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09-08-17
对物理学科的学习,我建议:
物理是中学阶段的重点科目之一。怎样学好物理这门课呢?�
1、要切实学懂每个知识点。懂的标准是每个概念和规律你能回答出它们“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问题;对一些相近似易混淆的知识,要能说出它们的联系和本质区别;能用学过的概念和规律分析解决一些具体的物理问题。
为了学懂,同学们必须做到以下三点:认真阅读课本;认真听讲;理论联系实际。课本知识是前人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准确精练,不是随便看一遍就可弄懂的,必须反复阅读和揣摩,通过课前的阅读了解知识重、难和疑点�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听讲,提高学习效率。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一般会比课本更具体更详细。认真听讲,一方面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学习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思维能力;此外,重视实验,理论联系实际也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是因为物理知识都是从生产、生活、科学实验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不仅能提高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2、学习物理,要掌握物理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中学的物理规律并不多,但物理现象和过程却千变万化。只掌握了基本概念和规律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如假设法,理想化法,等效替代法,隔离法与整体法,独立作用原理以及迭加合成原理等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提高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的能力,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物理问题。
3、要即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对课堂上刚学过的新知识,课后一定要把它的引入、分析、概括、结论、应用等全过程进行回顾,并与大脑里已有的相近的旧知识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矛盾,否则说明还没有真正弄懂。这时就要重新思考,重新看书学习。在弄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要即时完成作业,有余力的同学还可适量地做些课外练习,以检验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4、阅读适量的课外书籍,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实践表明,物理成绩优秀的同学,无不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这是因为,不同的书籍,不同的作者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来阐述问题,阅读者可以从各方面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学到很多巧妙更简捷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在这方面我自己就有切身的体会,见识一多,思路当然就活了。
针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我建议:
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如何学好数学,这是许多中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那么应该如何学、学什么呢.
1、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
明确目的,这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什么呢?
人们常说,要把数学学好,因为它是学好许多功课的基础.但这个“基础”指什么?在理解上,差别就大了.
有人说,初中化学里计算化合物组成的百分比、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都要利用比例,这是数学里学的;高中化学里有关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也要用数学;而物理中,只要把公式确定好了,余下的工作就是公式变形及代入数值进行计算,这些都是数学的问题.所以,数学学不好,物理、化学也学不好,因此,数学是基础。
这种理解是片面和肤浅的,只把数学视为一种工具(尽管是非常重要的工具)是不利于把数学学好的。 恩格斯指出: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存在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近年来,已经有人提出:数学,是研究人类的存在形式和思维方式的科学.它既不能完全包含于社会科学之内,也不能完全包含于自然科学之内。科学的分类,已经不能只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还应该有第三大类“数学”。
许许多多优秀的学生,正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优化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培养和提高了能力发展和完善了自己的素质。说句通俗话,把不聪明的自己变得聪明了起来,让聪明的自己更加聪明,从而使他们成了各个领域内的佼佼者。
基于上述认识,就决定了下面的学好数学的具体做法。
2、深入本质、渗透思想、升华观点
学习中要“抓住本质”,这是许多人的经验。但什么是“本质”,怎样去抓住它。在认识上人们又有很大差距。有人认为,对于定义、定理、公式,不仅要熟记它们的文字表述,还要准确无遗漏地掌握它的构成,这就是“抓住本质”了。不能否认,这种认识并无错误,但它绝未达到理想的境界,一方面,这样学下去,随着新的概念、知识的不断进入,记忆上不堪重负,因而要经常复习,否则,常常学新忘旧,因为它们在脑子中各自为政,没有浑然一统嘛;进一步说,这个学习过程,对一名学生在思维建设上,是没有促进作用和价值的。
那么,在学习知识上,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应当从系统的角度学习知识,置知识于系统中,着眼于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因为联系和规律就是本质,应该着眼于数学思想的渗透。
老师们多次向学生介绍过古人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勉励学生像他那样发愤学习。不少同学也常常以“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自勉、自激,要求自己,上课时,瞪大了眼睛,张开自己脑中的“口袋”,把老师讲的每句话、写出的每个字,统统装进自己的“口袋”中;课后认真完成作业,按时交作业,发下来有错必改,做完老师留的作业,还要自己再找题做,熟能生巧嘛!做完作业,还要主动复习,经常复习,“顽强”地和疲劳、瞌睡作“斗争”,直到把笔记或书上划出的重点啃得滚瓜烂熟。
这算不算刻苦学习了呢?
