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

如题所述

一、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学,不单单是凭借教材中的几篇课文、几首诗去开展教学工作,而是要在语文教学中不断融入生活的元素和新鲜的、大量的理解性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感同身受的共鸣。语言,作为通向任何一个学科的必要途径,它的重要性众所周知,通过朗读来培养学生们的语感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以《草原》为例,文章中,老舍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读者传达出了他所看到的蓝天、绿草和草原上生活的人们。老师先带领学生理解全文,从每一个字眼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和所要表达的思想,也可以给学生们播放一个关于草原故事的小短片,从视觉听觉来引导学生真正"走入"这样的草原,感受那里的每一寸绿色。然后,开始朗读,试想自己就站在这样的草原,看着成群的牛羊悠闲的吃着草,蓝天上飘过朵朵白云,多么美好的风景。这样的多方感受对学生的语感有很大的帮助,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与作者产生共鸣,而且这样的积累对他们日后对语言的表达、欣赏都是十分有益的。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的审美教育 

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与景观的文章,这些学生不一定都去到过、见到过,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通过这些优美的文字感受这些秀丽的自然风光及神奇的自然景观。如《桂林山水》这一课,课文中描写到"漓江的水真绿啊,绿的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薄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穿在前进……",学生在朗读中仿佛亲眼看见那如翡翠般的湖面,感觉那悠然自得泛舟湖面的心境,通过这些感受到祖国的锦绣山河。老师通过理解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仿若置身其中,并领略到大自然的无限魅力。

三、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朱熹有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朗读时口到,眼到是基本的,最关键的如何心到,如何使学生发散思维和想象力。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就是学生认识和体会语言的过程,很多课文中的人物情感的体会和环境的感受需要通过朗读去慢慢体会。

总之,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