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05-11-2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纯清与道合真。上德是自然合于道的淳德,已经不受后天的、显态的阴五行的制约,上德者的德能是完整周全的阳五行能量态,是甲木、庚金、丙火、壬水、戊土德能的状态。能量的阴阳属性,已经回归于道性之中。上德是以道的能量全面规范和统驭了心身,也就不用和不必拘泥于德的存在与否而自然具备淳厚的德性。上德者的德性周全圆成,故有德而无为于德性的存在,不被德所拘而自然融合于大道之中。
下德是德性并不完善、有所欠缺的、不周的状态,下德还处于阴五行的制约之中,受乙木、辛金、丁火、癸水、己土阴浊能量的制约,没有摆脱后天的禁锢。在这种状态下,就得时时注意不要丧失德性成分,人为地、后天地主动注意维护德性,不让德性损失,同时注重修养,培补缺失的德性成份,转化体内五德阴阳属性,提升德能排浊转化阴浊能量,所以还处在没有全部进入上乘德性的状态。五德的不周全,就使人不能摆脱后天的制约而进入先天无为环境中,仍然受后天有为的制约,所以还是只能称之为无德状态。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德的人处于无为状态之中,所具备的圆满的德性处于自然合道的状态,能够无为而无不为。上德的人圣心真我主宰身国的生命活动,圣心牢牢地直接驾驭着阳我思识和阴我意识以及眼耳鼻舌身。后天意识的阴我的本质已经阳性转化归一,上德的行为,没有阴我私心欲念的参与而自然地行其德善,不留阴我意识的点尘癍痕。因而在没有任何阴浊性后天主观意识和思维以及表现的情况下,进行不求回报、毫不利己的道德能量布施。布施道德能量给众生和社会,无所挂碍,自然而然。
处于下德状态的人,由于德性的缺失不周,使人固囿在有为的后天意识中进行着“相”的意念和表现。因而要在后天有为状态中,在意识活动下进行德性的作为、修养而培补。“下德为之”,是在阴我心的意识活动状态下修持积累德行和德能,心身的主宰权没有完全交给阳我心的思识和真我心的无为识。所以只能在有为的状态下积修德性和德能,使阳我心的思识全权启用,真我自性的圣心君临内天下主宰心身。只有通过“为之”的长期道德修养实践,才能逐步完善德性的圆明,复返进入先天无为心身环境状态之中。“有以为”是“无以为”的基础,只有经过“有以为”的实践过程,才能进入“无以为”的状态和环境之中。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当人们身国中离道失德,阴我心的意识开始“仆僭主职”,既夺取真我自性的圣君司职,同时也压抑阳我心的思识以后,后天有为也就开始取代先天无为,道化所化生出的上德状态就不能维持,德性就不会稳定,必然会出现分化和缺失,德性就会化生出五个子系统: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上仁”是指真正充足圆满的仁德,它虽然在阴我心的意识影响下,不能完全摆脱有为的制约,处于后天“为之”的状态比较明显。但是,由于仁德是五德之首,内藏元性,元性是生命体元、质元、物元三元系统中的体元属性,元性这一体元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活力。元性的仁如果充足,就是体元的元性与质元的仁德能量完美的结合,在生命中能够自主地显现和表达。因而具备上仁的人,不用任何后天主观意识的思维和欲念来表现,也能显现出自然的仁慈博爱。上仁的慈爱是本性善的自然流露,不会严重地受到后天阴我心的意识制约。
