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柳,杨柳科柳属,别名水柳、垂枝柳、倒挂柳等。乔木,高达12~18m,小枝细长通常下垂,但也有枝条直立的,褐色、淡褐色或淡黄褐色。叶披针形,长8~16cm,宽5~12mm,先端渐长尖,基部楔形,细锯齿。雌雄异株,蒴果,内有种子2~4粒,成熟种子细小,绿色,外披白色柳絮。千粒重只有0.1g。全国各地大都有分布。垂柳适应性强,生长迅速,很耐水湿,树形优美,枝柔下垂,繁殖容易。
垂柳自古即为重要的庭园观赏树,亦可用作行道树、庭荫树、固岸护堤树及平原造林树种。然而垂柳的病虫害种类较多,如果不及时防治,常常造成重大的危害。
一,柳瘿蚊
柳瘿蚊属双翅目瘿蚊科。主要危害柳树,特别是对旱柳、垂柳危害严重。被危害后树木枝干迅速加粗,呈纺锤形瘤状突起,俗称柳树癌瘤。
形态特征成虫形似蚊子。卵长椭圆形,橘红色,半透明。幼虫初孵时乳白色,半透明;成熟幼虫橘黄色,前端尖,腹部粗大,体长4毫米左右。蛹赤褐色。
发生规律柳瘿蚊每年发生一代,以成熟幼虫集中在危害部树皮中越冬。在山东曹县一带,一般每年3月开始化蛹,3月下旬至4月中旬羽化为成虫,4月上旬为成虫羽化盛期,羽化时间在每日上午9点至10点,气温高羽化就多,尤其在雨后晴天羽化量大,成虫羽化后的蛹皮密集在羽化孔上,极易发现。羽化后的成虫很快交配产卵。卵大多产在原瘿瘤上旧的羽化孔里,深度在形成层与木质部之间,每卵孔内产卵几十粒到几百粒不等。初孵幼虫就近扩散危害,从嫩芽基部钻入枝干皮下,6月下旬绝大部分幼虫蛀入韧皮部,取食韧皮部和形成层。
瘿瘤形成柳瘿蚊初次危害时,幼虫危害形成层的同时刺激了受害部位细胞畸形生长,枝干在被危害部位很快呈瘤状增粗变大,这时枝干开始出现轻度肿瘤;来年枝干上出现羽化孔后,成虫又在原羽化孔及其附近产卵,孵化后的幼虫又在瘿瘤周围的愈合组织继续危害,这样重复产卵,重复危害,引起新生组织不断增生,瘿瘤越来越大。被危害部位的枝干直径如果在5厘米以下,虫口密度又比较大,枝干生长很快衰弱,会在两三年内干枯死亡。
防治方法
最好在成虫羽化扩散前防治。①被危害树木较小或初期危害的,在冬季或在3月底以前,把危害部树皮铲下,或把瘿瘤锯下,集中烧毁。②3月下旬用40%氧化乐果原液,兑水2倍涂刷瘿瘤及新侵害部位,并用塑料薄膜包扎涂药部位,可彻底杀死幼虫、卵和成虫。③春季在成虫羽化前用机油乳剂或废机油仔细涂刷瘿瘤及新侵害部位,可以杀死未羽化的老熟幼虫、蛹和羽化的成虫。④5月用40%氧化乐果2倍液在树干根基打孔(孔径0.5至0.8厘米、深达木质部3厘米),用注射器注药1.5至2毫升,然后用烂泥封口,防止药液向外挥发,或刮皮涂药,毒杀瘿瘤内幼虫。⑤5月至6月在瘿瘤上钻2至3个孔(孔径0.5至0.8厘米、深入木质部3厘米),然后用40%乐果的3至5倍液向孔注射1至2毫升,然后用烂泥封口,防止药液向外挥发。这种方法对柳瘿蚊的防治有效率可达100%。
二,柳锈病
症状:
垂柳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发病。夏孢子堆生于叶片两面,以叶背面为多,少数生于嫩枝上。初生的夏孢子堆小,单生、圆形,直径0.1~0.5mm。后期夏孢子堆大多集聚为直径1.5~2.5mm的大堆,呈桔黄色。7~8月,叶片两面布满夏孢子堆,叶片因失水卷曲或早期脱落。8月下旬叶片两面出现红褐色,微隆起的病斑,是病菌的冬孢子堆。冬孢子堆小,圆形、大小0.1~0.5mm。严重时冬孢子堆相互连片,仍以叶背面为多。
垂柳锈病菌的转主寄主为紫堇。紫堇4月下旬至5月初发病。病害在叶、茎、果实上均有发生,同时在受害部位出现淡黄色疱疹,疱疹上生有淡褐色点状的性孢子器。相继在其附近产生疱状隆起,皮破后露出黄色、粉状的锈孢子堆。锈孢子飞散后,叶、茎、果即枯死。
