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流言说果农用勾兑好的膨大剂蘸泡猕猴桃膨大期嫩果。叫“膨大素”,刺激细胞分裂素物质,属激素类化学物质,对植物产生助长、速长作用。研究表明,使用膨大剂后的果蔬味道变淡、口感差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神经系统,也有可能造成儿童发育不良、痴呆等。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科学。理由如下:1、膨大剂使用合法且安全
膨大剂的学名叫氯吡脲(CPPU),是一种已经广泛应用在猕猴桃、甜瓜等水果上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它的作用原理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一般是认为,它是通过调节植物体内激素的分泌来发挥作用的:它能促使植物细胞加倍分泌细胞分裂素,增加单位时间内植物细胞分裂的次数;同时,它还能促使生长素的分泌,使细胞长得更大。结果从整体上来看,我们需要的“果实”就增大了。有关膨大剂的安全性的动物实验的数据,小白鼠口服急性中毒剂量为每千克体重4918毫克。如果长期接触可能会引起体内蛋白质紊乱。不过,在通常条件下,膨大剂降解较快,在喷施到植物上24小时后就有60%发生降解。即使进入动物体内后,膨大剂也不会赖着不走,实验老鼠吃下去的膨大剂在7天后只有2%存在于老鼠体内。从目前的实验结果来看,膨大剂还算安全。
2、植物激素在动物体内无法发挥作用
在农业生产中,人们经常会用一些与膨大剂类似的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施用给作物,来获得所期望的性状。这些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中,以生长素类似物2,4-D、萘乙酸以及能产生乙烯的乙烯利为多。这些人工植物激素属于低毒农药,且若是超量使用会造成果实异常膨大、易于腐烂;植物体生长障碍甚至死亡等不良影响,因此适用量不会很大。并且对这类植物激素有最高检测限标准,例如我国对2,4-D和乙烯利的最高残留限量分别为0.2毫克每千克和2毫克每千克,较欧、美、日等国持平或更为严格。因此购买符合标准的水果,是不用担心这些植物激素对人体的危害的。
与植物一样,动物体,包括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生殖过程,都需要激素的参与。但是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在化学性质上差异相当大,并且识别机制也各不相同。因此动物激素无法被植物识别和起效,反之,植物激素在动物体内也无法发挥其在植物体内的作用,就好比不同操作系统下的软件只能被对应的操作系统所识别和使用一样。
参考资料:百度知道日报,《除了遗传,哪些因素在影响你的身高?》 http://zhidao.baidu.com/daily/view?id=2054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