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08-06-12
西谚说:一个老人的去世,无异于一座图书馆的焚毁。这是讲老人经历所积累起的知识、经验和智慧的珍贵。当然,这还只是指普通老百姓而言,论起那些把握世界、改造历史、转换命运的伟人来,这句谚语就显得轻了一些。
世纪老人邓小平,百年华诞在即,举国上下都在怀念他,虽然他也是高龄去世,仍让人觉得这于全党、全国,甚至这个时代、这个世界是一大不可挽回的损失。
邓小平同志为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还不仅仅在他的几本“文选”里。他在治国、治党、治军以及在处理我们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方面,从言论到运作,从洞悉到把握,都充满着创见和智慧,其手笔之大,远非一般政治家所能达到。他为政治家留下关于政治,为军事家留下关于军事,给搞经济的人留下关于经济,给搞文化的人留下关于文化。用博大精深、用之不竭、取之不尽,应不为过。
其实,作为“战争之神”,邓小平早在新中国建立之前,就从凡人跨进了伟人之列。在建国之后长长的岁月里,我们总是带着崇敬和热爱听取他的名字和故事。
邓小平的非凡业绩除了打仗,更有改革开放。他作为“总设计师”,把贫穷落后的中国引向了富裕强盛的世界民族之林,使中国以全新的姿态,辉煌了整个世界的耳目。
但是,邓小平的非凡,并不在于他是天才,金手指一指,世界就发生了变化。他像一切凡人、一切苦难者一样,经历了大落大起的灾难。是什么东西,让邓小平从凡人成长为一名伟人,又是什么东西,使他从一名伟人坠落进凡人?他是怎样忍耐接受屈辱,怎样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态,一有机会,便能奋起,完成改造中国的宏伟目标?
我们从已知的各种资料里,看到16岁的邓小平就在国外的工厂里打工度日。在那里,他刻苦磨练自己,沉重的社会压力,炼就了他的“受打能力”。共产党员同样的血肉之躯,同样的心理常态,磨练锻打,使他变得超凡,使他能够忍受一些苦难的考验。
一个凡人要变成伟人,就得不断洗磨自己身上的世俗气,如此,始可出类拔萃;而一旦成了伟人,就要不断检点自己身上还保留了多少凡人应有的品质,使自己不虚架于一个自己设计的空中楼阁里。
我们在邓小平身上看不到流俗的东西,那些市井气,邓小平身上没有。他一身正气,不卑不亢,执著于人生追求和政治理念,这使他成为一名真正的、伟大的政治家。
邓小平的三次起落,都是因为毛泽东。第一次是因为被认为“亲毛”,第二次、第三次则被诬为“反毛”。但是,邓小平重新出山后,他以全党、全国、全民之大计为重,抵挡了从“左”和右两个方面的影响,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显示了他胸怀的宽阔和大度,同时也显示了他人格品质的无私和明亮。
邓小平有一句极富真情的感人语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可是我们知道,对于那场“文化大革命”,我们的人民和民族,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忏悔。那时,“人人都是批判家”,对邓小平的批判和侮辱,无论是受骗的还是被强迫的,“口诛笔伐”,铺天盖地,给了他极大伤害。邓小平没有记恨他的人民。比起那些总以人民的“父母官”自居的人来,邓小平的屈辱和谦诚,赢得了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戴和热爱。
但是,我们对一个伟人品质的判定,仍要看他和凡人保持着怎样的联系,以怎样的心态看待凡人生活。邓小平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凡人之家。他是一个孝顺儿子,老继母在他家里度过幸福一生;他又是一个温和的父亲,愿意每顿和儿女们一同进餐;会饶有耐心地守着炉火一块一块为孙子烘烤尿布。他和底层的普通劳动者有一种天然的情感融和。正是这一切,使他从琼楼高处跌落时,获得一个软柔的托举。
刻苦、奋进、豁达、乐观、无私、刚正、忍耐,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在邓小平的品格里,继承了中华民族先贤古哲的一切优秀精神因子。他在政治失意时,也不曾染上消沉、出世、淡泊。每一次政治上的重新起飞,都能以一种持续的连贯性,启动中国政治停滞的车轮。这很容易使人想到对马克思的那些评价:他的大脑就像一艘升火待发的轮船,随时准备开往他要去的目的地。
物有物的品质,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物体,也自有人的品质。
从凡人到伟人。邓小平的一生,让做人的人理解了健全人格力量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