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好小学语文阅读?

有谁知道如何教好小学语文阅读?

链接:

提取码:qped    

通过童话、寓言、儿歌等内容,力图从孩子发展领域所涉及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知觉能力、创造力、观察力、注意力等方面为孩子将来学好语文打基础。 希望这份文件可以帮助到您和您的孩子。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17

孩子的兴趣和习惯是语文学习的关键,而且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因此,学生和家长必须树立一个非常重要的语言概念.在这样的前奏下,提高学生的兴趣已成为语言学习的关键.如何提高学生对语文兴趣?小学语文家教补习学好语文有哪些技巧?

(遨游语文)

首先,尽量确保学习内容的乐趣.在此基础上,要注意课前每节课的介绍部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开展更多与语言相关的活动,以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言;最后,在情感上,学生通过给予他们更多的成功感来更有兴趣学习.

兴趣是关键,良好习惯是语言学习的有力保障.要更加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发展,为学生进入中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一般来说,语言学习习惯是听、说、读、写.

(1)在培养学生养成习惯的同时,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仅要倾听,还要思考和记忆.此外,应鼓励学生多说话,注意清楚,流利,礼貌.

(2)、培养学生质疑习惯,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手段.

(3)、允许学生养成自我评估的习惯,学生应以方法为导向,学生应及时纠正和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小学学习技巧,在谈论复习习惯时,应及时制定、进行复习,然后做好作业.阅读习惯,不仅要阅读教科书上的文字,老师还应该要求阅读,如每周阅读书籍,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圈、分、评论习惯.查工具书是每个孩子都要养成的习惯.引导学生发展好观察、更多练习笔.学生应该动员各种感官收集材料,积累数据和过滤数据.写作习惯的发展不是一天能养成的,通常,应允许学生练习很多单词.注意写作规范,表面整洁.在作文评估中,写作尤为重要,写作涂鸦不会得到高分.

(走进语文)

注意阅读,良好的阅读应首先基于阅读的流畅性.读取速度可以保持在每分钟300字左右.其次,要注意理解文本中词语的含义,在理解意义时,我们必须注意两种方法:第一,结合字符、中心、字符的个性等;第二,不仅要理解单词的表面意义,还要理解单词的深层含义.培养兴趣和注重阅读永远都是学好语文重要的两个好方法,小学语文家教补习主要以这两个方面为主.
第2个回答  2018-12-05
上好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方法一
一、“三少三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质课堂的显性特征。
好的语文课堂,必然是高效的,也必然是充满乐趣的。追求高效是我们所有语文课堂的追求目标。在一堂语文课上,有限的时间内所教学语文内容多少?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和面以及最终学生学习的效果应该是综合起来考虑的,而不是单纯地将某一个内容拿出来突出。那究竟怎样才能做到呢?我认为课堂上应该做到“三少”和“三多”。

(一)无效环节少,有效策略多。什么意思,课堂上一些可要可不要的环节,或者说跟语文教学根本摸不着边的环节就删除。如不必要的讨论、小组学习、拓展。如《一面五星红旗》,没有必要放出歌曲、播放幻灯、一起高歌、畅想未来,因为这不是音乐欣赏课。有效策略多是什么呢?就是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在帮助解决的过程中提供的方法形式多样,新颖巧妙。

如:一老师在教学《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文时,解释“脊梁”,走到回答问题学生面前,评价时说:“请你挺起你的脊梁。”顺势摸到他的脊梁,再大声对其他同学说,这就是挺直的脊梁,你们上课、做人都要挺直脊梁!我认为环节轻松,人文和工具融合在一起!
( 二)无效问题少,有效训练多。很多时候,我们喜欢问:“明白了吧?”学生会齐刷刷地回答:“明白了。”等等无效的问题,记得贾志敏老师在给我指导《南极风光》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我难以忘怀:我最初设计从课题入手,先板书南极,你们知道南极在哪里嘛?想去看嘛?……生

肯定会回答:“想。”贾老师一句话就点破了我存在问题,你是在进行自然课教学嘛?他这样修改的:师板书“极”,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极是什么意思嘛?”(最顶端),“那南极呢?”(地球的最南端)“那里有什么样的风光呢?”几个问题也是破题入文啊,但是意义就不一样了,因为从开始就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了,语言文字训练到位了,文字背后的东西自然呈现出来。

