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知识面较窄,不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一遇到写作文,便唉声叹气,东张张西望望,希望得到什么意外的收获。视作文为畏途,不会写,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或者是有话有事不知如何用文字表达出来。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呢?我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谈一些个
人的粗浅看法。
一、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小学生对作文有兴趣,首先要让小学生玩得有趣。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方式;玩不仅是放松身心,劳逸结合的形式,也能增加作文的内容,是他们亲近大自然、亲近生活和伙伴的桥梁,是让小学生发挥潜能、陶冶情操、增进学识、锻炼能力、发展创造力的教学手段。好动也是小学生的天性,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游戏、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如玩“老猫抓老鼠”游戏,同学们通过亲身体验,把自己带进特定的情境之中,学生们的积极性顿时高涨。通过这些真实有趣的活动场面,小学生觉得有内容写,写出来的作文,才显得言之有理,感情真实。
二、消除畏惧感
在教学中,我发现农村小学生对作文的态度是:怕写作文,认为天生脑子笨,看到写作文就头痛;为了避免老师批评和家长责骂,胡编乱写,敷衍了事;不动脑筋,基本照搬照抄作文。总之,畏惧写作文。如何消除畏惧感?首先,我告诉他们,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怎么说就怎么写,只要学生有话说,敢说话,就是写作成功的开始。其次,便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能写好作文的信心。因为信心是每个人成功的内在动力,一旦有了信心,就会知难而进,不断进步,因此,当学生完成一篇习作后,从激励的目的出发,对他们文章中的闪光点及时指出并加以表扬,哪怕是一个好词,一句好句,在作文讲评时当众宣讲,树立不怕作文的信心,消除了畏惧感。自然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信心,而且还会恍然大悟:啊,作文原来是这样。
三、多读课外书,多积累词句
小学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课内外阅读量明确规定:一、二年级学生,每学年至少要读五万字;三、四年级的学生,每学年至少要读四十万字;五、六年级要读一百万字。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说明多读书,多积累词句,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小学生开始习作时,往往不知道怎样用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心里想说的话,教师指导学生模仿《三味书屋》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和方位词语,来写《我们的教室》。模仿的目的是使学生能正确运用优美词句,正确掌握写作顺序。要想模仿好别人的文章,就必须认真阅读,在阅读时,要学习毛主席的读书方法:“读书必须看通,看透。要用笔标记书中的要点,要在书眉上写出自己的想法,要摘录书中精的地方。总之,不动笔墨不看书。”养成看书时做笔记的好习惯……
四、多观察事物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老先生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作文与生活关系。多留心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许多写作素材,但许多小学生的有意观察还是处于萌芽阶段,往往缺少主动观察与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亮点便会如溪水般悄悄消失,就需要教师善于和及时捕捉学生生活中的亮点,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如学校组织秋游活动,在排队时,教师提出活动的目的与要求,指导学生在秋游途中,不断注意秋天来了,大自然中的动植物有哪些变化,沿途中经过了哪些地方,发生了什么事,都要留心观察,牢牢记住。如路边的树木、田里的庄稼、天上的飞鸟、河里的鸭子、河上的小桥及名胜古迹等等。回校后,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或事情按一定的顺序写具体、写通顺。这样,学生有言可叙,有物可写,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多思考问题
在多读、多观察的基础上,下笔之前应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提出的新要求。儿童天生富于幻想,写想象作文既能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又能提供写作素材。如:学完《穷人》这课,可以让学生按自己的想象续编故事。此时,教师应解放思想,让学生大胆想象,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然后再进行一些合理想象等方面的训练来提高写作能力。
六、多写作、多练习
多写作、多练习,就是要经常性练笔,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一切创造靠劳动,劳动要靠手和脑。”强调动手和动脑实际上是同样重要。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把看到、读到、想到的写下来,经常写,熟能生巧,就会越写越好,越写越会。
总之,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不断激发写作兴趣,不断消除畏惧感,不断多读、多观察、多思考和多练习。才能不断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