精神诚可贵,效果未必好.因为,学习本身也是科学.在课堂听讲、做作业、复习这三个环节上,都要科学地有成效地刻苦学习,这应表现为如下的努力.
(1)超前思维,向老师挑战
课堂上,努力争取想在教师讲授的前面。定理、公式争取自己推导出来;例题争取自己先分析、解答;进而,当命题的条件刚刚写出,自己就去猜想它的结论;一个新的概念出现时,自己就试着去定义它;甚至,随着课程的进行、知识的发展,自己设想,又该提出什么命题了,又该定义什么名词了……
当然,高水平的教师在讲课时,应该给学生的超前思维留有时间上的余地,甚至创造条件,鼓励和启发学生超前思维;而听课学生的超前思维,又应该和老师密切配合,不能因为自己还没想出来,就充耳不闻老师的讲解,自己另搞一套.
课堂听讲的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例题既然是自己解出来的,定理、公式既然是自己证出来的,当然理解深刻,印象深刻,记忆久远,不易遗忘.即使忘了也不怕,因为本来就是自己推出来的,省却了许多临考前还要复习背诵的时间。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能力.在45分钟的课堂上,每当有个短短的一两分钟甚至几秒钟的间隙,都要努力去往前想,这种高强度的要求,才是真正的刻苦.这样必能很好地锻炼思维.
“向老师挑战”是什么意思?
上面谈到,课堂上的超前思维过程,常常还没来得及想出来,老师已经开始讲解了,或者,自己虽想出了结论,但与随即而来的老师的结论或方法不同.这时,不应立即“缴械投降”,还要做些“挣扎”,首先是要问“为什么”,甚至力图否定老师的结论或方法,这样做的结果,如果没有成功,则证明老师是对的,这时再接受老师的结论或方法.由于从反面尝试了“打不倒它”的滋味,自然对这个结论或方法,就有了深刻的体会,从而实现了高质量的理解和消化老师的讲授;如果否定的努力成功了,它的意义,决不在于一两个结论或方法的改进上,日后许多出类拔萃的学生的成功,是在这里埋下了飞跃的种子.
(2)题不求多,但求精彩,更求“知人善用”
做习题,是学好数学的必要过程;也是培养能力、发展素质的重要环节。因为解答习题要应用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数学知识,因此解习题一方面有助于重温这些概念、定理公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检查对概念、定理公式的理解是否准确,有无遗漏或曲解,从而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解答习题的过程,是应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以“新面孔”出现的课题的过程,它一方面将训练应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习题的面孔是“陌生”的,需要观察它的特点,进行分析,作出判断,而后才能对选择哪个方向、应用哪些知识去解决它,作出决策;并且,在进入解决的途中,随时根据情况的发展,或作调整,或修正原来的方向,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一个有效地培养能力的过程,一个可以有力地训练思维、完善素质的过程.
但是,许多同学做了不少题目,上述两个方面都收获甚少,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恐怕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否从思想上明确了如上所述的做题目的;其二,是否在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做题.
什么是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呢?
A、题不求多、但求精彩
这有点儿像吃饭,吃不饱不好,但过饱,甚至饱了还要往肚里塞,不但后塞进去的食物不会吸收,甚至引起肠胃功能紊乱,连开始吃进去的食物都不能消化吸收.同时,营养价值很低的食物吃很多,不如吃适量的高营养的食物.
从这个意义上,对于题目的选择可提出如下的建议:
(a、)题目本身应无错误.
(b、)不要选只是对概念、定理、方法进行复述的题目。这种题目,对于理解知识、培养能力,几乎无作用.
(c、)题目从解法上看,宜是充满活力,不要死气沉沉、只是繁琐地堆砌公式或冗长无味.
(d、) 同一类型的题目,解透一二个有代表性的即可,不必大量重复。
(e、) 不问津那些对于概念无理解价值、在思考方法上远离一般规律的偏题、怪题。
题目选精彩了,更重要的是练习的方法要对头,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即“知人善用”。
B、对待失误,善于反思,“吃一堑,长一智”
修正错误;也是讲究做题方法的一个内容.因为题做错了,是纠正自己对概念的片面理解或不正确的思想方法的良机.如果只是重做一遍;而不去分析发生错误的第一层原因,第二层原因,……那么,即使这次做对了,再做类似的题还会出错。更重要的是,认识上得不到提高.
