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别称包括“豕”、“豚”、“印忠”、“汤盎”、“黑面郎”及“黑爷”等等。具体介绍如下:
1、使用频率仅次于“猪”的是“豕”。《左传·庄公八年》说:“齐侯游于姑棼,逐田于贝丘,见大豕。”
2、猪又称“豚”或“肫(zhūn)”。本指小猪,亦作猪解。古代方言中“彘”和“豨(xī)”也是指猪,《方言》说:“(猪)关东西或谓之彘”,“南楚谓之豨”。
3、猪又名“印忠”、“汤盎”、“黑面郎”及“黑爷”。
4、宋代孙奕《示儿编》说:“猪曰长喙参军、乌金。”其中,“参军”是古时官名,猪因喙长,故戏称。“乌金”之名始于唐代,因有人养猪致富而得名。
5、还有一种称法叫“糟糠氏”,乃因猪以糟糠为食,故称。宋代陶谷《清异录·兽》中记载道:“伪唐陈乔食蒸肫,曰:‘此糟糠氏面目殊乖,而风味不浅也。’”
6、乌金:《朝野佥载》:“拱州有人畜猪以致富,因号猪为乌金。”
7、乌鬼:《事物异名录》引《懒真子》:“老杜诗云:家家养乌鬼。”《笔谈》:“乌鬼,猪也,峡中人家多事鬼,家养一猪,非祭鬼不用,故于猪群众特呼乌鬼以别之。”
8、兰子:《正字通》:“豚,小豕也,一名兰子。”《列子》:“牢有栏子,即兰子。”张湛注《列子》:“凡物不知生之主谓之兰。”
9、大兰王枣:《俳谐集》:“北燕伯使者豪鬃,册命大兰王。”《烧猪诗》:“彼美大栏君。”
10、乌将军:《郭元振》叙述乌将军每年娶美女之事,因郭元振现猪原形。
11、鲁津伯:《太平广记》引《符子》:“朔人有献大豕于燕相,令膳夫烹之。豕既死,见梦于燕相曰:造化劳我以豕形,食我以人秽。伏军之灵得化,今始得为鲁之津伯。”
12、长喙将军:或名参军。《古今注》:“猪一名长喙将军,一名参军。”
猪的别称是豕。
在我国古代,猪的别称有很多。按《方言》记载:“猪,燕朝鲜之间谓之猳(jiā);关东谓之彘(zhì),或谓之豕(shǐ)。南楚谓之狶(xī),其子或谓之豚(tún,同豘),或谓豯(xī)。吴杨之间,谓之猪子。
猪的古代名称
不过,随着时间的变迁,“彘”先从象形字表示的野猪(下方的“矢”字和两边的符号表示箭射入了野猪),后指大猪,最后变成了泛指一般的猪。
在那篇著名的五十步笑百步的《孟子·梁惠王上》里,孟老先生提出的“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也充分表明其就是指一般的家猪,并且认为只要合理养殖,到70岁还可以吃到畜禽的肉呀。
中国历史上名声非常显赫的帝王--汉武帝初生时的名,竟然就是“彘”,这其中的原因一说是古人认为猪象征聪明和财富,且汉景帝(武帝的父亲)生前可能就比较喜欢猪(在其陵外葬坑,发现了体肥膘厚,憨态可掬的陶猪丛葬)。
故以“彘”为武帝命名;二说则是因为武帝为景帝第十子,且母亲身份低微,所以景帝如此为其取名,后人推测,这可能也是以前车之鉴提醒其妻子在宫廷要象猪一样内敛,才是求生、求存之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