因此,课堂是高效的,这样的设计和课堂教学是精彩的。

(三)过度解读少,适当解读多。我们前段时间比较流行的一个词叫做“解读文本”,解读文本不是将文章的人文内涵人为地过分拔高,过度夸张,就拿有的作家自己都说:看了有的老师分析自己的课文,把自己都给弄糊涂了。什么原因呢?
我想就是我们有的老师想体现课堂上的深度、广度,而真正的深度我认为不是我们老师挖掘的,而是学生根据老师的教学而展开自己的思维,对待某些事物、道理思考地更加全面、深入、细致,表达地更加具体、细致而富有个性。

比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给予树》这样的文章,道理很浅显也很直接,我们就不能在课堂上将分析道理作为重点了,解读文本要适度,分析人文要适当,教学语言要朴实。

比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中,老师抓住两个“静静地”来进行分析,比较其中所蕴含的不同的含义,这是可以的。那么“静静地”怎么去处理呢?这就需要我们经过一番思考了。小钱静静地是在等待生的希望,台湾青年静静地是克服困难给予别人生的希望。

小钱所处的环境是“美好”的,而台湾青年所面对的是地震的余震、家人的安慰、自己的痛苦以及生命的威胁。只有让学生明白这点,人文内涵自然显现,台湾青年的伟大自然跃然纸上。

二、“三进三有”,上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的基本要求
语文教学是很有艺术性的,因为中国的汉语本身就是充满诱惑力和吸引力的。作为我们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学得进步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那么作为小学语文课堂的“主宰者”---语文老师怎么去对待呢?
(一)要走进教材,走进文章、走进作者。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有自己的体系,有自己的规律,作为使用教材的老师,必须走进教材对教材有充分的了解,才能驾轻就熟。也只有了解的作者写一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个人背景才有可能了解文章真正的人文内涵。

就拿杜甫来说,他的诗歌风格多变,不同时期写出的诗歌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国破山河在”和“自在娇莺恰恰啼”的风格是不一样的,那么作为老师就有必要做一些讲解。说这么多什么意思呢?就是无论是公开课还是日常的教学,我们都应该有一根线在贯穿,那就是真正让学生得到发展。

发展的定义范围很广,但在课堂上最通俗的说法就是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懂得了一个新的方式,跟以前相比有所进步,那就是发展。一位老师执教《珍珠鸟》一课,上课开始老师没有急着上课,而是带着学生了解了作者冯骥才的背景资料和写作的特色。

那么这个环节对于一堂公开课来说看上去是无关紧要的,也有老师可能会说这是没有必要。但我感觉,学习一篇文章老师应该带领学生去“走近作者”,学完课文再“走进作者”。这个环节是很有必要的。

(二)要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心中有自己。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大家都心知肚明。但这个例子如何去处理好呢?记得上次在上海学习时,听贾志敏老师说他指导青年教师上课先要老师背下课文,把课文一字不漏地背下来。

因为教师只有对自己所要教学的文章熟知在胸,才能在课堂上驾驭的轻松自如,我觉得很有道理。从我自身教学的经历来看,一般我们如果是要上一节课,特别是公开课首先记得不是文章,而是教案,有的老师甚至把自己的每一句话都熟记在心。

这也所谓真正的“背教案”。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因为至少在课堂上不会出现很大的差池,老师的环节很清楚,评课的老师也会说:教学环节清楚,设计简洁等等。但是老师对于文章内容自己恐怕是浮光掠影,如果课后问老师课文的内容估计也是大概、差不多,因为我们没有把握文章的脉搏。

说到这里,我就要谈谈第二个问题:心中有学生。因为老师心中有教案,可能心里的空间就少了,学生很大就装不下了。这个问题是我们很多课堂上存在的,老师忙着把自己的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顺利地上完,那就是“三招打完,收工”。

孰不知学生正在云里雾里,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呢。“心中没有学生的可以分为几类”一是旁若无人型。听了一节《慈母情深》,课中老师在深情的朗诵“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几近声泪俱下了,而底下的学生在呵呵地笑。

老师请同学说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瞒天过海地说“我很感动、母亲很辛苦、妈妈很劳累……”,我不禁在想学生可真聪明啊!会配合老师说,知道老师要他们回答什么。而老师呢正在幸福的甜蜜中回味自己的高明朗诵。二是任其发展型。

