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07-01-20
关于“两年掌握2500个字有必要吗?”的讨论已经开展了三个多月,许多读者积极参与,纷纷来稿,共同探讨了以“识字教学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等问题。讨论至今,我们觉得可以对此做一小结了。在讨论结束之际,我们再次约请这次讨论的引发者杨明全先生写了这篇文章。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请杨明全先生写这篇总结性的文章,并不表示我们就完全同意他的立场与见解。我们想,讨论的目的并不在于寻求一种“统一的说法”,而在于观点碰撞中的视界敞开与想法交流后的深入思考。——编者按
2004年3月30日,《中国教育报》发表了我的一篇小文章《两年掌握2500个字有必要吗?》,得到很多读者的关注。在随后的几个月里,《中国教育报》开辟了关于这个话题的专题讨论,大家各抒己见,讨论得很热烈。鉴于我是这个讨论的“始作俑者”,便觉得有责任再说几句,给广大读者一个交代。
对于这样的一个讨论,我们有必要跳出识字教学改革这一事件,从另一个层面审视其背后的一些深层次话题。为什么大家有不同的观点?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教育目的和意义的理解。
人类在日常生活世界的基础上,煞费苦心地经营一个“教育世界”,究竟是为了什么?一个大而化之的答案就是:更好地促进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人的发展是教育教学的根本,因此,我们国家一直强调教育目的在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呢?这是一个涉及教育发展观的问题。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提出的发展观也不尽相同。在今天,我们需要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核,也是引领我国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发展的指针。无疑,教育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也必须遵从这种科学的发展观。当前正在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要体现这种科学发展观,将其真正落实到课程与教学的层面,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关照、一种解读。大家所讨论的关于识字教学的问题也可以放到这个宏观的框架中进行思考。
从教育目的和意义的角度来看,识字教学绝不是仅仅让学生掌握一些汉字而已。如果认为识字教学简单到“只要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掌握一定数量的生字即可”,那还是一种“工具理性”的思维。任何一项教育教学活动,不仅要从事实层面(教什么)和技术层面(如何教)做出思考,更要从价值层面(为什么)做出深入的追问。让小学生两年掌握2500个汉字,这在事实层面和技术层面都是没问题的,但在价值层面需要我们做出认真思考。教学活动不能零打碎敲,任何一项教学活动都需要整体性教育价值的关照。学校课程要回答的,是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机会的问题,在这些机会中,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人格。还是那句话:学生在一定阶段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是必要的,但汉字的学习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更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校生活有着比识字教学更丰富的内涵。正如有些作者在讨论中所谈到的,“教改中‘催生’现象发人深思”,“字掌握了,活泼天性没了”。把整体性的教育肢解为某些技能的培训和操练,以至于忽视整体性的教育目的和意义,这不符合当今的时代精神,也无益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者需要一种课程意识。所谓课程意识,指的是教育者对课程意义的敏感性,是教育者从课程的角度思考教育教学问题的自觉性,它发挥着理解课程、诠释课程意义、为学生提供发展机会的功能。课程意识的核心在于课程哲学观,它体现出教育者对教育目的和意义的终极思考。对于广大教师而言,课程意识还体现为课程实践的主体意识、课程参与意识、课程资源意识、课程研究与开发意识。课程意识折射出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的专业自觉和专业理解,彰显出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师专业成熟的重要标志。有了这种课程意识,教育者就能够更深入地思考教育教学问题,而不会为了某种“工具性目的”而牺牲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