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改的深入,小学的英语教学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广大小学英语教师正在尝试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地追求着高质量的英语课堂。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貌似遵循课改要求、实质偏离课改理念的教学行为,致使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低效或无效现象,值得我们进行反思与改革。
一、对教材的理解不透,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案例] 这是一节校内的教研课,教学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5AUnit3 Hobbies的A部分课文教学。对于A部分的教学,通常是放在第二课时教学。但这节课授课教师进行了一次尝试,将A部分课文的教学安排在第一课时。首先教师利用反映自己兴趣爱好的图片引出hobby的主题,然后用Do you have any hobbies?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爱好。接着通过出示一组朋友的照片引出第三人称的句型He/She likes…进行教学与操练,其间穿插教学了take photos, collect stamps, go shopping, grow flowers, make model ships, make clothes六个B部分的词组,并且归纳了一般现在时的语法知识。教师认为B部分词组中的单词都是学过的,因此把所有词组都安排进本课时的教学,结果却出教师的意料,虽然是旧单词,但重新组合后的词组是新的,而且在运用中还要注意形式的变化(加ing),导致词组和句型的教学磕磕绊绊花了大量的时间。到了呈现课文的时候,已经只剩下十分钟。教师让学生匆匆忙忙地看了课文的卡通片,回答了几个有关课文的问题,A部分课文的教学就草草了事。
[分析]究其原因本节课的失败就在于授课教师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对教材没有深刻理解,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没有正确认识。对于本节课的课型和教学目标,授课教师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她既要学生掌握本课的六个词组和重点句型Do/Does…have any hobbies?…like(s)…ing…. 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中各个人物的爱好,并且能够自编对话进行表演,内容多而杂,学生一下子吃不下也吃不透,单词句型没有掌握扎实,课文也没理解透彻,更不用说运用提升了。
[对策]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能为实施课堂有效教学导航。教材的各个板块有不同的功能。A部分的功能应该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在英语阅读中有目的地去预测、思考和获取信息,并对它们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从而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意义。A部分作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肯定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应该在众多的知识点中有所取舍。本课的教学目标就可定位为学生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中人物的爱好,学习文中出现的相关词汇,掌握…like…句型,初步了解...likes…句型。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略读、寻读、精读、填写表格等多种方式,引领学生整体感知语篇,了解文本大意,获取具体信息,期间基于语境穿插教学文中出现的词汇,最后可让学生根据表格复述课文,自编对话交流兴趣爱好。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阅读教学的三个目标,即:Read for fun; read for information; read for language.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时,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各个板块的设计意图,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既要考虑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的目标,也要考虑学习策略和情感目标,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
二、活动设计华而不实,缺少实效性。
[案例]三年级的一节英语课上,教师在教完了3A Unit3水果类单词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来巩固教学内容:全班分成8个小组,各组自选一种水果作为组名。然后每组的每一个学生轮流到黑板上画一种水果并说出相应的英文,哪一组最先完成,哪一组就得胜,教师奖励水果,获奖的学生向全班学生展示奖品“This is my apple/banana/orange…”。比赛过程中学生的兴致高涨,气氛空前热烈,活动的重点成了比赛哪一组同学跑得快,画得快,而水果单词的朗读、运用却被弱化了。
[分析]在以上这个案例中教师把活动的目的局限于学生的兴趣培养,过分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忽视了活动的有效性,使学生处于失控状态,从而导致活动流于形式,华而不实,学生的英语能力得不到培养。其实,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课前教师不遗余力的精心设计有趣味性的活动来吸引学生兴趣;课上学生走来走去,又是叫又是跑,甚是热闹,这样的教学次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往往一堂课后,学生懵懵懂懂,一知半解。
[对策] 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活动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设计活动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活”,“乐”,“玩”中,设计必须以学生为本,切忌为了活动而活动。教师应在遵循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和不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需求的前提下,依据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精心设计每一个语言活动,使活动形式与教学内容相关,能为目标服务。活动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应该围绕学生的已有经验去展开,使活动具有可操作性,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但要避免杂而乱,要以语言知识作支撑,做到活而有序,活而有效。各个活动的安排要有层次和梯度,满足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不同需要。活动应环环相扣,使学生自然地逐步提高语言的完整性、正确性和流畅性,使每个活动在目标下有机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缺乏指导。
[案例]这是一节“生本”研讨课,教学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6BUnit7 A letter的E部分,是一封Liu Tao写给Peter的信。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学习相关单词、词组和句子,了解英文信的格式,并且自己也能写一封英文信。整节课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自学交流新单词,整体感知信的主要内容,分段细读信的各个段落,学习英文信格式,讨论自己准备写的信的内容,完成英文信。授课教师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了教学,每一个环节、任务都是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笔者作为听课老师在一旁观察了学生的小组活动,发现在“热闹”的表象下面其实是少数学生挑大梁,多数学生旁观,个别学生游离。
[分析]生本教育是以生为本的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在本节课中,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但由于是借班上课,该班平时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课前教师也没有进行相关的指导,因而每个小组中都是“好生讲,差生听”的局面,学生之间没有真正的合作和交流。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小组活动观察得不够仔细,不能及时发现小组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从而影响小组合作活动的效果。
[对策]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就是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但合作学习并不是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就能简单达成的,必须要经过教师的指导和长期的培养,学生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首先是合理分组,保证组与组之间的平衡以及组内成员的差异互补。教师让每个学生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发言员、检查员等,并把小组荣誉与所有组员的表现联系在一起,如评选优胜小队,English Star等,使组内每个成员都能意识到“我是小组必不可少的一员”,让他们为了成功而彼此需要。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教师负有教会学生一起学习的责任,要教会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会思考,会倾听,会分享。在开展合作学习时,任务的选择非常重要。教师应该设计促进合作的任务,比如,学习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6 Holiday A部分课文时,教师让每个小组设计一份以Holiday为主题的海报,介绍各个节日。每个组员负责完成一个节日的设计,然后所有组员的成果组合成小组的作品,在全班进行评比。当然,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师必须监控每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并适时介入,为学生提供及时和有效的指导。教师要采取多种措施,使组内学生密切合作,保持和谐的同伴关系,同时又要使小组之间保持一定的竞争态势,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四、课堂评价大而空洞,缺少针对性。
[案例]一节五年级的英语课上,学生小组开火车认读新单词,每一个学生起来认读后,教师就会迅速地给予表扬,Good/ Great/Perfect/Excellent...不绝于耳,其实各个学生的朗读听上去差不多,甚至还有的有些错误。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授课教师总是带领全班学生拍手齐声喊:One, two, three, good! 这样的评价在其它英语课堂中也很常见。
[分析]许多教师为了激发兴趣,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一味地采用表扬。整齐划一的表扬口号听起来声音响亮,但是这样的赞扬是否发自师生的内心,是否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是否对学生的表现做出了合理的评价,是否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呢?其实,这样的课堂评价用语在起始阶段的英语教学中适当使用尚可,但是因为简单化、格式化,反复使用就会造成学生乏味枯燥,对表扬变得麻木,从而这种评价也失去了它的意义。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