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个回答 2020-04-21
中药是可以治疗的
第3个回答 2018-08-22
调理首选食疗以下是推荐的一些方法,当然如果楼主怕麻烦,推荐可以去自学中医针灸推拿外治疗法,效果更佳!
中医认为汗证是营卫不和所致的腠理开合失常、津液外泄引起的非生理性出汗。时时出汗,不热不动也出者为自汗;夜间出汗,醒来即止为盗汗;恶寒战栗,汗出热退为战汗;大汗淋漓、虚冷困乏者为绝汗,如此等等。妇女更年期常出现阵发性出汗,属于自汗;结核病、风湿病常有盗汗;风寒感冒或感染性疾病可有战汗。
肿瘤病人经常出汗过多,原因也很复杂,如内伤虚损、气虚或阴虚、营卫不和等都可以多汗。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医生为了退热,给解热镇痛药过多,例如以消炎痛栓肛塞;或输液速度过快,一些化疗药物可引起发热出汗;或采用“热疗”等都可发生多汗。如果长久大汗淋漓、汗出如油、阳气衰微、四肢厥冷,应关注重危之症,防止虚脱。
中医治疗多汗是根据病因病机采用不同方法,如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滋阴降火、回阳敛阴等。中医称“汗为心液”、“汗者,精气也”,对多汗证应及时处治,常用的止汗固涩中药有麻黄根、龙骨、牡蛎、浮小麦、糯稻根须等。
可止汗的食品有五味子、乌梅、黑豆、桃干等。常用的食疗、验方有:
生黄芪20克,大枣10克,浮小麦30克,水煎服,频频下咽,用于气虚多汗。
五味子10克,大枣10克,桃干20克水煎服,用于阴虚盗汗。
五味子、五倍子各10克研粉,冰片2克混匀,置脐窝处,外盖纱布,对盗汗有一定疗效。
人参、党参、沙参、黄芪等任选一种炖腔骨或母鸡、乳鸽,对气虚引起的多汗有效。
黑豆100克,先泡半日,慢火煮熟,加入乌梅、桃干适量,用白糖调好口味,吃豆喝汤。
出汗过后特别是大汗淋漓之后易感外邪,发生感冒,应及时擦干汗水,更换衣被,避免受风着凉。血液中离子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偏低会出现多汗,故多汗者,饮食不能太淡,输液中也不能盐分太少,并且饮食中应及时摄入蛋白,补充肉、蛋、奶。调料中花椒、大料、辣椒、桂皮、姜等辛温之物多能发汗,不宜多用。
常用药膳之体虚
——药膳调理之一
1、补脾枣苡粥:薏苡仁50g,怀山药粉40g,红枣50g,糯米250g,白糖适量,蜜桂花25g,适于病后体虚,食欲不振、贫血、营养不良者。
2、百合杞苓粥:百合60g,枸杞40g,茯苓粉15g,莲子肉20g,糯米250g,白糖适量,用于脾胃虚弱,不思饮食,泄泻,头晕目眩症。
3、归参炖母鸡:当归30 g,太子参15g,丹参30g,益母草15g,调料适量。宰鸡去毛,去内脏洗净,将药用纱布包好放入鸡腹,置于砂锅中,加入调料及适量清水,置灶上先武火煮沸,再改文火慢炖,直至鸡肉烂熟即成,具有补气益血、治疗贫血、乏力等症。
4、鲤鱼赤小豆茅根汤:鲤鱼1条,赤小豆50g,鲜白茅根50g,将鲤鱼去鳞及内脏,洗净后切段,赤小豆和新鲜白茅根共入锅中,加水适量,煎至赤小豆烂熟,去茅根渣,入鲤鱼煮熟后加调料食用。具有清热利湿、利尿消肿的作用。对于全身水肿或有胸、腹水病人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5、芡实薏仁米饭:芡实、鲜山药、莲子肉、薏苡仁各15g,茯苓30g,白术10g,桂枝3g,泽泻10g,粳米150g,红糖、大枣适量。先将茯苓、白术、桂枝、泽泻加水煎煮,取汁去渣备用,再将芡实、鲜山药、莲子肉、薏苡仁、大枣洗净蒸熟,兑入药汁加粳米和水,再蒸40~50分钟即成。具有补脾益肾,温阳化水的作用。用于治疗狼疮并发肾脏病变日久、肢倦乏力、面色萎黄、肢体浮肿、脘腹痞闷,大便溏泻者。
第4个回答 2018-08-22
体虚多汗的话用渔村古法即食海参进行食补调理吧,大学有一个同学和你类似,现在好了
第5个回答 2018-08-21
中医将体质虚弱称体虚,把慢性疾病的虚弱称虚证,并将虚弱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类型,结合心、肝、脾、肺、肾五脏,则每一脏又有气、血、阴、阳虚弱的类型,如肺气虚、脾阳虚等等,中医理论是讲平衡的,只要人体气血阴阳平衡,就是健康,不足的是虚弱,需补养,多余的是病邪,要祛除,以其达到新的平衡,恢复身体健康。体虚是机体某些功能有所减退,不一定患病,即西医所称之“亚健康”,如不及时补养、调节和调理、令进一步发展,对健康不利。 治疗虚弱,根据中医“虚则辅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的原则,需通过进补来调整虚实,进补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个方面,并需依照各人的体质和病证中行辨证辨体进补,进补有药补和食补,不论是采用药补还是食补,均是为了补虚扶正,食补有时比药补更为重要,因为食补不仅可补虚祛邪,并可扶正,达到补虚扶正的要求,使机体的气血阴阳达到新的平衡,恢复健康,故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进补是为了补虚扶正,若不虚而补、补之过度或不当的进补均可引起不良反应,如壮实的人服了人参、阿胶等性温的补气血药物,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饱胀、便秘、头晕、咽痛、牙龈虚浮出血。