但是义德却不同,义德在先天五元子系统中只是元情能量,在生命的三元分系统中属于质元,质元物质被具有阴阳属性的体元所使用。肺属金炁之脏,七魄居之,义德能量必须藉魄而显。所以,人们即使具备完整的义德,心身还是处于后天有为的内环境状态中,难以摆脱有为的状态的制约。因而必须在后天有为状态中显现义德,缺失时必须在有为中进行修养、培补。道德修养者必须掌握《道德经》的系统论而进行解读。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上礼”即在心中,在阳五行之中为真火、阳火、丙火能量,属于心中的阳我思识主理,属于大脑质层内的潜意识区。修养上礼就是修心,观心得道。上礼状态是最接近道性状态中的上德、上仁、上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当人类的道德下滑到上礼也要有为而作的“为之”状态时,对体内和社会而言,都是难以取得大道的感应和响应的阶段了。这种离道失德的状态,所反应的是人们心中的阴我心意识,已经在心中三个我的主次位置上“篡权夺位”成功,阴我心的意识已经全面地屏蔽阳我心的思识和真我圣心的无为识,进而大权独揽,欲念私心的无明占居心身的主导地位,不明道德真谛。
心性修持大道生,重德修心本应是做人的一个根本前提,当上礼需要禀持规范地通过教化去提倡、去有为而为时,人们心中也就已经被无明所屏蔽,与道难以相应了。此时则需要振臂疾呼,大力强调修心、修上礼,保持住心与道相印,保持心灵与自然的同频共率。维护上义和上仁在体内或社会的存留。这样,我们仍然还有复归人体道德境界或社会道德环境的可能。上礼是维护心身之道境“无欲”的最后一道底线,一旦丧失,人的内环境或者社会环境将失去与先天自然规律联系的最后通道,完全跌入“有欲”的后天状态之中,也就是将性命完全交给阴我心神的意识所主宰,而全面地丧失真道、真德,心中智慧之门将闭塞不通,阳我心的思识慧性被阻隔,真我圣心被尘封,愚昧无明的人生或者时代也就来临了,生老病死苦的灾难也就永远难以摆脱。所以要振臂疾呼:修持心德,将礼德转化成自觉的行为,复归于上礼,让心灵中充满道德的光明,才能进行全面地修持五德,复归于上德以合道。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所以,人类心性的无明,心的离道失德,不能明白自然真理,丧失先天纯真,是逐步地下滑而丧失的。心为身君,心中道德的离失、败丧,是人们和社会道德滑坡甚至沦丧的根本原因。人心中失却礼德的规范制约和礼德能量的支撑,阳我心神的思识和慧性必然凿丧;阴我心神的意识的后天智识必然张扬;欲念私欲也就必然发展至登峰造极而没有止熄之时。人体内的道和社会的道丢失以后,就进入了德治状态或者时期;当人类完整的德性状态也出现缺失状态以后,就进入了五德之首的仁德主宰人体内环境或者社会治理的状态中;当仁德也丧失以后,就进入了义德主持内环境或者社会治理的状态;当义德也丢失以后,就进入了人身内环境或社会治理环境的最后一道防线——礼德状态。上礼状态是人心和社会亲近道德的最后防线。这里所讲的仁、义、礼,都是指的上仁、上义、上礼。也就是真仁、真义、真礼;元性、元情、元神;阳木、阳金、阳火。
历史上三皇时代的道治社会状态,五帝时代的德治社会状态,五帝时代以后的较短时期的仁治状态,没有维持多久,就进入了文功武治时期的“人治”社会环境,开始离开了道德治世。“大道治世”演变成了“霸道治世”。由先天无为全面转入了后天有为的时期。完全丧失了大道,五德的状态也就支离破碎,若即若离。由于缺乏对道德观的正确认识,人类以阴我心识解释道德,各取所需,唯己唯欲,也就难以复归于道德。不能保持上仁、上义、上礼的内环境状态,人们也就难以摆脱愚昧无明,难以摆脱阴我心意识的智障。愚转智、智转慧、慧转无为也就显得遥遥无期,难以修证出真实不虚的德性内环境和社会环境,更不易返朴归真合道。我们的体内和社会也同样难以真正地安定祥和。