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7-10-19
一、明确目标,把握方向
课程标准中关于新课改提到:“人人学有价值的知识;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知识;不同的人在各个学科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对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提示: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的生活价值,不单单是学到很多繁冗的公式和词语,而是如何在实际中灵活运用和体现知识本身的价值。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去强调要学习这些知识的价值取向,更重要的是树立知识生活化的理念。能通过自己身边诸多的情景感受,体会到课本上的知识就真真切切地存在,为学习知识指明方向并得到延伸,确立的学习目标就是一个字“用”。
案例一:学习“东南西北”这节课时,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方向游戏中,闭上眼睛任意一个方向转几圈,知道一个方向就可以确定各个方向,大家积极参与了数学游戏,寓教于乐。下课以后,感觉生活中原来可以有这么多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知道了学习的目的不是给老师和家长完成任务,而是自己要去用,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很重要。认识目的就端正了态度,为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树立旗帜,得到方向感。
二、针对重点,因材施教
学生的行为习惯包括方方面面,如生活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遵守规则的习惯、交往的习惯、生活自理和自我保护的习惯等等。
每一个好孩子都是活生生的实体,除了他们的共性所在,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秉性,甚至在他们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和老师在一起,我们是他们最好的雕塑者,要求我们去走到每个孩子的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用我们自己的童心进行交流沟通,从而让孩子们先接受认可我们,我们才能发现他们哪方面存在不足,抓住重点,切不可舍本求末。有了这样的基础前提,我们才会真正发现每个学生的良莠所在,更好地为教育辅导他们提供真实的依据,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为每个孩子配好“药方”,进而“下药”岂不更好?
案例二:班上学生张某,课堂纪律非常好,回答问题积极,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成绩也是名列前茅。但是我发现孩子在课下的生活中,不能和其他小朋友友好地相处,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很强,大部分同学都反映他的问题。那么,我们该怎么评价这类学生呢?好还是差?对待此种情况不能一刀切,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鼓励表扬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指出生活习惯的不足,帮助其尽快改正,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完善,切不可因为次要矛盾影响主要矛盾,不管不问或者粗莽否定。
三、规范标准严格执行
说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和家长们都不陌生。教育是一个系统的人类工程,当代教育所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高屋建瓴,站在整个教育领域的高度和前景来编制的,对教育工程所辖的各个范围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它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工作的指向和旗帜。
当然,通用的规章制度是从教育宏观方面来说的,当具体到每一个学校、每一个班级、每一个的学生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有些“捉肘见襟”,实际的学生管理情况就是教育的微观。对于小学而言,让学生做到还有些笼统和模糊,做好这些的同时会感觉到在实际生活中还有些不够,因为学生的年龄结构和性格秉性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实施。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是不是应该再做些什么呢?
学校与学校之间有不同的地方,班级和班级之间有不同的地方,学生和学生之间有不同的地方。鉴于上述情况,直接执行教育活动的教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应该给予更加具体的努力方向和目标,给宏观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做一个补充延伸,要制定班级甚至少数学生的具体行为习惯要求,严格执行,从而使学生感到有所适从,有事可从。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