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学习,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一个扎实的基础,而学生的主体意识是综合性学习启动的起点和实施的基础,因而在实施综合性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积极意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意识
语文学习天生就具备综合性的特质。一方面学习内容包罗万象,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另一方面学习方式也往往整合了读、写、听、说等多种形式。这是全方位各学科的综合。然而,目前的状况是,学生的学习还仅仅局限在课堂内,学生普遍缺乏关注意识,对身边的人、事要么是一种熟视无睹的模样,要么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甚至是漠然视之的冷淡。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关注意识呢?我们可以采取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的办法,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情味,感悟生活的情意,让学生关注这些生活中令人动心的细节,细心感受这些平常而深刻的情感,带着这些去读相关作品以便产生共鸣,这样可让学生培养出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个性。处处留心皆学问,让学生留意生活,特别注意社会的变化,教师及时正确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这些社会变化,组织一些诸如寻找生活中的美、今日新农村、时事要闻回放等活动,要求学生深入生活,步入社会,走访调查,以不同形式从不同角度来反映社会的变化,体会这些变化带给人们内心的感受,思考这些变化的原因,思考怎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关注社会的意识,以形成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实践意识
语文学科有着极强的实践性,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途径也只能是语文实践。而生活实践为语文学习找到了活跃的平台,语文学习也因此有了更鲜活的素材,有了更丰富的形式,也有了更丰厚的收获。《语文课程标准》对综合性学习四个学段的阶段目标指出:综合性学习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强调学生必须具有综合性学习的实践行为。由此可看出,以实践为主就应是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征。那么,在备课时,教师就必须改变以往的常规做法,尽力注重不同知识层次的和认识水平的学生,丢弃陈旧观念,重新审视教材,审视教学思路和策略,审视教育对象,积极热情地引导每一位学生亲自参与问题的发现,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去搜集资料、策划活动,调查访问、交流探讨等。重视过程性学习,让学生直接从探究中体验苦与乐。教师在做好引导后,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思,在过程性学习中培养锻炼自主实践意识,自我学习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等。
语文生活实践,如果仅仅触及生活的表面,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不大,那种学习犹如蜻蜓点水,缺乏深度,或者在教学中还坚持唯课本论,结果也会大大削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都不利于学生形成行之有效的实践意识,不利于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而合理开发资源,让学生尽可能地在实践过程中多学语文、多用语文,才可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收效。课标的阶段目标中,提出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这就是要求学生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学习语文。另外课标中关于综合性的教学建议中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可见综合性学习具有重要的实践性这一特点。这就强调学生把学到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应用到生活中去,能做到学以致用。这同时也要求教师要走出课本,对照生活,又结合课本,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多方面学习语文、用语文的实践意识。
三、合作意识
新课标开篇就写道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阶段目标中强调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教学建议中提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评价建议中,学生在活动中合作态度和参与态度被放在评价的着眼点的首位。由此可见合作意识和能力是受到从未有过的重视,也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四、学科交叉意识
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沟通,提倡结合,这表明它具有跨学科特征。由此可见,语文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应当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以一种整合的状态出现。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在学科交叉中,在知识相互渗透中,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整合。怎样进行这种跨学科学习呢?可以依托课文进行,如研究唐诗中有关月亮的主题;搜集、整理有关探险的记述的古今诗文,按分类进行合理编排、定稿结集,供互传,并从中搜索相关学科的知识,如地理、生物、物理等学科知识,反映到手抄搞中,并表述自己的了解,认识情况。这样,便于学生将各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在不同内容和多种方式的相互交叉渗透中,知识和能力得到整合。当然,在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学科交叉意识时,在实施过程中,应立足于课本本身开发教学资源,还应注重各学科体系的互通性,即能体现出:审美情趣的培养,思维方式的整合以及知识体系的互补。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