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上礼的丧失,心灵先天无为状态的迷失,心中熄灭了光明磊落,必然使人下滑至形式型的“有意”为礼而礼的状态。心中的善性封闭在后天有为的状态之中,人心也就处于阴火之性的能量和心神主事,上礼是阳火,丢失了就是阴火心君主宰,人体内环境就会是一片阴气的天下。心灵意识也就居于后天有为礼教的状态环境中,此时人的苦难也就全面开始了,人类社会的苦难也就全面开始了。内环境的阴气弥漫,必然导致内乱自耗,社会的犯罪和战争也就永难熄灭。因为离失了礼德,必然心中阴我主事,后天智识用事,智德也就必然凿丧,从而导致轻视和丧失忠信,最终将会抛弃信德这个善土,忠信之泊(薄),信德阳土能量的淡漠浅薄,必然产生不信因果,不信自然法则,恣意妄为,戒律难束,法律难制,导致心身内乱和社会产生动乱。忠信,忠是忠诚、忠实。信,是信德,是真土、阳土,属脾。是后天之本。人无信则不立,信于仁则能仁,信于义则能义,信于礼则能礼,信于智则能智。信德一立,则仁义礼智无不顺心变化。变化之道,即后天返先天之道,也就是洛书中错中有综,三五合一之象。信德是做人的最后一道底线,也是社会安宁的最后一道防线。礼德的火能生土,上礼一失,不能生真土,而心中的阴火生脾的阴土,人的信德也就丧失先天成份,堕入不符合道德真常的“自信”和“妄信”之中不能自拔,必然出现忠信之薄,必然乱之于内而祸之于外。礼即是心,心为身君,心失道性和德性,必然导致信德的沦丧。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前识者:道德仁义礼的意识观念逐渐退失,如舟在水中自然顺势而下。“前识”也是心场神宅中居表层,大脑神腑居浅层的阴我心识,是后天有为的主观意识,大脑表层意识。在太极图中离开了中央,偏执于阳侧的理数模式,只“知白”而弃“守黑”就是前识。当人类完全将心身的领导权交给阴我心控制,放任后天的意识活动主宰心身,跌落进入后天的意识状态中,这种状态就是道生化阴阳中的表象。人类正是由于阴我心识的蒙蔽,才导致道德观念的不断沦丧。“华”即花,外在的、短暂的美。此时人为的礼教和刑律制约,不足以开启心灵的愚昧,只有上礼的心灵才能促使人明白道德。当人类抛弃了阳我心神的思识正觉,而以阴我心神的后天意识、智识主宰心灵以后,也就是愚昧的开始,社会也就进入了看似聪明但实际愚昧无明的时代。首,头脑。用意识取代心的思识,用智识蒙蔽慧性,就是愚昧的开端。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而不居其薄,处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所以大丈夫、烈女子,应当确立弘愿大志,顶天立地。崇尚和实践心身道德的回归,实践生命真理的再造和自然大道的返朴归真。脚踏实地地修心炼己,立足于修证淳厚的德性,步入上德境界。摆脱浮华,表面的有为、后天、有欲的制约和封闭,实践淳厚的无为、无欲、无私的上德,复归淳德合道。
人人心中皆有道和德,只是被“泊”和“华”的阴我心神意识所屏蔽封锁,无法透发出来产生作用。“厚”和“实”,是指心场的深层和大脑的深层。心场的质层是阳我心神之宅(宿舍);大脑质层是阳我心神之腑(办公室);心场的核心区是真我自性之宅(宿舍);大脑核质区是真我自性的之腑(办公室)。我们每个人内在的道德和与宇宙道德场相连接的系统,都在这个“厚”和“实”之中。道德修养和修心炼己的关键,就在于洗涤改造、阳性转化心场中阴我心神和大脑皮质层这个“皮”,而取阳我心、真我心和开发大脑质层、核心层的这个“此”。就在于用德性去掉阴我心神所主宰的意识之“皮”,让阳我、真我的“厚”和“实”:思识(阳我)、藏识、真我全面发挥道德的功用,引领心身复归于道德真境。
