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林海的文章内容

如题所述

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看到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学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千山一碧,万古常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及至看到了林场,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载。我们不仅取宝,也作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常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林海》说课稿

一、说教材:

《林海》是六年制小语课本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本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侧重于写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如何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使文章更生动感人!本文无论是写大兴安岭的景物,还是写它的经济价值,都洋溢着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正是进行这一重点训练的好教材。教学时,要在学生了解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以及这种情感是怎样逐步深化的。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课文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状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要求及重点、难点: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确定这样的教学重点,既符合教材的特点,又能突出单元训练重点;既让学生领略到大兴安岭的壮美景色,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又明确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进而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是怎样逐步深化的。

本文作者在饱览了壮美的林海风光后,看着漫山遍野的青松白桦,激情难抑,浮想联翩。从“千山一碧”想到“广厦良材”,从“大兴安岭”想到“兴国安邦”。思维之活跃,认识之深刻,赋予了文章新颖、深刻的立意,读后余味无穷。而这一点以反复出现的“亲切舒服”贯彻始终。教学中要体会到文章的立意美,理解作者之所以如此赞美林海,是因为林海对祖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国家的安定兴旺,人民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即所谓“兴国安邦”。但要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林海与“兴国安邦”的联系,理解作者对林海的喜爱步步深化的意境,对于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因此,我把这作为教学中要突破的难点。

二、说教法。

本着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目的,我准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朗读法。正是因为本文满蘸着作者欣喜与热爱之情,描画了大兴安岭浩瀚山林的景色。文字优美,情感浓烈,犹如一幅迷人的写意画,从多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特别是描写林海的几个自然段,用了很确切的比喻,拟人等写法。因此,教学中,在学生理解想象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初读感知,再读理解,三读体会,引导他们把课文读通,读懂,读深,进而达到“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目的。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景色美,语言文字的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陶冶学生的情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情朗读的技巧。

2、扶放结合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只有交给学生寻觅知识的学习方法,才能使他在知识的海洋里勇敢探索,学到更多的知识,并终生受用。本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中我从课题“林海”着眼,从寻找林与海的相似之处入手,抓住文中具体描写“林”的内容,通过朗读、思考、让学生领略到“林”的浩大、壮美,明白此段运用了形象的比喻,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大兴安岭的林海。如此优美的描写,我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后,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至会背,从中体会到作者对林海的喜爱之情,尽而受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然后,我便放手让学生运用刚才的方法自学“岭”和“花”,领略“岭”和“花”的特色,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这一方法,体现了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学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3、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我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电视播放林海的壮美风光,同时老师配乐朗读课文,辅助画面,再现课文内容。这种以图画展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的方法,深深地撼动了学生的心灵,极大程度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领略课文语言美的基础上,真正领略到林海的壮美,既是美的享受,又轻松了课堂。

4、谈话法。教学中,我还先后两次让学生自由想象谈话,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想象能力。例如在欣赏完林海的壮美风光后,让学生自由谈自己的此刻想起了什么?一时间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跃到了极点。有的同学还谈到环保等方面的内容。这一环节,不但为引出作者的联想做好了铺垫,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机会。第二次是在让同学们设想大兴安岭的将来时,同学们大胆设想,纷纷发言。在自由谈话间理解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理解了大兴安岭具有“兴国安邦”的意义。轻轻松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5、简笔画辅助教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一些重点词、句,我还采用了简笔画辅助理解。例如,在理解大兴安岭的“岭”时,为了突破重点词“温柔”和“盛气凌人”在本课的意义。我要求全班同学用简笔画勾出自己心中的大兴安岭和秦岭,通过板画认识到:“温柔”在本课指大兴安岭的线条柔和平顺;“胜气凌人”指秦岭高大险峻令人望而生畏。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增添了课堂里的美育气氛,使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时,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6、除此之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除前面讲到的借助电视画面再现林海的风光之外,我还利用投影仪,出示大量的自学思考题,既节省了时间,又方便了教学,起到了极好的作用。

三、说学法:

根据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大纲对六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阅读理解,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教学生用“一读——观景赏物,抓住特点;二读——品词析句,体会情感;三读——回顾反思,明了写法。”的方法,仔细品味文中有关“林”的内容。即初读课文,感知景物特点;精读课文,抓重点词句,仔细品味,领悟情感;回读课文,在读中学习规范的语言,积累语言材料,悟出表达方法,掌握表达技巧。而后便放手让学生运用此种方法,根据给定的思考题,通过小组讨论,自学完成文中有关“岭”和“花”的内容。从而完成教学重点。最后用大胆想象,自由谈话,相互启发的方法,学习理解有关联想的部分。突破了教学难点,全面完成了教学任务。这里的学法指导、学法应用将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再现。

四、教学程序:

本课我准备用三课时完成。

这里我主要说一下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设计,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以旧引新,导入新课,明确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在记叙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种情感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在上节课初步感知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中有的放失,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从课题入手,扣住“海”,品味描绘林海的精彩句段。教给学法。

1、指名读3、4自然段,思考:文中是如何描绘林海的,林与海的相似之处在哪?

2、指导感情朗读。重点体会“目之所及”、“哪里”、“多少”“俏丽”等所表达的情感。

3、明确作者把林比作海是为了突出表现林的什么特点?(浩 大、绿、壮美)

4、自由朗读背诵这两个自然段。

这一环节,通过朗读、思考、讨论,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一读——观景赏物,抓住特点;二读——品词析句,体会情感;三读——回顾反思,明了写法。”并在学习中感受到林海的壮美。

(三)运用学法,自学“岭”与“花”。

1、幻灯出示自学思考题:

自学“岭”,思考:

① 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秦岭的“岭”有什么特点?

②“温柔”、“盛气凌人”的原意是什么?在本课又是指什么?

③作者描写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学“花”,思考:

①大兴安岭的“花”有什么特点?

②文中哪些词句表现了作者对花的喜爱?

2、生自学。

3、讨论并检查自学效果。

这一环节体现了由教学到会学的圆满转变,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四)电视播放林海风光,配乐朗读,再现课文的内容,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1、欣赏林海风光,听配乐朗读。

2、自由谈体会。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真正感受林海的风光,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使课堂教学由苦学变乐学,使学生产生愉悦之感。自由谈话不但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且为学习下文作者的联想做好铺垫。

(五)从作者的联想中,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1、作者想到了什么?

2、为什么说“兴安岭美得并不空洞”?

3、大兴安岭最早是什么?现在有什么?人们在这儿干什么?进而让学生明确“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的意义。

4、大家再设想一下,大兴安岭的将来又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进而让学生明确大兴安岭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自由谈话。使原本难懂的内容在丰富多彩的想象中沿着作者的思路,上升到高尚的思想意境中去。

(六)总结全文,完成预定教学任务。

1、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

2、这种情又是怎样层层深化的?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3、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这一环节通过小结,完成了预定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建立相对完善、合理的知识积累,实现了把知识转变为能力的过程。到此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板书设计:

岭 多、温柔

景 林 浩大、绿、壮美

花 多、绚丽

19、林海 喜爱

木材

联想

兴安

(说明:这是我本节课的主体板书设计,本板书层次清楚, 重点突出。既概括了全文的内容,又体现了文章的思想情感,言简意骇,抓住了要害。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知识积累。再辅之以生动的简笔画,使板书美观大方,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辅助了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林海》教学反思 转林梅霞

《林海》这篇文章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作者一次次产生亲切与舒服之感,抒发了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所做的贡献。

我在教学本课,首先抓住了文中作者的情感主线——亲切与舒服,步步深入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最后使学生达到情感的升华,整个教学过程中感到比较成功之处有:

1、抓文章中作者情感。

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作者多次出现的“亲切、舒服”,通过图片和影像反复有感情朗读,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同样的情感,从而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所做的贡献。

2,在教学中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整体感知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法,在小组读,然后全班读,抽学生进行评价,然后再反复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也体现了新的学习方式,在这段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得积极踊跃,讨论热烈,学习效果良好,课程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真正地都动起来了。

3,角色表演。

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就是角色表演时,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林海的爱”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顿时课堂活跃起来,朗诵诗的、写诗的、唱歌的、画画的、……将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学生对大兴安岭的美景了解不够,在加上学生的朗读水平还不高,对朗读的指导还需加强,以情动人的“品读”还不够,大胆放手的“自读”,读写结合的“创读”等还不够,在资料汇报方面,许多学生家庭没电脑,可查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有限,不能让学生对兴安岭有更多的了解。

