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值观的”的认识
从事物理教学工作多年,置身于课改,虽然只有不到一年,但感受颇深.下面结合我的课堂教学实践从课标方面来谈谈我所领悟的课改.教学大纲与课标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课程目标由过去单纯的强调知识与技能变成了既强调知识与技能,同时强调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我对“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需要改变原有的单纯的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即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这次课改的核心任务,而最能体现这种转变的就是课程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这也是备课中最让我绞尽脑汁的。这一环节的设计统领着一节课的始终,它体现着教师教的方式、学生学的方式、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我感受很深的一点是,它一定要针对学生而言,时刻以学生为出发点。因此每节备课,我都要问自己。这种方法的设计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有多少,是不是从中发现,从中探究、给学生的空间有多大?思维度有多高?兴趣有多少?比如备“万有引力的成就”这节内容时,知识点有三个,两个测天体质量的公式以及海王星的发现过程。如何把知识转变成学生从中发现,从中探究的过程呢?如何能让学生体会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威力呢?在完成第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时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方案:
(一)万有引力常量测定的意义是什么?
(二)在赤道上质量是1kg的物体所受到的万有引力多大?由于地球自转而需要的向心力多大?向心力、万有引力、重力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阅读课本内容“科学真迷人”,思考为什么忽略自转的影响,万有引力才等于重力?
(四)在忽略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万有引力等于重力,据此,可得出哪些有用的结论?
(五)卡文迪许为什么说“自己是第一个测出地球质量的人呢”?他真的像测生活中物品的质量 一样去测地球的质量吗?
同学门在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的问题中,经历思考、讨论、计算、对比、分析、交流的过程,领悟了其中的思想方法提升了能力,并进而感悟到了万有引力定律的伟大,从而培养了同学们对科学的热爱.又如在“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一节中,首先在猜测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时,类比重力势能的表达式Ep=mgh,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所受的重力和物体所处的高度有关,那么弹性势能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在类比中猜测可能和弹力的大小及其弹簧的形变量有关。那么弹性势能的表达式Ep= F弹X吗?很明显弹力是变力而重力是恒力,同样在类比中同学们发现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不会这么简单。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应该是怎样的呢?再次通过类比重力势能表达式的探究是通过探究重力做功而得到的,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应该通过探究弹力做功改变弹性势能而得到。在如图所示的情景中弹簧由原长被拉长X时如何求拉力所做的功呢?学生会想到W=FX。但是变力无法直接用功的计算式完成计算,此时引导学生回忆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的探究过程, V=at,无法直接用X=Vt 计算位移,作V——t图像则V——t图像与横轴所围面积即为位移,由此同学们是否可想到求弹力功的方法?F=KX ,用W=FX无法直接计算弹力所做的功,此时作F——X的图像则 F——X的图像与横轴所围面积即为所求的功。同学们经历了数次类比的过程之后既达到了探究目标,从而也习得了“类比方法” 这种重要的认知策略。
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
首先,情感是指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动机,更是指内心的体验与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是指学习的态度、责任、更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价值观既指个人的价值、科学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同一.物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如第六章万有引力的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贯穿始终并且不是我们牵强贴上去的,如学生在了解到第谷为描述行星的运动积累了近万个观测数据的时候会像所有的人一样感到头疼,开普勒把这么繁杂的数据变成了简单的三句话,这使人眼前一亮,豁然开朗,这时学生的体验是高兴、佩服、和激动。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同时也感受到了科学的艰辛与不易。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继续渗透,指挥行星运动的力是万有引力,是牛顿揭露了这个“天机”,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定律比开普勒定律更深刻、更普遍、更简练。学到这里,学生体验的是更高兴、更佩服、更激动,直至测出万有引力常量G,进而得到可检验的结论——对海王星的预言及天体质量的测量,学生内心被科学规律的威力深深震撼,宇宙航行这一节的教学中,观看“神七问天”、“长娥一号”视频后,学生被人类征服宇宙的勇气所感动,更激发出对科学的热爱与追求,这种愉悦的心理过程与欣赏一件艺术品的过程是一样的,这是一种审美体验,多次经历这样的体验,学生会产生对科学的亲近、热爱以至着迷。总之,能有机地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也就实现了“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和需要的教育理念。
以上是对课改感受点滴,写出来与大家交流探讨,以便更好的把握课改精神,为课改实验打基础。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