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是清朝的称呼。王和亲王有区别,所有皇帝的兄弟、子嗣都称王(郡王);而亲王很少,凡加“亲”字的,都比没加亲字的得到皇位的几率大,除非已有太子;亲王的权利、俸禄等等都比王大而多。
清朝亲王和王的儿子称呼亲王或王时,称父王或阿玛;无论王或亲王的儿子都称贝勒,全称“多罗贝勒”。清朝是满族人,除了皇子女称皇帝为皇阿玛外,其余人等称呼自己的父亲均为阿玛。亲王和王的儿子也有因功被封为王的,王的爵位是世袭罔替的。
清王朝满洲皇室爵位分为十二个等级:1和硕亲王、2多罗郡王、3多罗贝勒、4固山贝子、5镇国公、6辅国公、7不入八分镇国公、8不入八分辅国公、9镇国将军、10辅国将军、11奉国将军、12奉恩将军。顺治六年规定,亲王一子封亲王,余子封郡王。郡王一子封郡王,余子封贝勒。贝勒之子封贝子,贝子之子封镇国公,镇国公之子封辅国公,辅国公之子授三等镇国将军。其后又有所修改。皇太极第五子硕塞便因系皇子而封郡王,后又以军功晋亲王。这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孙,称为“恩封诸王”。
皇帝的儿子称王,起自汉高祖刘邦(前206年)。自前206年至宋辽末年,帝子都封“王”,多以封地名命名,如“燕王”指封地在现在的北京,“燕王”的权利、食役等等都来自自己的封地,他也要常驻守在封地,一般没有圣旨召见不能擅自回国都。也有些王的名号是有吉祥含义的字做号的。王的儿子称呼他都是父王或父亲,他人称王的儿子为王子,王子多,该王子行几,就称他为“几”王子或称呼他官职。
到元1242年至1259年,皇帝的兄弟、子嗣称“大王”。1627年皇太极执政后,才开始有“亲王”的称号。第一个被称为亲王的是:代善。
殿下不是儿子称呼父亲的称呼。殿下和陛下是一个意思。原来也是对天子的敬称。但称谓对象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汉代以后,演变为对太子、亲王的尊称。谢庄《庆皇太子服上至尊表》:“伏惟皇太子殿下,明两承乾,元良作贰。”又有丘迟《与陈伯之书》:“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总兹戎重。”按,梁武帝弟萧宏,封临川郡王。一说魏晋南北朝天子亦称“殿下”。《称谓录.天子》;“魏晋六朝称殿下。”唐代以后,惟太子、皇太后、皇后称“殿下”。《事物纪原》卷二:“汉以来,皇太子、诸王称殿下,至今循用之。”又按,三国时已称皇太后为殿下,见《三国.魏书.三少帝纪》。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