《林海》教材赏析

《林海》是我国著名作家、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写的一篇优美散文。文中景丽、物美、情挚。读后,令人不由得产生一种亲切舒服的感觉。
景丽。老舍先生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丹青妙手,在他的笔下,大兴安岭的山势是“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绵延起伏,温柔可亲。他写林海,工于调色,在他的调色板上,绿色是那样变化无穷:“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特别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这一囊括比喻、拟人、反问三重修辞格的句式,简直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立体、绚丽的画卷,使人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美。他写花更具特色,你看:“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恰当的比拟,敏锐的观察,绘声绘色的描绘,美不胜收,妙不可言,怎不令人折服?
物美。作者从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林海,联想到广厦、木材,直至日用家具,“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此句将大兴安岭同祖国各地紧紧联系在一起,使人感到了它的存在,认识到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亲切、舒服”之感顿涌心头。
情挚。通览全文,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一腔赞美之情。作者正是凭借这真挚的感情,讴歌了大兴安岭,讴歌了绿色宝库——林海。他告诉我们,大兴安岭不仅是良材产地,也是科研基地。人们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给大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这说明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因此,作者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兴国安邦”的意义,其结束句,既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又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由此可见,老舍笔下的林海,景丽、物美、情挚,构成了文章鲜明的特色,给人以清新、流畅、亲切、舒服之感,其艺术魅力、感染力极深。

《林海》未段的句子特色

《林海》(六年制第十一册)一文,有着丰富多样的句子,它们对表现中心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以该文的第三段;即最后一段为例加以说明。“及至看到林场,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文章不用“等到”、“直到”,而用“及至”,不用“……的感受”,而用“……之感”,用这样的句式表述,既符合作者这位语言大师的身份,又能庄重地抒发作者看到林场后喜出望外的情怀。
“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栽。”这一句是由两组并列关系分句组成的整句,每组分句结构相同,形式整齐,表意鲜明。既写出了“伐木取材”和“造林护苗”的两种劳动,又指出这两种劳动的相互关系:利用与再创造并举。表述通俗而简明。“我们不仅取宝,也作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从关联词语来考察,这是一个多重复句。
“我们不仅取宝,也作科学研究”与它后面的整个部分之间是承接关系(或目的关系),指出“不仅……也……”的目的是“使林海”达到“不但……”和“而且……”两个方面的效益。这一多重复句的前后两部分,分别由两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部分强调“科学研究”,后一部分突出“综合利用”,全句结构层次清晰。“山林中已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两个“添上”句结构相似,字数相近,反映兴安岭日新月异的面貌,反映人们在改天换地的劳动中的愉快心情。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紧承上文。一个个市镇诞生了,一座座工厂落成了,一阵阵歌声响起了,使得人与山林的关系一天天地亲密无间起来。目睹现实,形势一派大好;展望未来,前景无限光明,于是作者情不自禁地写道:“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用反问句加强对“我们感到亲切、舒服”的肯定气,发出对“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的由衷赞叹!“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作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了。”这是一个省略关联词语的转折复句。前一个分句,讲过去“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作兴岭”。后一个分句,说“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了”。很显然是说现在晓得了。这两个分句,后一个分句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出来的,而是用句中独立成分“由今天看来”打一个弯子,它含有今天晓得它的意义,是经过身临其境、亲眼目睹才获得的。事实表明,今日之兴安岭,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而且这种意义必将日益显示出来。这一句是本文的点睛之句。