再有,《掌声》一课中,老师问:“英子走上讲台的姿势是怎养的?学生答:“丑陋的。”“对啊,是很丑,我们走路的姿势多好看啊。”我不仅愕然,丑陋一词能用在这里吗?第三种就是自娱自乐型。

自己想到什么就讲什么,并不做任何的思考,并且有的时候把自己的观点强压给学生,说到某处自己还会会心一笑。由此我要讲到心中有自己了,心中有自己不是说老师在课堂上呈现出超强的态势,以自己为主导地位。

而是时刻要注意自己在课堂上是一名教师,你的一言一行要作为学生的垂范。很多时候看到有的老师在课堂上黑板上写错了个字就用手一涂,便草草了事了。

三、做到“四要”,上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的基本策略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涉及人数最多,课时最多的一门学科。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我们母语汉语的发展与延续。这个话恐怕不是危言耸听。

(一)要理清课堂任务,明确学科性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就是要学会生学会说话,学会写作,就是学会表达。在课堂上教会了学生这些,我想就行了,六年下来任务完成好,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训练并且能够熟练运用了,就可以了。

无论是什么课,都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做自己的事,得自己的豆。表演也好、多媒体也好、配乐也好……这些都是课堂的辅助教学手段,什么时候用?用在哪里?怎么用?都是有讲究的。用得不好,就会画蛇添足,自找烦恼。

有优美的文字,何须老师跑前跑后地点击屏幕?有简单的文字,何须屏幕上出现相同的痕迹?有洁白的粉笔,何须剪剪贴贴,电脑书写?特别是小学教材中的课文,绝大多数浅显易懂,学会读几遍基本上就能体会到其中的人文情怀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再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文字的美,语言的美和表达的美。

(二)要定准教学目标,定好教学重难点。目标高了,低了都不行。高了,学生吃力,很难以完成;低了,学生轻松,学生无趣。只有制定了合适的目标,课堂才会环环相扣,行云流水,精彩纷呈。

如三年级的课堂上要求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而六年级老师则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几字之差,层次不同。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年龄的特点。

再如,一年级小朋友让他们学着课文进行仿写,这个可以吗?看上去可以,但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年龄都没有达到,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储备都没有达到,怎么能完成呢?即使个别出色的学生完成了,这并不能代表什么,因为我们的课堂是要面向全体的。

(三)要充分预设课堂,处理生成亮点。古语说:凡事预则立。课堂上会出现什么状况?学生可能会提什么问题?虽然我们无法全部猜出,但是我们可以提前谋划。只有考虑充分了,才能在出现问题时冷静应对。往往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些知识性错误,就是在课前没有预设好,没有充分考虑到各种情况。

比如:老师在执教《呼风唤雨的世纪》时,当学生讲到发现了电灯这样的错误时,都没有发现到,那岂不是老师的没有充分预设,准备好?再由,我一次听到《掌声》一节课上老师板书的时候写错了一个笔画,马上自嘲地说:“哎呀,老师的这个掌啊,‘手’没有摆好,估计同学们掌声不是很响哦。”马上底下的学生给予老师的是热烈的掌声。

这个掌声不仅是给老师,更给了听课的学生。精彩自然呈现,一切水到渠成。

(四)要学会倾听说话,善于鼓励评价。课堂上,学生额每一个发言,每一次朗读,每一次活动都饱含着他的勇气和思考,老师认真听了,才能从中找到精华,找到亮点。也只有听了,才能发现问题,发现不足,才能及时指导,及时纠正,明辨是非,解疑释惑。

听了之后,对与错老师心中清晰明了,那就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准确给予评价,鼓励也罢,纠正也罢,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能促进学生的进步。我们又何不潇洒大方地给学生几顶合适的“高帽子”呢!总而言之,鼓励性评价也好,过程性评价也好,一定是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思考基础上的二次思维,二次进步才是最好的。
第3个回答  2016-06-18
  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渗透人文性最基本的途径之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丰富、深化儿童对人生的体验和认识,培养健全的精神品质。儿童是未来社会的创造者,人类将向什么方向发展,根本上取决于儿童的心灵的品性。语文阅读教育正如一道清泉,它在润泽和美化儿童心灵园地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任何教育都难以比拟、不能取代的。其次,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人的艺术能力的发展问题就成了关系到现代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根本性课题。正是在这个位置上,面向学生的语文阅读教育有理由将自己的旗帜举的更高。