第2个回答 2005-11-2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纯清与道合真。上德是自然合于道的淳德,已经不受后天的、显态的阴五行的制约,上德者的德能是完整周全的阳五行能量态,是甲木、庚金、丙火、壬水、戊土德能的状态。能量的阴阳属性,已经回归于道性之中。上德是以道的能量全面规范和统驭了心身,也就不用和不必拘泥于德的存在与否而自然具备淳厚的德性。上德者的德性周全圆成,故有德而无为于德性的存在,不被德所拘而自然融合于大道之中。
下德是德性并不完善、有所欠缺的、不周的状态,下德还处于阴五行的制约之中,受乙木、辛金、丁火、癸水、己土阴浊能量的制约,没有摆脱后天的禁锢。在这种状态下,就得时时注意不要丧失德性成分,人为地、后天地主动注意维护德性,不让德性损失,同时注重修养,培补缺失的德性成份,转化体内五德阴阳属性,提升德能排浊转化阴浊能量,所以还处在没有全部进入上乘德性的状态。五德的不周全,就使人不能摆脱后天的制约而进入先天无为环境中,仍然受后天有为的制约,所以还是只能称之为无德状态。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德的人处于无为状态之中,所具备的圆满的德性处于自然合道的状态,能够无为而无不为。上德的人圣心真我主宰身国的生命活动,圣心牢牢地直接驾驭着阳我思识和阴我意识以及眼耳鼻舌身。后天意识的阴我的本质已经阳性转化归一,上德的行为,没有阴我私心欲念的参与而自然地行其德善,不留阴我意识的点尘癍痕。因而在没有任何阴浊性后天主观意识和思维以及表现的情况下,进行不求回报、毫不利己的道德能量布施。布施道德能量给众生和社会,无所挂碍,自然而然。
处于下德状态的人,由于德性的缺失不周,使人固囿在有为的后天意识中进行着“相”的意念和表现。因而要在后天有为状态中,在意识活动下进行德性的作为、修养而培补。“下德为之”,是在阴我心的意识活动状态下修持积累德行和德能,心身的主宰权没有完全交给阳我心的思识和真我心的无为识。所以只能在有为的状态下积修德性和德能,使阳我心的思识全权启用,真我自性的圣心君临内天下主宰心身。只有通过“为之”的长期道德修养实践,才能逐步完善德性的圆明,复返进入先天无为心身环境状态之中。“有以为”是“无以为”的基础,只有经过“有以为”的实践过程,才能进入“无以为”的状态和环境之中。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当人们身国中离道失德,阴我心的意识开始“仆僭主职”,既夺取真我自性的圣君司职,同时也压抑阳我心的思识以后,后天有为也就开始取代先天无为,道化所化生出的上德状态就不能维持,德性就不会稳定,必然会出现分化和缺失,德性就会化生出五个子系统: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上仁”是指真正充足圆满的仁德,它虽然在阴我心的意识影响下,不能完全摆脱有为的制约,处于后天“为之”的状态比较明显。但是,由于仁德是五德之首,内藏元性,元性是生命体元、质元、物元三元系统中的体元属性,元性这一体元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活力。元性的仁如果充足,就是体元的元性与质元的仁德能量完美的结合,在生命中能够自主地显现和表达。因而具备上仁的人,不用任何后天主观意识的思维和欲念来表现,也能显现出自然的仁慈博爱。上仁的慈爱是本性善的自然流露,不会严重地受到后天阴我心的意识制约。