《林海》中的拟人和比喻
语言大师老舍先生调动了多种修辞手段,写出了情文并茂、脍炙人口的优秀散文《林海》,其中突出的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拟人和比喻这两种修辞手法。 ①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大兴安岭的特点:“温柔”。这是与秦岭的高大险峻,“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相比较而言的,作者的感情倾向十分明显。这种赋予人格化的语言,能启发读者联系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相处关系展开联想,富有教育意义。
②在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小蝴蝶——它们很亲切地落在客人身上。
——通过拟人手法,写出了小蝴蝶对小花的喜爱,正好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共鸣。
③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把“白桦”当作身着素服的美女来写,这是拟人,继而又通过反问的形式把“白桦”比喻为海边上的“浪花”(明喻),从而加强了肯定语气,表达了作者对“白桦”的赞美之情。
④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这是暗喻(“是”为比喻词),喻大兴安岭林木之多。把起伏的“群岭”比作林海的“波浪”,使“静”物富于“动”感,构成了极为生动的画面。此外,“林海”,即“森林的海洋”,本体是“林”,喻体是“海”,两者压缩成偏正短语(定+中),省略比喻词,这种修饰性比喻也属于暗喻。
⑤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
——“落叶松的海洋”也构成定语+中心语的偏正短语,也是暗喻(同时兼有“夸张”意味),极言落叶松之多、松林面积之广,与课题“林海”二字紧紧扣合。
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此例把拟人和比喻融合在一起。作者首先赋予大兴安岭以美女的思想行为:“多么会打扮自己呀”,这是拟人。冒号后面既用拟人,又用比喻:“青松作衫,白桦为裙”是暗喻,比喻词是“作”“为”;“绣花鞋”比喻“山野花”,本体“山野花”未出现,没有用比喻词,这是借喻;“穿”是人的行为,属于拟人。这些拟人和比喻的连用和兼用,十分熨贴传神,把大兴安岭的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活灵活现的形象美感。

《林海》的结构特点
《林海》这篇课文的结构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先总后分
课文共七个自然段,作者采用总起(第一自然段)分述(后六个自然段)的结构形式,先写对大兴安岭的总的印象,接着从“岭、林、花联想到木材,联想到‘兴安’”这五个要点具体地分述,条理分明地记叙了他的所见所闻所想。
(二)前后呼应
课文以对“大兴安岭”这个名字含义的理解为线索,先在开头点明“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让人感到亲切、舒服;接着在“联想到木材”这一层中用“于是,它的美丽就与建设结为一体,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第一次呼应开头;最后在结尾段“联想到‘兴安’”中用“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再次呼应开头。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19
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看到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学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千山一碧,万古常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及至看到了林场,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载。我们不仅取宝,也作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常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林海》说课稿

一、说教材:

《林海》是六年制小语课本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本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侧重于写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如何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使文章更生动感人!本文无论是写大兴安岭的景物,还是写它的经济价值,都洋溢着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正是进行这一重点训练的好教材。教学时,要在学生了解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以及这种情感是怎样逐步深化的。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课文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状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要求及重点、难点: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确定这样的教学重点,既符合教材的特点,又能突出单元训练重点;既让学生领略到大兴安岭的壮美景色,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又明确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进而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是怎样逐步深化的。

本文作者在饱览了壮美的林海风光后,看着漫山遍野的青松白桦,激情难抑,浮想联翩。从“千山一碧”想到“广厦良材”,从“大兴安岭”想到“兴国安邦”。思维之活跃,认识之深刻,赋予了文章新颖、深刻的立意,读后余味无穷。而这一点以反复出现的“亲切舒服”贯彻始终。教学中要体会到文章的立意美,理解作者之所以如此赞美林海,是因为林海对祖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国家的安定兴旺,人民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即所谓“兴国安邦”。但要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林海与“兴国安邦”的联系,理解作者对林海的喜爱步步深化的意境,对于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因此,我把这作为教学中要突破的难点。

二、说教法。

本着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目的,我准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朗读法。正是因为本文满蘸着作者欣喜与热爱之情,描画了大兴安岭浩瀚山林的景色。文字优美,情感浓烈,犹如一幅迷人的写意画,从多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特别是描写林海的几个自然段,用了很确切的比喻,拟人等写法。因此,教学中,在学生理解想象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初读感知,再读理解,三读体会,引导他们把课文读通,读懂,读深,进而达到“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目的。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景色美,语言文字的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陶冶学生的情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情朗读的技巧。

2、扶放结合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只有交给学生寻觅知识的学习方法,才能使他在知识的海洋里勇敢探索,学到更多的知识,并终生受用。本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中我从课题“林海”着眼,从寻找林与海的相似之处入手,抓住文中具体描写“林”的内容,通过朗读、思考、让学生领略到“林”的浩大、壮美,明白此段运用了形象的比喻,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大兴安岭的林海。如此优美的描写,我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后,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至会背,从中体会到作者对林海的喜爱之情,尽而受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然后,我便放手让学生运用刚才的方法自学“岭”和“花”,领略“岭”和“花”的特色,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这一方法,体现了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学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3、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我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电视播放林海的壮美风光,同时老师配乐朗读课文,辅助画面,再现课文内容。这种以图画展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的方法,深深地撼动了学生的心灵,极大程度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领略课文语言美的基础上,真正领略到林海的壮美,既是美的享受,又轻松了课堂。