又如怕冷、大便溏薄的阳虚者服了生地、麦冬、鳖甲等补阴药食物,会更加怕冷、腹泻、腹痛等,这些都是因进补不当,损伤了胃气,违反了中医辨证说辨体施补的原则。 下面简要介绍一些体虚的食补食品和药膳食疗方: 1 气虚:气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为功能减退,不一定有病,气虚者需补气,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 1.1 补气虚食品:牛肉、鸡肉、猪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黄鳝、虾、蘑菇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1.2 补气虚药膳食疗方举例: 玉珍鸡:母鸡一只洗净,鸡肚内放入桂圆、荔枝干、黑枣、莲子、枸杞各30g,加调味蒸食,可补气养精: 黄芪蒸鹌鹑:黄芪6-9g,鹤鹑2只共蒸食,可补气虚。 2 血虚:血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等。 2.1 补血虚食品:乌骨鸡、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鸡肉、猪血、猪肝、红糖、赤豆等,可经常交替选用。 2.2 补血虚药膳食疗方举例: 当归乌骨鸡:当归、黄芪各15g放入纱布袋中与乌骨鸡一只共蒸煮,吃鸡肉喝汤,可补血虚。 阿胶糯米粥:阿胶9g(打碎)与黑糯米60g共煮粥服食,可补血虚。 3 阴虚:又称阴虚火旺,俗称虚火,阴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怕热,易怒,面颊升火,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舌少津液,五心(二只手心、二只脚心与头顶心)烦热,盗汗,腰酸背痛,梦遗滑精,舌质红,苔薄或光剥,脉细数等。进补宜采用补阴、滋阴、养阴等法,补阴虚的药物可选用生地、麦冬、玉竹、珍珠粉、银耳、冬虫夏草、石斛、龟板等。 3.1 补阴虚食品:甲鱼、燕窝、百合、鸭肉、黑鱼、海蜇、藕、金针菇、枸杞头、荸荠、生梨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3.2 补阴虚药膳食疗方举例: 银耳红枣羹(或百合莲子羹):银耳、红枣(或百合、莲子)适量共煮羹当点心服食,可补阴虚。 甲鱼二子汤:甲鱼1只与女贞子、枸杞子各20g同煮汤,加调味,食甲鱼饮汤,连食数剂,可补阴虚和治肝肾阴虚所致的腰痛,遗精、头晕、目花等症。 石斛河鱼;石斛6g,河鱼1条共蒸食,可滋阴。 虫草老雄鸭:虫草9g与三年老雄鸭1只共煮,吃鸭肉喝汤,可补阴虚。 4 阳虚:又称阳虚火衰,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阳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除有气虚的表现外,平时怕冷,四肢不温,喜热饮,体温常偏低,腰酸腿软,阳痿早泄,小腹冷痛,乏力,小便不利,舌质淡溥,苔白,脉沉细等。进补宜补阳、益阳、温阳:补阳虚的药物可选用红参、鹿茸、杜仲、虫草、肉桂、海马等。 4.1 补阳虚食品:黄牛肉、狗肉、羊肉、牛鞭、海参、淡菜、胡桃肉、桂圆、鹌鹑、鳗鱼、虾、韭菜、桂皮、茴香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4.2 补阳虚药膳食疗方举例: 海马童子鸡:海马9g,童子鸡1只,共蒸食,可补阳虚。 韭菜白米虾:韭菜200g,白米虾(或虾仁)100g,共炒,加调味,常服食,可补阳虚。 5 两虚:体虚者亦常出现两虚之体,两虚之体有以下几种: 5.1 气阴两虚:既有气虚又有阴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有头晕、乏力、腿软等气虚表现,又有升火、咽干、舌红等阴虚表现,但没有慢性疾病,这种体质称气阴两虚体质,进补宜采用益气养阴之补法,即在进补时应同时考虑补气和补阴。 5.2 阴阳两虚:既有阴虚又有阳虚,称阴阳两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怕冷又怕热,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特别怕热,这是阴阳失调或阴阳两虚之体质,进补宜采用阴阳并补,养阴温阳和滋阴壮阳等补法。 5.3 气血两虚:气血两虚一般出现在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BR>减少症、大出血后、妇女月经过多者等,其主要表现为;既有气虚的表现,又有血虚的表现,进补宜采用益气生血、培补气血、气血并补。 对两虚之体的食补可分别选用上述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食品及药膳进行辨证辨体施补,更应根据虚弱的轻重交替选服,通过进补待虚弱的表现消失,恢复健康后应停服进补食品及进补药膳,到服食正常的平衡膳食即可,真正做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无虚不须补,避免不虚而补,补之过度或进补不当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反而对健康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