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民俗里,吃过腊八粥就开始准备过年,民间有“官廿三,民廿四”的说法。
祭灶与接灶是上海人特别看重的过年习俗,据说灶王爷是家里的监护神,腊月廿四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家人家一年的善恶行为,除夕再回返人间。祭灶时,全家人除了焚香祭拜神像,还要在灶台张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供奉麦芽糖、茨菇、老菱、芋艿等。麦芽糖又粘又甜,可以封住灶王爷的嘴巴,多说好话。其他几样,都是借上海话的谐音,希望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一个劲地说“是个”、“老灵”和“唔呐”。送走了灶王爷,第二天腊月廿五,上海人就开始祭城隍,写春联,贴门神,大扫除,办年货。上海人一般是小年夜在家里祭祖,大年夜接灶王,全家团聚吃年夜饭,守岁半夜后,点蜡烛燃炉香,叫做“点天香”。正月初一,早起的人穿新衣,放炮仗,有的会到附近的寺庙里去烧头香。大多数人起来后,花瓶里插上冬青、腊梅、天竹、水仙花等,拜天地和尊长,八仙桌上摆出糕饼、糖果等四碟,然后开门给左邻右舍拜年贺岁。年初二、初三开始走亲戚拜年,年轻人都相约出游,初一到初三着几天禁扫除。新娘子通常年初三要回娘家拜年,但必须当日回门,过年家里不能空房。年初四一到,过去上海的街巷里会有来自农村的新鲜鲤鱼叫卖,因为鲤鱼的谐音“利余”,所以又称“元宝鱼”,上海人买来用红丝带捆好,准备接财神用。年初四、初五的晚饭必须喝酒造热闹。初五接财神,家里挂出骑黑虎的赵公元帅像,祭拜猪头、鲤鱼、雄鸡三牲和蜜枣、桂圆等精细干果,点香燃烛,爆竹声不绝于耳。《海上竹枝词》说:“爆竹相连不住声,财神忙煞共争迎,只求今年生意好,接送何妨到五更。”年初七民俗里是“人日”,(正月初一至初七各为“鸡、狗、羊、猪、牛、马、人”日),上海旧俗这天要吃七菜羹、赤豆粥,这天绝对不能有口舌之争,人日安泰,一年平安。
上海民俗讲过年“前七后八”,算上年初一的前七天和后八天,比今天的国定假翻了一倍。正月十五才是过年最后的高潮,处处张灯结彩。老话讲上元节放灯三日,闹元宵一直到正月十八才落幕,这年也才算过完,从腊月廿三小年起,到正月十八,上海旧时的过年,比今天确实是长多了。
习俗一:置办年货
人们会在过年之前去采购各种过年用的东西,包括烟花爆竹、春联、拜年礼物、瓜果蔬菜以及祭祀先祖的纸钱等一类过年需要的东西。久而久之,人们将这一行为称之为“置办年货”,也成为了很重要的习俗。
习俗二:祭灶扫尘
在置办完年货之后,人们就会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日的打扫厨房以及祭拜灶神,希望来年可以得到灶神的庇佑;还有就是打扫家中的灰尘,好干干净净的迎接新年。
习俗三:贴年红
“年红”又叫春联、门神、横批、年画,过年贴年红有着悠久的历史。古时候人们大多都会选择自己写春联来贴在门口、窗户、大门上,而“福”字倒过来贴,有着很好的寓意。

习俗四:吃年夜饭
年夜饭又叫团年饭、团圆饭等,一家人会在除夕夜的晚上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在吃团年饭之前,要拜神祭祖先;而团年饭一般都很丰盛,不仅有鸡鸭鱼肉,还有着很有寓意的菜。
习俗五:守岁
人们会在除夕夜点燃家中的灯火,然后一家人欢坐在一起等待春节,也就是新一年的到来。一家人会坐到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在倒计时的时候燃放鞭炮,赶走年兽。
习俗六:拜年
在大年初一拜祭完祖先之后,初二、三就开始带着拜年礼物走亲戚、看朋友;而且还会给亲戚朋友家的孩子们准备压岁红包。
古时候,人们会从农历的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日开始忙着过年的事情,直到农历正月十九这个年才算忙完。现在,“忙年”的时间大大缩短,但是节日的气氛依旧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