4、谈话法。教学中,我还先后两次让学生自由想象谈话,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想象能力。例如在欣赏完林海的壮美风光后,让学生自由谈自己的此刻想起了什么?一时间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跃到了极点。有的同学还谈到环保等方面的内容。这一环节,不但为引出作者的联想做好了铺垫,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机会。第二次是在让同学们设想大兴安岭的将来时,同学们大胆设想,纷纷发言。在自由谈话间理解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理解了大兴安岭具有“兴国安邦”的意义。轻轻松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5、简笔画辅助教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一些重点词、句,我还采用了简笔画辅助理解。例如,在理解大兴安岭的“岭”时,为了突破重点词“温柔”和“盛气凌人”在本课的意义。我要求全班同学用简笔画勾出自己心中的大兴安岭和秦岭,通过板画认识到:“温柔”在本课指大兴安岭的线条柔和平顺;“胜气凌人”指秦岭高大险峻令人望而生畏。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增添了课堂里的美育气氛,使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时,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6、除此之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除前面讲到的借助电视画面再现林海的风光之外,我还利用投影仪,出示大量的自学思考题,既节省了时间,又方便了教学,起到了极好的作用。

三、说学法:

根据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大纲对六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阅读理解,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教学生用“一读——观景赏物,抓住特点;二读——品词析句,体会情感;三读——回顾反思,明了写法。”的方法,仔细品味文中有关“林”的内容。即初读课文,感知景物特点;精读课文,抓重点词句,仔细品味,领悟情感;回读课文,在读中学习规范的语言,积累语言材料,悟出表达方法,掌握表达技巧。而后便放手让学生运用此种方法,根据给定的思考题,通过小组讨论,自学完成文中有关“岭”和“花”的内容。从而完成教学重点。最后用大胆想象,自由谈话,相互启发的方法,学习理解有关联想的部分。突破了教学难点,全面完成了教学任务。这里的学法指导、学法应用将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再现。

四、教学程序:

本课我准备用三课时完成。

这里我主要说一下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设计,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以旧引新,导入新课,明确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在记叙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种情感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在上节课初步感知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中有的放失,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从课题入手,扣住“海”,品味描绘林海的精彩句段。教给学法。

1、指名读3、4自然段,思考:文中是如何描绘林海的,林与海的相似之处在哪?

2、指导感情朗读。重点体会“目之所及”、“哪里”、“多少”“俏丽”等所表达的情感。

3、明确作者把林比作海是为了突出表现林的什么特点?(浩 大、绿、壮美)

4、自由朗读背诵这两个自然段。

这一环节,通过朗读、思考、讨论,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一读——观景赏物,抓住特点;二读——品词析句,体会情感;三读——回顾反思,明了写法。”并在学习中感受到林海的壮美。

(三)运用学法,自学“岭”与“花”。

1、幻灯出示自学思考题:

自学“岭”,思考:

① 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秦岭的“岭”有什么特点?

②“温柔”、“盛气凌人”的原意是什么?在本课又是指什么?

③作者描写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学“花”,思考:

①大兴安岭的“花”有什么特点?

②文中哪些词句表现了作者对花的喜爱?

2、生自学。

3、讨论并检查自学效果。

这一环节体现了由教学到会学的圆满转变,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四)电视播放林海风光,配乐朗读,再现课文的内容,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1、欣赏林海风光,听配乐朗读。

2、自由谈体会。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真正感受林海的风光,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使课堂教学由苦学变乐学,使学生产生愉悦之感。自由谈话不但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且为学习下文作者的联想做好铺垫。

(五)从作者的联想中,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1、作者想到了什么?

2、为什么说“兴安岭美得并不空洞”?