但是义德却不同,义德在先天五元子系统中只是元情能量,在生命的三元分系统中属于质元,质元物质被具有阴阳属性的体元所使用。肺属金炁之脏,七魄居之,义德能量必须藉魄而显。所以,人们即使具备完整的义德,心身还是处于后天有为的内环境状态中,难以摆脱有为的状态的制约。因而必须在后天有为状态中显现义德,缺失时必须在有为中进行修养、培补。道德修养者必须掌握《道德经》的系统论而进行解读。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上礼”即在心中,在阳五行之中为真火、阳火、丙火能量,属于心中的阳我思识主理,属于大脑质层内的潜意识区。修养上礼就是修心,观心得道。上礼状态是最接近道性状态中的上德、上仁、上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当人类的道德下滑到上礼也要有为而作的“为之”状态时,对体内和社会而言,都是难以取得大道的感应和响应的阶段了。这种离道失德的状态,所反应的是人们心中的阴我心意识,已经在心中三个我的主次位置上“篡权夺位”成功,阴我心的意识已经全面地屏蔽阳我心的思识和真我圣心的无为识,进而大权独揽,欲念私心的无明占居心身的主导地位,不明道德真谛。
心性修持大道生,重德修心本应是做人的一个根本前提,当上礼需要禀持规范地通过教化去提倡、去有为而为时,人们心中也就已经被无明所屏蔽,与道难以相应了。此时则需要振臂疾呼,大力强调修心、修上礼,保持住心与道相印,保持心灵与自然的同频共率。维护上义和上仁在体内或社会的存留。这样,我们仍然还有复归人体道德境界或社会道德环境的可能。上礼是维护心身之道境“无欲”的最后一道底线,一旦丧失,人的内环境或者社会环境将失去与先天自然规律联系的最后通道,完全跌入“有欲”的后天状态之中,也就是将性命完全交给阴我心神的意识所主宰,而全面地丧失真道、真德,心中智慧之门将闭塞不通,阳我心的思识慧性被阻隔,真我圣心被尘封,愚昧无明的人生或者时代也就来临了,生老病死苦的灾难也就永远难以摆脱。所以要振臂疾呼:修持心德,将礼德转化成自觉的行为,复归于上礼,让心灵中充满道德的光明,才能进行全面地修持五德,复归于上德以合道。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所以,人类心性的无明,心的离道失德,不能明白自然真理,丧失先天纯真,是逐步地下滑而丧失的。心为身君,心中道德的离失、败丧,是人们和社会道德滑坡甚至沦丧的根本原因。人心中失却礼德的规范制约和礼德能量的支撑,阳我心神的思识和慧性必然凿丧;阴我心神的意识的后天智识必然张扬;欲念私欲也就必然发展至登峰造极而没有止熄之时。人体内的道和社会的道丢失以后,就进入了德治状态或者时期;当人类完整的德性状态也出现缺失状态以后,就进入了五德之首的仁德主宰人体内环境或者社会治理的状态中;当仁德也丧失以后,就进入了义德主持内环境或者社会治理的状态;当义德也丢失以后,就进入了人身内环境或社会治理环境的最后一道防线——礼德状态。上礼状态是人心和社会亲近道德的最后防线。这里所讲的仁、义、礼,都是指的上仁、上义、上礼。也就是真仁、真义、真礼;元性、元情、元神;阳木、阳金、阳火。
历史上三皇时代的道治社会状态,五帝时代的德治社会状态,五帝时代以后的较短时期的仁治状态,没有维持多久,就进入了文功武治时期的“人治”社会环境,开始离开了道德治世。“大道治世”演变成了“霸道治世”。由先天无为全面转入了后天有为的时期。完全丧失了大道,五德的状态也就支离破碎,若即若离。由于缺乏对道德观的正确认识,人类以阴我心识解释道德,各取所需,唯己唯欲,也就难以复归于道德。不能保持上仁、上义、上礼的内环境状态,人们也就难以摆脱愚昧无明,难以摆脱阴我心意识的智障。愚转智、智转慧、慧转无为也就显得遥遥无期,难以修证出真实不虚的德性内环境和社会环境,更不易返朴归真合道。我们的体内和社会也同样难以真正地安定祥和。