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永远都是父母最为关注的话题,而现在的亲子教育似乎陷入了一个诡异的误区:父母付出了所有的一切,却得不到孩子的尊重;孩子的付出越来越少,却也承担了越来越重的压力;父母感觉自己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却唯独看不到孩子真正的需要;孩子永远活在父母的要求和期待里,无论想要拒绝还是接受都不容易……
直到孩子的心理状态失衡,直到孩子无法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直到父母无论做什么都走不进孩子的世界,直到孩子与父母之间出现无法跨越的距离——父母才意识到必须要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因为他们已经对孩子的一切都无能为力。
作为度麦学苑心理关爱中心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许多孩子做过心理咨询。对于孩子的咨询,我一直坚持的理念就是“父母必须同步咨询”。在我看来,所有孩子产生的心理问题,其根源都来源于父母。如果只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父母不同步改变,那么就如同把洗干净的衣服重新扔回脏水里,毫无意义。只有父母和孩子一起改变,共同成长,才能真正帮助孩子走出心理问题的困扰,也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拥有成长的助力而不再是阻力。
前世之事,后世之师。作为父母,我们如果能够借鉴他人的经验,改变自己的教育模式,给孩子他需要的爱而不是我们自认为正确的爱,那么就能让这些爱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推动力。总结以往的咨询经验,父母在亲子教育中需要避免三大误区。
误区一:在父母的眼里,孩子全身都是缺点。
这是许多父母经常犯的错误。在他们眼里,孩子全身都是缺点,没有优点;即使有优点,他们也看不到,或者看到了也不会说,因为怕孩子会骄傲。对他们来说,打击孩子是为了让孩子“改正缺点、变得更好”,却不知道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慢慢觉得“我什么都不好”而失去自信和动力。
另外,这样的父母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喜欢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比,还美其名曰“激励”。实际上,这对于孩子来说是最沉重的打击。可以说,在家庭中不被认可的孩子,在其他环境中也无法认可自己。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潜意识都是最智慧的部分。但是,潜意识有个特点——听不见否定的部分。比如说,当父母不断地对孩子说“不要撒谎”时,潜意识听不到前面的“不要”,只听到的后面的“撒谎”。所以,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发生什么变化,一定要学会使用正向的语言去鼓励孩子,而不是使用负向的语言去打击孩子。
误区二:不把孩子当回事儿,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这个误区涉及的点很多,其中有三个关键点:
一是孩子说了什么,父母根本不在意。长此以往,孩子会越来越不愿意与父母说话,因为在孩子心里,“我说和不说都一样,反正你们也不在意”。
二是孩子不可以有自己的意见,否则就是不孝。这种理念带给孩子的感觉非常糟糕,让孩子觉得自己是父母的附属品,而不是独立的人。
三是孩子没有自己的隐私和空间,父母想怎样就怎样。这种情况包括了偷看孩子的日记、不经意向外人透露孩子的隐私、当孩子需要独处时说孩子有问题等。
长期得不到父母尊重,孩子内心的压抑和委屈不断积累,会导致孩子在学校里和其他环境中出现逆反心理,或者成为攻击者,愤怒发泄情绪,或者成为被攻击者却不敢反抗别人。
只有在家里受到尊重的孩子,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健全的人格,并形成自己的特质;也只有这样的孩子,才能在走出家庭后受到他人的尊重,同时也懂得尊重他人,并在遭遇危险和攻击时做出正确的应对。
一句“我是为你好”是这类父母的口头禅。在他们眼里,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都是为了孩子好,而孩子居然不领情,所以他们就会觉得孩子不知道好歹。
而事实却是:
在孩子需要承担责任的时候,父母剥夺了他们承担的权利,一手包办,让孩子失去了独立承担责任的机会;当孩子已经习惯了父母的付出和包办,慢慢长大却什么都不会的时候,父母又开始责怪孩子不够独立。
问题就在于——任何能力都是在不断地学习和锻炼中形成的,父母的包办让孩子失去了学习和锻炼的最佳时机,却又在孩子无能为力的时候不断地指责和打击。
同时,这样的父母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从不理解孩子的心情,从不关心孩子的感受。孩子成功的时候,他们与有荣焉;而孩子失败的时候,他们不但不支持,反而会落井下石,让孩子本来就低落的心情雪上加霜。
更有甚者,孩子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不对,父母的权威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延伸。
每一对父母,都曾经是孩子;而每一个孩子,也都终将为人父母。愿父母能走出亲子教育的误区,用心感受孩子的需要,给孩子无条件的陪伴和关注;愿每一对父母都能放下期待和要求,充分的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领者。
“把自己活成孩子的榜样”还是“让孩子拒绝成为自己的模样”?这两个选项,相信身为父母的你,会做出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