3、大兴安岭最早是什么?现在有什么?人们在这儿干什么?进而让学生明确“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的意义。

4、大家再设想一下,大兴安岭的将来又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进而让学生明确大兴安岭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自由谈话。使原本难懂的内容在丰富多彩的想象中沿着作者的思路,上升到高尚的思想意境中去。

(六)总结全文,完成预定教学任务。

1、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

2、这种情又是怎样层层深化的?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3、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这一环节通过小结,完成了预定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建立相对完善、合理的知识积累,实现了把知识转变为能力的过程。到此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板书设计:

岭 多、温柔

景 林 浩大、绿、壮美

花 多、绚丽

19、林海 喜爱

木材

联想

兴安

(说明:这是我本节课的主体板书设计,本板书层次清楚, 重点突出。既概括了全文的内容,又体现了文章的思想情感,言简意骇,抓住了要害。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知识积累。再辅之以生动的简笔画,使板书美观大方,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辅助了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林海》教学反思 转林梅霞

《林海》这篇文章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作者一次次产生亲切与舒服之感,抒发了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所做的贡献。

我在教学本课,首先抓住了文中作者的情感主线——亲切与舒服,步步深入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最后使学生达到情感的升华,整个教学过程中感到比较成功之处有:

1、抓文章中作者情感。

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作者多次出现的“亲切、舒服”,通过图片和影像反复有感情朗读,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同样的情感,从而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所做的贡献。

2,在教学中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整体感知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法,在小组读,然后全班读,抽学生进行评价,然后再反复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也体现了新的学习方式,在这段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得积极踊跃,讨论热烈,学习效果良好,课程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真正地都动起来了。

3,角色表演。

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就是角色表演时,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林海的爱”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顿时课堂活跃起来,朗诵诗的、写诗的、唱歌的、画画的、……将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学生对大兴安岭的美景了解不够,在加上学生的朗读水平还不高,对朗读的指导还需加强,以情动人的“品读”还不够,大胆放手的“自读”,读写结合的“创读”等还不够,在资料汇报方面,许多学生家庭没电脑,可查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有限,不能让学生对兴安岭有更多的了解。

《林海》教材赏析

《林海》是我国著名作家、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写的一篇优美散文。文中景丽、物美、情挚。读后,令人不由得产生一种亲切舒服的感觉。
景丽。老舍先生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丹青妙手,在他的笔下,大兴安岭的山势是“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绵延起伏,温柔可亲。他写林海,工于调色,在他的调色板上,绿色是那样变化无穷:“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特别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这一囊括比喻、拟人、反问三重修辞格的句式,简直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立体、绚丽的画卷,使人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美。他写花更具特色,你看:“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恰当的比拟,敏锐的观察,绘声绘色的描绘,美不胜收,妙不可言,怎不令人折服?
物美。作者从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林海,联想到广厦、木材,直至日用家具,“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此句将大兴安岭同祖国各地紧紧联系在一起,使人感到了它的存在,认识到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亲切、舒服”之感顿涌心头。
情挚。通览全文,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一腔赞美之情。作者正是凭借这真挚的感情,讴歌了大兴安岭,讴歌了绿色宝库——林海。他告诉我们,大兴安岭不仅是良材产地,也是科研基地。人们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给大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这说明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因此,作者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兴国安邦”的意义,其结束句,既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又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由此可见,老舍笔下的林海,景丽、物美、情挚,构成了文章鲜明的特色,给人以清新、流畅、亲切、舒服之感,其艺术魅力、感染力极深。

《林海》未段的句子特色

《林海》(六年制第十一册)一文,有着丰富多样的句子,它们对表现中心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以该文的第三段;即最后一段为例加以说明。“及至看到林场,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文章不用“等到”、“直到”,而用“及至”,不用“……的感受”,而用“……之感”,用这样的句式表述,既符合作者这位语言大师的身份,又能庄重地抒发作者看到林场后喜出望外的情怀。
“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栽。”这一句是由两组并列关系分句组成的整句,每组分句结构相同,形式整齐,表意鲜明。既写出了“伐木取材”和“造林护苗”的两种劳动,又指出这两种劳动的相互关系:利用与再创造并举。表述通俗而简明。“我们不仅取宝,也作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从关联词语来考察,这是一个多重复句。
“我们不仅取宝,也作科学研究”与它后面的整个部分之间是承接关系(或目的关系),指出“不仅……也……”的目的是“使林海”达到“不但……”和“而且……”两个方面的效益。这一多重复句的前后两部分,分别由两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部分强调“科学研究”,后一部分突出“综合利用”,全句结构层次清晰。“山林中已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两个“添上”句结构相似,字数相近,反映兴安岭日新月异的面貌,反映人们在改天换地的劳动中的愉快心情。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紧承上文。一个个市镇诞生了,一座座工厂落成了,一阵阵歌声响起了,使得人与山林的关系一天天地亲密无间起来。目睹现实,形势一派大好;展望未来,前景无限光明,于是作者情不自禁地写道:“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用反问句加强对“我们感到亲切、舒服”的肯定气,发出对“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的由衷赞叹!“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作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了。”这是一个省略关联词语的转折复句。前一个分句,讲过去“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作兴岭”。后一个分句,说“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了”。很显然是说现在晓得了。这两个分句,后一个分句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出来的,而是用句中独立成分“由今天看来”打一个弯子,它含有今天晓得它的意义,是经过身临其境、亲眼目睹才获得的。事实表明,今日之兴安岭,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而且这种意义必将日益显示出来。这一句是本文的点睛之句。