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上礼的丧失,心灵先天无为状态的迷失,心中熄灭了光明磊落,必然使人下滑至形式型的“有意”为礼而礼的状态。心中的善性封闭在后天有为的状态之中,人心也就处于阴火之性的能量和心神主事,上礼是阳火,丢失了就是阴火心君主宰,人体内环境就会是一片阴气的天下。心灵意识也就居于后天有为礼教的状态环境中,此时人的苦难也就全面开始了,人类社会的苦难也就全面开始了。内环境的阴气弥漫,必然导致内乱自耗,社会的犯罪和战争也就永难熄灭。因为离失了礼德,必然心中阴我主事,后天智识用事,智德也就必然凿丧,从而导致轻视和丧失忠信,最终将会抛弃信德这个善土,忠信之泊(薄),信德阳土能量的淡漠浅薄,必然产生不信因果,不信自然法则,恣意妄为,戒律难束,法律难制,导致心身内乱和社会产生动乱。忠信,忠是忠诚、忠实。信,是信德,是真土、阳土,属脾。是后天之本。人无信则不立,信于仁则能仁,信于义则能义,信于礼则能礼,信于智则能智。信德一立,则仁义礼智无不顺心变化。变化之道,即后天返先天之道,也就是洛书中错中有综,三五合一之象。信德是做人的最后一道底线,也是社会安宁的最后一道防线。礼德的火能生土,上礼一失,不能生真土,而心中的阴火生脾的阴土,人的信德也就丧失先天成份,堕入不符合道德真常的“自信”和“妄信”之中不能自拔,必然出现忠信之薄,必然乱之于内而祸之于外。礼即是心,心为身君,心失道性和德性,必然导致信德的沦丧。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前识者:道德仁义礼的意识观念逐渐退失,如舟在水中自然顺势而下。“前识”也是心场神宅中居表层,大脑神腑居浅层的阴我心识,是后天有为的主观意识,大脑表层意识。在太极图中离开了中央,偏执于阳侧的理数模式,只“知白”而弃“守黑”就是前识。当人类完全将心身的领导权交给阴我心控制,放任后天的意识活动主宰心身,跌落进入后天的意识状态中,这种状态就是道生化阴阳中的表象。人类正是由于阴我心识的蒙蔽,才导致道德观念的不断沦丧。“华”即花,外在的、短暂的美。此时人为的礼教和刑律制约,不足以开启心灵的愚昧,只有上礼的心灵才能促使人明白道德。当人类抛弃了阳我心神的思识正觉,而以阴我心神的后天意识、智识主宰心灵以后,也就是愚昧的开始,社会也就进入了看似聪明但实际愚昧无明的时代。首,头脑。用意识取代心的思识,用智识蒙蔽慧性,就是愚昧的开端。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而不居其薄,处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所以大丈夫、烈女子,应当确立弘愿大志,顶天立地。崇尚和实践心身道德的回归,实践生命真理的再造和自然大道的返朴归真。脚踏实地地修心炼己,立足于修证淳厚的德性,步入上德境界。摆脱浮华,表面的有为、后天、有欲的制约和封闭,实践淳厚的无为、无欲、无私的上德,复归淳德合道。
人人心中皆有道和德,只是被“泊”和“华”的阴我心神意识所屏蔽封锁,无法透发出来产生作用。“厚”和“实”,是指心场的深层和大脑的深层。心场的质层是阳我心神之宅(宿舍);大脑质层是阳我心神之腑(办公室);心场的核心区是真我自性之宅(宿舍);大脑核质区是真我自性的之腑(办公室)。我们每个人内在的道德和与宇宙道德场相连接的系统,都在这个“厚”和“实”之中。道德修养和修心炼己的关键,就在于洗涤改造、阳性转化心场中阴我心神和大脑皮质层这个“皮”,而取阳我心、真我心和开发大脑质层、核心层的这个“此”。就在于用德性去掉阴我心神所主宰的意识之“皮”,让阳我、真我的“厚”和“实”:思识(阳我)、藏识、真我全面发挥道德的功用,引领心身复归于道德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