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情绪,是怎样对孩子造成重大影响的

如题所述

一个人在三岁以前,
已经形成了关于“自我”的概念。
三岁以前的经历,
对一个人影响甚远,
这些经历深深沉积于一个人的内在,
甚至能够驱动人们余生的感觉和行为。
若一个人的自我在童年早期阶段受到损害,
这个人可能终身在情绪上都会有些问题。
而一个人三岁前的经历,
和母亲关系密切。
婴儿出生时已经有一套情绪机制基础,
但是婴儿并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他们需要依靠抚养者(多数情况下是母亲),
去教导他们如何管理这些情绪。
刚出生的婴儿没有关于“自我”的感知。
至少在生命最初六个月,
婴儿感觉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
他们不能准确的感觉到自己和母亲的界限。
所以母亲的情绪会很容易的影响到自己的孩子。
在安全依恋关系中,
母亲会从情绪上顺应孩子。
当婴儿哭泣的时候,
母亲几乎不会去思考“应该怎么做”,
她只是感觉到一种无意识的、情绪上的冲动,
想要去安抚自己的孩子。
直觉会告诉她,
孩子是饿了,尿尿了,
或者是困了。
母亲和自己孩子的沟通,
不是通过语言,
而是通过肢体、表情、声音、触觉等感官。
这种沟通不仅仅发生在婴儿和母亲的思想中,
它发生在两者的身体上。
孩子是通过情绪
将自己的内在节律传达给母亲。
当两个人能够匹配他们的状态的时候,
就会产生一种共情的感觉,
这是一种连接的感觉,
一种“有人可以和我共鸣”的感觉。
一个人生命之初,
他的情绪就像一片混沌的海洋,
通过与母亲的互动,
孩子一次次参考母亲如何帮助他管理情绪,
在无意识中学会了母亲的情绪管理方法。
一个孩子哭泣的时候,
母亲可能会无数次的去安抚他,
直到有一天,
孩子可以自己停止哭泣,
那时他已经成功地将“母亲的安抚”
内化成了自己的能力。
当婴儿将母亲的形象
内化到自己的内在以后,
即便独处,
也能够感觉到爱和安全感。
当孩子意识到他能够感觉到自己的情绪
并且能够调节它,
而不是尖叫着
让别人帮忙调节的时候,
他就和母亲有了界限。
他会认识到自己并不是母亲的附属物。
当一个婴儿开始能够
“管理”自己情绪的时候,
他的“自我”就渐渐开始形成。
但母亲不仅仅只是做孩子情绪管理的“模范”。
在孩子出生后第一年,
母亲与孩子的互动
塑造着脑部更高级的管理区域。
人的大脑在出生后两年会飞速发展,
这一时期大脑神经元会成倍增加,
并且形成自己特定的基础结构,
这些结构是孩子未来各种能力的基础。
孩子和母亲之间的互动、交流,
情感的连接,
也在为孩子塑造大脑的神经连接。
如果母亲不能回应
或者不会回应孩子的情绪时,
又会发生什么?
孩子将学会不舒服时没有人会来安抚他,
恐惧的感觉会蔓延,
他会感到世界非常可怕。
在自我形成之初,
这对他的影响非常大,
没人教他如何管理情绪,
如果他不能“像妈妈一样”管理情绪,
他会觉得痛苦,
这是发展性创伤的根源。
患有抑郁症的母亲
可能很难解读别人的面部表情,
尤其是婴儿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
他们会忽略孩子的渴求。
如果母亲是一个情绪化的人,
很焦虑,
或者很冷漠,
或者时而对孩子很好时而又不顾孩子感受,
孩子将会觉得未来非常不可预测,
也不安全。
母亲在孩子生命之初
与孩子共建的情绪互动,
为孩子之后的情绪管理提供了基础。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