《林海》中的拟人和比喻
语言大师老舍先生调动了多种修辞手段,写出了情文并茂、脍炙人口的优秀散文《林海》,其中突出的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拟人和比喻这两种修辞手法。 ①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大兴安岭的特点:“温柔”。这是与秦岭的高大险峻,“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相比较而言的,作者的感情倾向十分明显。这种赋予人格化的语言,能启发读者联系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相处关系展开联想,富有教育意义。
②在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小蝴蝶——它们很亲切地落在客人身上。
——通过拟人手法,写出了小蝴蝶对小花的喜爱,正好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共鸣。
③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把“白桦”当作身着素服的美女来写,这是拟人,继而又通过反问的形式把“白桦”比喻为海边上的“浪花”(明喻),从而加强了肯定语气,表达了作者对“白桦”的赞美之情。
④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这是暗喻(“是”为比喻词),喻大兴安岭林木之多。把起伏的“群岭”比作林海的“波浪”,使“静”物富于“动”感,构成了极为生动的画面。此外,“林海”,即“森林的海洋”,本体是“林”,喻体是“海”,两者压缩成偏正短语(定+中),省略比喻词,这种修饰性比喻也属于暗喻。
⑤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
——“落叶松的海洋”也构成定语+中心语的偏正短语,也是暗喻(同时兼有“夸张”意味),极言落叶松之多、松林面积之广,与课题“林海”二字紧紧扣合。
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此例把拟人和比喻融合在一起。作者首先赋予大兴安岭以美女的思想行为:“多么会打扮自己呀”,这是拟人。冒号后面既用拟人,又用比喻:“青松作衫,白桦为裙”是暗喻,比喻词是“作”“为”;“绣花鞋”比喻“山野花”,本体“山野花”未出现,没有用比喻词,这是借喻;“穿”是人的行为,属于拟人。这些拟人和比喻的连用和兼用,十分熨贴传神,把大兴安岭的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活灵活现的形象美感。

《林海》的结构特点
《林海》这篇课文的结构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先总后分
课文共七个自然段,作者采用总起(第一自然段)分述(后六个自然段)的结构形式,先写对大兴安岭的总的印象,接着从“岭、林、花联想到木材,联想到‘兴安’”这五个要点具体地分述,条理分明地记叙了他的所见所闻所想。
(二)前后呼应
课文以对“大兴安岭”这个名字含义的理解为线索,先在开头点明“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让人感到亲切、舒服;接着在“联想到木材”这一层中用“于是,它的美丽就与建设结为一体,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第一次呼应开头;最后在结尾段“联想到‘兴安’”中用“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再次呼应开头。
(三)层层深入
课文的五层分述是以作者对“大兴安岭”这个名字的理解过程来安排的。作者先写景,通过细致的描写岭、林、花,让人感受到大兴安岭的美;接着由“谁进入岭中,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怎能不马上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这一反问句自然地引出联想到祖国建设,进而联想到大兴安岭具有兴国安邦的意义。由写景到联想,实际上是由大兴安岭的外在美写到内在美,递进式地层层深入。
《林海》这篇课文的结构严谨自然,完整统一结构美。

参考资料:http://blog.cersp.com/index/1104250.jspx?articleId=1187832

第2个回答  2008-10-19
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看到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学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千山一碧,万古常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及至看到了林场,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载。我们不仅取宝,也作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常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173751.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10-27
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看到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学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千山一碧,万古常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及至看到了林场,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载。我们不仅取宝,也作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常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