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岗,是汝南版梁祝中梁山伯的老家,位于汝南县和孝镇北,在朱董庄西约十八里处。
这是一个很巧的现象,梁岗、朱董庄、台子寺村三地之间的距离均为约18里,而梁祝故事中的“十八里相送”中的十八里指的就是书院到祝英台老家的距离,这也为坚持汝南是梁祝故乡的人提供了自信的来源。
据村民介绍,梁岗是一个单姓村,但相互之间并不同宗。和朱董庄一样,这里的村民强烈的坚持认为梁山伯是他们村的人,而且都称是从前辈人那里得知这个故事的。
我很想知道,这两个村庄的关系是否会因为梁祝之事而变得不一般,比如更亲密。但村民们给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他们说,与祝英台老家的关系,跟其他村庄一样。
让我费解的是,他们称祝英台老家为“祝庄”,而不是朱董庄。他们不知道朱董庄吗?我担心我听错而反复问,得到的回答依然是“祝庄”,似乎他们对朱董庄这个名字从来没听说过。同样的怪事也发生在朱董庄村民身上,他们告诉我,梁山伯的老家在“梁庄”,而不说“梁岗”,我就“梁岗”还是“梁庄”反复问身边的朱董庄村民,得到的回答是“梁庄”。
我担心“梁岗”和“梁庄”是通用的,并就此咨询梁岗村民,梁岗村民说只有“梁岗”没有“梁庄”。
我也曾经问过朱董庄的村民,他们与“梁庄”的关系是否不同寻常。他们告诉我,没有任何不一般,有人说去过“梁庄”,但并不与那里的人谈论梁祝。
仅仅相距十八里,我在这里没有找到“走一洼又一洼”的民歌,也没有找到其他的口头文学形式。于是我有点怀疑朱董庄赖大爷口中民歌的来源了。
我是很注重来源问题的,如果赖大爷口中民歌的来源不是来自上辈或者村里其他人,而是地方文人或者电视里教的,那这种民歌就没有任何的说服力。
在朱董庄的邻村赖庄的一个小卖部,我也遇到一个来源问题。我问30多岁的男老板,是否知道朱董庄是祝英台的老家,他说当然知道,是听上辈老人讲的。当时店里有两个个老大妈,看样子在60多岁,我问了他们同样的问题,她们的反应与我在马乡镇里遇到的情况一样,直接指向马北村的梁祝墓。店老板则马上责问她们怎么会不知道朱董庄是祝英台的老家,搞得两个老大妈一愣一愣的。
他们之间用本地话聊天,但我听的清楚,男老板说一句引起我注意的话:“上学时候老师都给我们讲过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他得知朱董庄是祝英台老家的信息源是老师,而老师接收的一般是书本的知识,书本则由文人编写,而文人是经常杜撰故事的。
继续扯回梁岗,说一下村口的石碑。石碑高 一米多,上面写着“梁山伯故里”,从材料新旧上看,应该是近几年立的。我的猜测得到了村民的证实:是七八年前立的。但石碑的落款却写着“中华民国三十二年立”。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朱董庄,一样的石碑一样的文字,只是将“梁山伯”三个字换成了“祝英台”。
再加上“梁祝墓”和“红罗山书院”处看到的石碑山的时间造假,我对当地政府的诚信产生了怀疑,这样的作法对千里迢迢赶到这里的旅游者来说无异于欺骗。
在梁岗,我得到的多数是疑问,而不是答案。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