按一审程序,那么再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34条第3款规定: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
第35条规定: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者民事行为的效力与人民法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的,不受本规定第三十四条规定的限制,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重新指定举证期限。
但你指“变更2007年的伤残标准为2011年的标准”恐怕不行,这牵涉法律溯及力以及人身伤害或工伤诉讼时效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