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的窥探:为什么分手后还能做朋友

如题所述

很多人质疑:分手后还能做朋友吗?世间情物千变万化,情人过后仍然做朋友的比比皆是,就像歌词中唱的那样:情人最后,难免沦为朋友?这种朋友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朋友,他们的关系介于单纯的友情、爱情之间,是一种复杂的情感。
开放的环境下,人们的恋爱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追求的是一种情感上的满足而非稳定。很多人出于新鲜刺激或互相满足生理需要抑或赶时髦追时尚等原因,从一开始就抱着玩玩而已的心态,分手与否亦无伤大雅,尽管是你情我愿,但并非以爱情为基点,而是由于彼此的目的和动机的相互作用形成互补,才促成的这种情人关系,当上当分手后还藕断丝连,那只能说明两者利益相关,各怀鬼胎。
常常见小说或影视中的男女主人公潇洒地说:“分手后,我们还可以做朋友”,一副“买卖不成仁义在”的腔调。然而感情岂能与买卖相提并论,物品可以称其重量,然而感情的天平你怎能时时保持平衡?
因为相爱过,所以不能成为敌人;因为伤害过,所以也不能成为朋友,是能使熟悉的陌生人。然而总有人明知破镜难圆,还“无怨无悔”站在朋友的立场在对方的世界中张牙舞爪。明知山有虎,还偏向虎山行,但谁解其中苦?
一、自恋心理的作祟
在正常人的发展过程中,自恋是利己主义自我保存本能的一种力比多的补充。众所周知,人们对待对象与对待自我方式是一样的,当处于爱的状态时,相当的自恋力比多溢到了该对象上。甚至在许多矮的选择形式中,该对象起着代替人们自己的某种未达到自我理想的作用,这是显而易见的。人们爱他(她),是由于为了自我所努力追求的完善性。人们以这种迂回的方式作为去的满足我们自恋的手段。当爱的关系破裂时,这种自恋无处遁放,这时,需要为满足自恋而创设可行的方式,朋友关系自然而然地就成为替代品:进能继续自我自恋的投射,退能躲回朋友这个安全的屏障内。在炽热的感情中,自我变得愈益谦卑,对方则变得愈益高贵;而分手后为了维持个体的自恋,自我牺牲、无私奉献就油然而生。
二、聚合与分离的难以转换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在亲密关系中,这种分离会导致强烈的分离焦虑。当情侣分手时,分离突然降临,为了逃避分离焦虑带来的恐惧,促使人们努力地去抓住那个即将离开的人,以此来缓解内心的不安全感,这时候选择做朋友,不仅能开始一段新的聚合关系,而且这种聚合关系又能避免分离焦虑。表面上看它不以爱的名义,实则鱼目混珠:谁能把握住情人与友人的分水岭?学会分离是人们成熟的标志。
三、动力定型破坏的不适应
失恋(分手)导致动力定型破坏,动力定型是指大脑皮层对一定客观刺激系统形成的完整的、自动化了的反应系统,即条件反射系统,她是大脑皮层机制系统性的最主要表现。动力定型的特点是当它形成后,一旦有关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反应定型系统就会自动出现,在人身上表现为具有巩固的、习惯化的特征。因此,动力定型的破坏会给人带来不快和痛苦。如果一方提出分手,就会使自己已建立的动力定型受到破坏。昨宵还相会在花前月下,今晚忽莫若路人。这使已形成的反应系统产生不适应。这时,人体的防御机制应运而生,人们用反向作用机制避开本能的直接性冲突要求,而采取表面上单纯的朋友关系,但实际上是爱的延续,以此维持动力定型系统的连续性。此外,这种做不成情人做朋友的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是倒退机制自我防卫恐惧和焦虑的另一种处理方式。当人们对某种威胁性的现实束手无策,对某种打击无力对抗时,就有可能倒退到它的早期阶段。
爱一个人是一种感觉,不爱一个人却是事实。事实容易解决,感觉却难以言喻,我们不能左右感觉,但能接受事实。爱是+1,恨是-1,陌生是0,爱恨交加是陌生,所以分手的情人,如果彼此真心付出过,那只能做最熟悉的陌生人。每个人都没有必要跑到别人的生命里当插曲。你可以回首来时的路,但却找不回原来的起点。一度迷失方向,茫然不知所措,此时的朋友非彼时的朋友,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岂能掩耳盗铃!
时间万千男女,适时转身,将成为永恒的美景,纠缠不清只会自我贬值和徒增伤悲。给自己一个美丽的背影,让曾经的那份美好定格成永恒的风景!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