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知行或朋友 为话题的作文,1000字,记叙文

如题所述

朋友是一种相遇。在人来人往,聚散分离的人生旅途中,在各自不同的生命轨迹上,在不同经历的心海中,能够彼此相遇、相聚、相逢,是一种缘份。

朋友是一种相知。朋友相处是一种相互认识、相互仰慕、相互欣赏、相互感知的过程。对方的亮点、美感,会尽收眼底,哪怕是一点点的可贵,也会成为你向上的能量,成为你的动力和源泉。朋友的智慧、知识、能力、激情,是吸引你靠近的磁力和力量。同时你的一切也是朋友认识和感知你的过程。

朋友是一种相契。是彼此心灵的感应,是心照不宣的感悟。你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背影、一个回眸,朋友都会心领神会,不需要解释,不需要张扬。那是一种最温柔、最惬意、最畅快、最美好的意境。

朋友是一种相伴。是漫漫人生路上的彼此相扶、相承、相伴、相佐。是你烦闷时送上的绵绵心语或大吼大叫,寂寞时的欢歌笑语或款款情意,快乐时的如痴如醉或痛快淋漓,得意时善意的一盆凉水。在倾诉呼聆听中感知朋友深情,在交流和接触中不断握手和感激。

朋友是一种相助。风雨人生路,朋友可以为你挡风寒,为你分忧愁,为你解除痛苦和困难,她是你登高时的一把扶梯,是你受伤时的一剂良药,是你饥渴时的一碗白开水,是你过河时的一叶扁舟;她是金钱买不来,命令下不倒的,只有真心才能换来的最可贵、最真实的东西。

朋友是一种相思。是彼此的牵挂,彼此的思念,彼此的关心,彼此的依靠。思念就像是一条流不尽的河流,像一片温柔轻佛的流云,像一朵幽香阵阵的花朵,像一曲余音袅袅的洞箫。她有时也是一种淡淡的回忆、淡淡的品茗、淡淡的共鸣。

朋友是一种相辉。就像是夜空里的星星和月亮彼此光照、彼此星辉、彼此鼓励、彼此想望。朋友也就是镶嵌在默默的关爱中,不一定要日日想见,永存的是心心相通;朋友不必虚意逢迎,点点头也许就会意了;有时候遥想晖映,不亦乐乎。

朋友就是一段荡气回肠的歌,无论是低回咏吟,还是放怀高歌,皆刚柔相映,陶然自得。追答

  如果说童年是一本优美的童话故事书,那么朋友就一定是故事的角色之一;如果说童年是一棵果树,那我与朋友之间的点点滴滴就是树枝上长出的一颗颗果实,里面都充满了朋友之间美丽而又纯真的回忆。

  小汤是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朋友。她有着长长的头发,大大的眼睛,水灵灵的,特别可爱。她是我暑托班的一位同学。

  那是英语考试的一次测验。卷子上有一道题特别难,我整整思考了15分钟也没想出来。这让我想起了妈妈那可怕的责备声,仿佛在我耳边回响着。要是这道题空着,等待我的只能是妈妈的勃然大怒了和老师的批评。就在这时,我一下子兴奋起来了。因为我看见朋友小汤已经做完了试卷在检查了,她又是我平时最要好的朋友。平时我和她可是无话不谈的。我心想:哈哈!这回可有救了!我可以问小汤了!于是我趁老师不注意,拍拍她的肩膀。她疑惑地看着我。我赶紧在一张纸上写下字:最后一题怎么做?便把纸传给她。我向她投去期待的目光。她见了赶紧低下头,在纸上写下几个字。我里心一阵激动:好朋友就是好朋友,困难时总是会帮忙。她将纸递给了我。我欢天喜地的打开纸,却愣住了。“这道题很简单的,你自己想吧!”这句话使我大吃一惊,平时和我如此要好的同学,今天怎么变得这样无情了?我原本想偷看抽屉里的英语书,但她那严肃的眼神,好像时时刻刻提醒我:“不可以作弊!”我只好自己想了。下课了。试卷一交上去,我就有一种不详的预感,大祸临头了!下午试卷发下来了,小汤一发到试卷就来找我。我见到她就火冒三丈,还没找她算账呢,她倒自己送上门来了。她对我说:“好了,别生气了,我这样也是为了你好,你作弊有什么好处呢?我来跟你讲一讲那道题目。”我不情愿地听着她的讲解。她把题仔仔细细地解释给我听。讲完了,她说:“好了,这下你不生我的气了吧!难道忘了,老师告诉我们的话:人一定要诚实?”我低下了头,对她的不满早抛到九霄云外了,心里只有感激。

  童年像一棵果树,上面的果子时而酸,时而甜。仔细品尝,别有一番滋味,意犹未尽。让我们放飞童年的风筝,放飞希望,永记朋友灿烂的笑容!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1-30
在我的钢笔上,刻有一行字-----“一生俯首拜阳明。”阳明,是王守仁的号,而王守仁,是我最敬佩最崇拜的人,因为他提出的一个观点,那就是“知行合一”。
千百年来,关于知和行的关系这个问题,人们总是争论不休,有人说知难行易,而有人说知易行难。经历了几千年,王守仁站了出来,提出了知行合一。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说:懂得道理与实际应用都是重要的。说得再明白些就是要想实现理想,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方法。这看上去是句简单的话,实际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关于知易行难,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纸上谈兵”了。故事内容是这样:赵括饱读兵书,但却不能领悟兵书真谛,带兵时,死套书上的办法,不能灵活应用,结果,40万赵兵全军覆没。由此看来,似乎是实践更重要。但反过来说,要连道理都不懂,又如何去指导实践?因此“知行合一”这种观点便被提了上来。
虽然这是个看似守中立的方针,况且有时凡事守中立不一定对,但这个观点无疑是对的。懂得道理也好,实际运用也好,都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有了理想,空喊口号没有行动,最终一事无成;埋头蛮干,而没有目标,也只能是像无头苍蝇一般没有时效。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做事要有一定的目标,并加以切实的行动,有力目标,就有了方向;有力切实行动,就有了前进的动力。这样,二者合一才能做成一件事。
我最讨厌的人,就是古代的隐士,他们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他们也有满腹的才华,却偏要隐居避世。我不知道什么厌恶官场,不媚流俗;我也不知道什么不攀权贵,隐居避世。我只知道既然看到了社会黑暗我们就应该立下改变社会的目标,并为之努力,运用“知行合一”,来让社会不再黑暗,这才是应该做的。而像隐士那样,非但不会有何好处,还会让社会更黑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