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以目标与现实的作文

如题所述

古时候有个渔夫,是出海打鱼的好手。可他却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爱立誓言,即使誓言不切实际,一次次碰壁,也将错就错,死不回头。�

��这年春天,听说市面上墨鱼的价格最高,于是便立下誓言:这次出海只捕捞墨鱼。但此次渔汛遇到的全是螃蟹,他只能空手而归。上岸后,他才得知,现在市面上螃蟹价格最高。渔夫后悔不已,发誓下次出海一定只打螃蟹。�

��第二次出海,他把注意力全放到了螃蟹上,可这一次遇到的却全是墨鱼。他只好又空手而归。晚上,渔夫躺在床上,十分懊悔。于是,他又发誓:无论遇到螃蟹,还是墨鱼,他都捕捞。�

��可第三次出海,墨鱼、螃蟹,渔夫都没有遇到,他遇到的只是马鲛鱼。于是,渔夫再一次空手而归。�渔夫没有赶上第四次出海,就在自己的誓言中饥寒交迫地离开了人世。�
艺术家梅兰芳年轻时想要拜访学习曲艺,师傅却称他不是学戏的料,因为他的眼睛呆板无神,这对讲究“眉目传情”的表演艺术来说,乃是个大忌。梅兰芳默默地离开,可他并没在捶胸顿足,更没有沮丧颓废,而是去市场买来了鸽子和金鱼,每天专注于鸽子俊捷的翔姿和金鱼飘逸的游动,让双目随着鸽子和金鱼灵活地遨游于天际水域。日复一日,他终于练就了一双清澈善睐的明眸,在后来的表演生涯中让所有的观众都为之倾倒。

梅兰芳的这双眼睛几乎已将他阻挡在理想的大门外,但是由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走上了成功的舞台,使他的目标成为现实。成功与失败,目标与现实,有时好像相隔甚远,遥不可及,有时又薄如一纸之隔,一戳即破,但是要经历多少风风雨雨,积聚多少辛酸苦楚才能构成这一戳的力量……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作为也。”古人为了自己的目标尚可以忍辱负重,历尽各种磨难,若是换了其他人处在那样的环境,遭受那样的苦难,也许信心与毅力早已被岁月所吞噬,目标早已被现实所击碎。可是他们却以血泪和信念,炼出了生命的黄金,成就流传千古的英名,使之目标成为现实,囚禁、流放、失明、足残……这些都能够把他们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使他们也像芸芸众生一样,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可是他们却凭借非凡的毅力与勇气,斩断了这些阻挡在成功道路上的荆棘,一步步走向那被历史铭刻的神圣殿堂。

而现今我们这些自认为能够掌握世界,掌握一切的人,是否也能够将我们的目标一如既往地变为现实,面对磨难是否不会退缩,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诱惑是否会不为之所动。就像一位富家子弟,祖辈父辈都给他留下了财富和声望,如果他不求上进,只想着那些穷奢极侈的生活,最终不过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沦为一个落魄的贫儿。反之,有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正确地运用这些财富与声望,那么他的一生一定会有一个完美的句号。

目标与现实,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姐妹,你拥抱了其中的一个,另一个也会亲吻你。如何选择,怎样决断,全在你自己。

简评: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以梅兰芳学戏的故事提出自己的观点:只有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接着作者以历史上典型的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孙子、不韦、韩非等人的故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联系现实,通过对比进一步补充自己的观点。文章的结尾采用比喻形式阐述目标与现实的关系,形象生动,使文章增色。
雪花莲-海风 回答采纳率:9.6% 2008-08-21 14:22 检举
现实决定目标
我们一上学就被灌注这样的思想:有了目标就要努力奋斗,不能虎头蛇尾,更不能半途而废……因此,我们从小就认识到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是可敬的,而未达目的而罢休是没有勇气的表现。
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是否还会有这样的看法呢?
拿破仑是众所周知的一个君王,他有一个目标: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为此,他付出了极大的心血,法国在他的统治下,其势如日中天,打起仗来攻无不克。但是最后,他还是失败了,原因就是他不肯放弃对俄国的进攻,军队久攻不下,他仍不撤退。冬季来临,不适应寒冷的法军士兵冻死无数,毫无斗志,被俄军大败。拿破仑也从此结束了他辉煌的生涯。
如果拿破仑当时不坚持,而选择放弃攻击,他会有这样的下场吗?
鲁迅先生也是我们所熟悉的一位文学大师。但是,鲁迅先生当初的目标却与文学毫不相干。他青年时看到中国海军很弱,屡受外国海军欺负,于是决心成为一名海军战士,报效祖国。后来,他发现中国人体弱多病,为了摘下“东亚病夫”的牌子,他决定做一名悬壶济世的医生。最后,他发现中国人的病不在身体,而在思想,果断弃医从文,用笔杆唤醒中国人的灵魂。
如果鲁迅先生当时坚持自己的最初选择,中国又怎么会出现一位这么伟大的作家呢?
今天,我们谈到拿破仑时,没有人赞美他坚持不懈的精神,而较多的则是笑话他不懂变通;我们谈到鲁迅先生时,没有人指责他半途而废的做法,而他的几次改变目标的故事却成为流传的佳话。
因此,我们的看法应当有所改变了: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固然可敬,但方法未必可取;未达目的而罢休,看似没有勇气,但有时却是眼光远大的体现。
目标是由人定的,但起决定因素的是现实。当现实改变时,目标也应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死守一个与现实矛盾甚至相违背的目标不会有很好的结果。
我们正处在思想认识形成的阶段,有一个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它能明确我们的奋斗方向,也能为我们增加动力。但是,我们千万不能拘泥于目标,世界是发展的,现实更是瞬息万变。当一个目标不适应现实时,它就会制约我们的发展,而当一个目标能够与现实完美地融合,它就会使我们发挥所有的能力,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因此我们应牢记:现实决定目标,目标应随现实的改变而改变。 现实决定目标
我们一上学就被灌注这样的思想:有了目标就要努力奋斗,不能虎头蛇尾,更不能半途而废……因此,我们从小就认识到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是可敬的,而未达目的而罢休是没有勇气的表现。
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是否还会有这样的看法呢?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