正确的态度和作法是,回忆当时做题的思考过程,找出产生错误在概念理解上的原因是什么?在知识掌握上的原因是什么?在思想方法上的原因是什么?找出避免这种失误的切实可行的办法,不就是“吃一堑、长一智”了吗!
而且,找出的失误原因,应当是深一层的即本质上的原因,从而避免失误,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吃一堑、长一智”的作用.
C、在“有所总结,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中,融汇贯通
前面关于讲究做题方法,谈到要总结规律和方法,这是学习中进行总结的第一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的总结是小结,是把一个单元的内容进行条理、归纳,分出概念、定理公式、基础知识、方法几个类别;找出每个类别里主次排列、相互间的联系及与本单元有关的题目的解题思考方法.
第三个层次的总结是全书复习.是在各部分小结的基础上,在已经寻找联系和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进行贯通,把全书(知识)归纳在一个或几个系统内,统率在一个或几个想法之下,达到对全书了若指掌的程度,同时把自己驾驭知识的水平又提高一步.
至此,与此相比,所谓“头悬梁、锥刺股”原始式的强迫灌输,恐怕的确算不上“刻苦”学习了吧.
第2个回答 2009-08-10
学习是温故而知新的过程,所以作计划自然也分学习计划与复习计划两种。首先说一下如何制定学习计划。由于针对高考,所以暂只就高中而谈。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应当有明确的目标,考大学,考什么大学,高考中考到什么程度,这是学习计划的第一条:终极目标。然后就是根据这一目标制定远近期计划。
从长期看,一个学期、一个学年都可,但一般以一学期为宜。计划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打算考到的名次,包括保位名次或超出几个名次;2、对总分及各科分数的阶段性要求。这就使你在短期内有了目标,在每次小测验、单元考中向所定的目标靠拢,但切记目标不可定得太高,否则结果如果离目标太远会十分打击自信心。
从短期看,作出一周至一天的计划来,可以使自己对学过的东西有一个更好的掌握。对于一周的计划,每周可以有一至两个重点科目,如果你对知识的渴望超过对升学的热衷,计划中的自由时间可以多一些,反之可以少一些。对于一天的计划来说,要注意对老师所讲内容消化时间的安排,并留出适当的时间以备调整。对于新生来说,全面掌握是十分重要的。总之,远期与近期计划都应符合自身情况,并要结合学习情况进行调整,才能达到它的效果。
下面是复习计划的制定问题。复习计划的制定已是完全针对高考而言的。学完所有的内容后,老师一般会按他出的计划带领同学们复习,而对同学来说,课余时间没有必要按老师的思路做。首先,计划书中要有充足的时间留给基础知识,无论哪一科,基础知识往往比考生忽视,实际上,这才是高分的基石,必须踏实。其次,考试题型训练,熟悉高考,消除手生的感觉,做到熟练解题。第三,留出时间放松心情,这对考前的学生来说必不可少,很多考生就是在冲刺阶段搞坏了身体,以致无法正常发挥的。最后,在临近考试时,回顾基础知识与历届考题应是计划的主要内容,这时计划不要过紧,养足精神备考。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制定计划的一点儿心得。当然,最重要的不是制定而是执行,只要持之以恒,相信你们都可以考出个好成绩。
初二学习计划
1. 每天早上6:20起床,用10分钟将头天要背的课文温习1—2遍,6:40从家出发。
2. 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做好笔记。
3. 认真仔细写作业,不对答案,认真对待每一门课。
4. 写完作业后,复习当天的内容并预习第二天上课的内容。
5. 对于副课及思政(历史、地理、生物)每学完一课后,要用心去作自己买的课外习题书,作的时候要做到不抄答案,不看书,凭借自己所学的去做。如果遇到不会的题,也不能马上看答案或看书,要等到全部做完后,再去找答案,并及时背过。
6. 对于主课及数学(代数、几何)、语文、英语、科学和政治,每学完一单元或一课时,要对比《优化设计》的讲解部分进行进一步的加深理解和巩固,并要做练习题,写时仍不能抄答案,写完后可交老师批改或对照答案,找出错误及时纠正。
7. 遇到不懂得要及时问老师或问同学,弄明白。
8. 每天晚上听30分钟英语,训练自己的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