  阅读教学是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作用是使学生从阅读中吸收知识,掌握读书的方法,养成读书的习惯,还可以开发智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如何上好小学阅读课:
  上好阅课的关键在于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可以较快地提高阅读水平,减少盲目性,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潜移默化积累学习方法,领悟学习规律,以阅读促写作以写作促理解,全面提高语文学习,使字词句、段篇章融为一体。做到读有作用,用有所长。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三步入手:
  第一步主要是浏览,要求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文章大概意思,主要人物。这就要求速度,要想提高速度就要学会浏览、跳读等技能。据科学家测试分析一个人读书的眼停次数,回视次数与阅读速度成反比。学生阅读时经常停顿必然影响阅读速度。这就要求我们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能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逐步提高阅读的速度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二步主要是细读。既然要细读就不必读得太多。只要在第一步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选取出有用的或有兴趣的文段来读,逐字逐句地分析。其意义在于练习选取有用的,可训练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作文水平。激发学生兴趣,如果没有兴趣就不能调动积极性,就不能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最终达到叶圣陶先和讲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境地。
  第三步就是再回过头来从总体上把握。对文章进行“全面理解综合分析”。理清文章的脉络抓住主线身临其境地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加以练习。最后形成对文章的最终评价。由于建立的第二步基础上,这次的认识程度将比第一次深刻得多。然后再总结阅读心得,通过心得积累经验,逐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并且“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题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的对话。”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让其能在语文学习中充分发挥学习的潜力,提高兴趣,就应该不失时机地抓好阅读教学。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小学阅读课的改革。
  一、朗读,感情的诠释。发扬了讲读教学法中的“读”之长,避去了“讲”之短。朗读课文是体会课文意、情、神的基木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其实读书的意境并不止于此,每读一次,都能读出不同的意韵,读出课文的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引导学生在学文时去探索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捕捉作者熔铸于作品中的情与意,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经历审美体验,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理念上的共鸣。进而受到情感及文化的熏陶。
  二、发现与合作,认知的升华。阅读教学的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但目的并不应只限于此,特别是对当今社会而言,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激情、合作探究的乐趣才是阅读课的真正要义。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又让学生都觉得自己有“用武之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学习起来自然兴趣嫣然、轻松愉快。
  三、评价,教师的魅力。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能大胆展示心灵的自由,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要达到这种境界,教师首先要将自己当作学习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成为学生学习的同伴。其次,要有宽容的胸襟。对教师的提问,最好的愿望是学生能做出准确地回答。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个时候,一定要宽容、要耐心。只要学生能沾一点儿边,就要加以鼓励、引导,不要用标准答案去统一学生;即使是违背主旨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也要表示肯定、欣赏。
  阅读教学是极具个性化的,是要为学生创造个性表达舞台,这应当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走向。尊重学生富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表达,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这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应充分引导学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阅读课堂中去学习,去享受,去陶冶。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22

    一、改变教学观念,以学生阅读为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更新观念,要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要给学生充足阅读文本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我建构,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重视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朗读是一种最常用的阅读方式,也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朗读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获得思想的熏陶,又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传递,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要让学生自主地、全身心地经历阅读过程:

  1、让学生自己读书。充分让学生去思,去想,去创,老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

  2、让学生自己提问。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既可集中质疑,也可随机质疑。可先小组进行,再全班交流。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读。也是学生由“读会”走向“会读”迈出的最成功的一步

  3、让学生自己说话。将教学过程开放化,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只有将交际形式多样化,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或同座式、或小组式、或全班式),学生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只要多说多练,学生说的水平才能不断进步。而且通过这种个性张扬,能转化为学生更具有个性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倡导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关系学生终生的一件大事。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学习,从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书本的学习,引导学生选择阅读方向与合作学习,然后把收集到的资料、书籍等加以整理,进行专题阅读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合作阅读,积累内化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并且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了自主合作学习的力量和乐趣,感受到自主合作成功的喜悦。也提升了学生合作、交流、协调的能力。

四、拓宽阅读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充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创意朗读

  有句话说得好:“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领会不同,读出来的情感就不同。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角度去体会课文,去感触课文,再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读出自己的情感。

  2、适时引导学生想像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课文已有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此处做出合理的想象,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使学生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结尾写到:“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情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于是,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发展了自我,在想象中获得真切的体验,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经历,激发学生的高尚情操。

  3、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及课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能够积极参与对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语文,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书本是甜的”。能从小就体味到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培养学生终生阅读的好习惯。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