防治措施:
本病防治主要通过营林和抚育措施,在苗圃育苗时,要选用抗病强的母树做繁殖材料。造林时要根据造林地条件,确定适当的密度和浇水次数。在抚育管理时,要结合锄草松土,铲除林内外的转主寄主,及时间伐和剔除长势不良的植株,使群体结构保持合理的生态配置。一旦发病,可喷洒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隔20天喷一次,三次后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还可喷洒2,4-DJ酯1000倍液,消除转丰寄丰,其效果可达92.5%。
三,黑绒金龟子
黑绒金龟子又名东方金龟子、天鹅绒金龟子,俗名瞎撞子、大绒马褂、黑豆虫学名SericaorientalisMotscchulsky。属鞘翅目,鳃金龟子科。成虫体长7-8毫米,宽4-5毫米,略呈短豆形。背面隆起,全体黑褐色,被灰色或黑紫色绒毛,有光泽。触角黑色,鳃叶状,10节,柄节膨大,上生3-5根刚毛。前胸背板及翅脉外侧均具缘毛。两端翅上均有9条隆起线。前足胫节有2齿;后足胫节细长,其端部内侧有沟状凹陷。
黑绒金龟子卵长1毫米,椭圆形,乳白色,孵化前变褐。幼虫老熟时体长16-20毫米。头黄褐色。体弯曲,污白色,全体有黄褐色刚毛。胸足3对,后足最长。腹部末节腹毛区中央有笔尖形空隙呈双峰状,腹毛区后缘有12-26根长而稍扁的刺毛,排出弧形。蛹长6-9毫米,黄褐色至黑褐色,腹末有臀棘1对。
防治方法:
1.诱杀成虫:对苗圃或新植果园,在成虫出现盛期,可于无风的下午3时左右,用长约60厘米的杨、榆、柳枝条蘸上80%敌百虫100倍液(最好将树枝条浸蘸在药液内2~3小时后取出使用),然后分散安插在地里诱杀成虫,可收到良好效果。
2.人工捕杀:在成虫发生期,利用其假死习性于傍晚振落捕杀。因此虫为害树种很多,除果树上进行捕杀外,对于果树周围的其他树木也要进行捕杀,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3.药剂防治:利用成虫入土习性,于发生前在树下撒5%辛硫磷颗粒剂、25%对硫磷胶囊剂、50%辛硫磷乳剂、50%甲基异柳磷乳剂、颗粒剂处理土壤。每平方米用原药5克左右,稀释20~30倍制成毒土,撒后耙松表土,可消灭土中成虫。2.5%敌百虫粉剂喷撒,每平方米2千克。或用2.5%敌杀死、5%来福灵、2.5%功夫、乐斯本或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等药剂,每平方米毫升,对水千克左右,喷雾。
四,杨毒蛾
杨毒蛾:成虫,体长14~23毫米,翅展35~52毫米,体翅白色,稍有光泽;触角主干有黑褐色与白色相间的环纹;足胫节和附节具黑、白相间的环纹。卵,馒头形,初为灰褐色,孵化前为黑褐色;卵块上覆盖灰色胶质泡沫状分泌物。幼虫,末龄体长30~50毫米,黑褐色;背中线黑色,两侧为黄棕色,其下各有1条灰黑色纵带;体躯各节都横列8个黑色或棕色毛瘤,瘤上密生黄褐色长毛及少数黑色短毛;胸足棕色,腹部青棕色。
防治措施
1、越冬幼虫下树越冬前(9月初),用麦草在树干基部捆扎20cm宽的草脚,第二年3月份检查幼虫量并烧毁。若幼虫密度超过120头/株,则要考虑药剂防治,另外在杨毒蛾群集时期及时清除。
2、4月上旬在树干上喷施2.5%敌杀死、20%速灭杀丁或5%高效氯氰菊酯2000-8000倍液,阻杀上树幼虫,防治效果可达85%以上。大面积片林可在4月中、下旬用敌马烟剂防治。
3、低龄幼虫期用2×1O8孢子/ml的青虫菌液喷雾。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