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谈恋爱的成本收益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的态度的变化和发展,经济学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人们的行事原则越来越趋向于经济学上的“理性”。“经济人假说”(新经济人假说)也越来越被证明其正确性,人是自私自利的,但在一直追逐着自身利益的同时所带来的外部经济很多情况下都是远大于个人所获私利,所以才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这一点是不应该被否认的,亚当�6�1斯密也曾经说过“我从来不知道那些假装为了公共利益而从事交易的人做出多少好事来”。时下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很不完善,且不论整体成熟程度,单与西方的经济学研究相差不会少于二十年。经济学是一门提倡创新的科学,现在几乎每天都有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相融合而有新的经济类学科诞生,无可否认中国的经济学是在进步着的,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学者纯粹是为学术而学术无任何实践意义。另外还有一个弊病,尽管中国已经实行了市场经济,但似乎经济学学术界比市场慢了半拍,还是不愿正视经济学,像微宏观经济学还是被称为西方经济学而不是当代经济学,人家发明的东西尽管在自己这适用可总觉得面子上过不去所以还是以西方经济学称呼至少能够使自己心理上平衡,尽管时不时进行学术盗窃。因为不是经济学的天才,也就不敢像张五常先生那样三十年不读书而能出口成章,游走于众制度经济学大师之间而本人同时成为在世界上极有影响的少数制度经济学权威之一。经济学界的天才时代已经过去了,萨缪尔森被称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天才,尽管科斯是惟一一个不用数学语言来解释经济学而成就功业的的经济学家但科斯定律表达的不清楚之处仍存在很多争议,所以我不得不读许多的书不得不好好学习数学。
经济学的分析不仅仅限于某些领域,只要存在人类的社会活动,就存在经济,就存在资源合理配置问题,也就有经济分析的必要。虽然也想沽名钓誉,无奈缺乏实践经验,又不愿过于弄虚作假,便想到了社会学,说不定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包括诸如家庭爱情等针对人类个人和群体的社会活动所作的分析。不管人们承不承认,父母对孩子的抚养实际上可以作为单纯投资行为来作经济学分析。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针对大学生的爱情进行分析,将从供求、投入产出及市场经济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一、经济环境的界定大学生一般已达到或超过18周岁,在法律意义上已经能够完全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同时因为其相对的不成熟在这一阶段上的行事往往具有“非理性”,即一般具有很大的冲动性和盲目性,包括爱情也是如此。在爱情这一研究对象中,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在于每一个参与主体都是市场的供应者和消费者,根据资源稀缺性原则结合大学实际情况我们假定大学女生是供应方(s),大学男生是需求方(D)[注意:本研究不包括畸形师生恋及其他类,仅限于作为市场对等地位的一般在校男女生]。这儿很明显S<D,即符合大学一般实际情况女生少于男生,这是在广泛范围内说的,单个也有例外例如部分外语院校和师范类院校还有专业女子学院女生多于男生,但并不影响整体结果。另外爱情双方当事人可以共同被看作是一个市场主体,与单个个人和其他爱情双方当事人并存。由于社会学的复杂性和个人学习能力的局限性,暂时还不能过于简化所有过程和参与主体明确提出简化模型,像一般经济分析中仅假设存在一个买方和一个卖方。我们的研究虽属于经济学分析但不能仅限于经济学分析,大学生已经开始涉入社会,不免在爱情的选择上也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分析的同时考虑此类因素,作为加权平均指数。大多数大学生在经济上仍然是依靠家庭支持,没有能够自给自足实现经济自主权。对一部分人来说,甚至包括本文中的假设的供应方来说相对于学生主业学习来说爱情在效用上也是较低的,作为共同需求方,爱情是奢侈品。家庭是否会对此进行专门财政支持取决于家庭财政能力和家长的投资考虑,属家庭父母(监护人)投资问题已不在本分析范围内,不做太多考虑。也许有些是悖论,经济主体没有经济自主权,经济分析对象不具备不具有典型经济特征,但符合客观现实。二、爱情是一场博弈爱情是一场博弈,一般对局者往往多于两人。这场博弈的结果很少没有失败者的。爱情博弈除非只有两个对局者才有可能实现纳什均衡,更多情况下爱情博弈往往是两败俱伤或是多方损失几乎不能够出现共赢局面,大学生的爱情这方面表现更为突出。一个大学生一旦决定谈恋爱,就意味选择的开始。一项关于大学生为什么谈恋爱的非官方正式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谈恋爱者并非真正是对神圣爱情的向往,而是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既现实又复杂的因素,其中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大学生活的空虚和对生理性欲的需求,或许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同居现象在当今社会如此流行,因为高级知识分子的行为一般总容易被人们接受和模仿。供求双方的对等地位又因为供方资源的稀缺,这就存在需求方的竞争和供需方之间的共同博弈局面。男女比例失调是一个潜在的市场前提,预示着“再优秀的男性也有可能单身,再龌龊的女子也能嫁得出去”,所以男女对局一般是男生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男男对局往往相当残酷。(这里不考虑部分男生因诸如球打得好等而引起诸小女生齐爱慕的情形不过这种事情正变得越来越少,因为人们的行为越来越趋于理性)尽管供方是稀缺资源但由于个人偏好的不同,女生仍有可能变为需求方。“男追女如追花,女追男如钓虾”,女生在局中仍然有一定的优势。 爱情博弈原来往往具有先行者优势,即先入为主,现在情形正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慢慢改变,先入者虽具有一定优势但不再那么明显也起不到任何决定性作用。我们假定Y、 X为一对男女恋人,正在准备或已经开始谈恋爱,此时他们两个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强行约束条件,恋爱遵循自由自愿原则。他们两个构成一个市场,双方互为供需方,市场博弈是一比一对局。Y与 X同时面对的不止一个博弈局,不过他们首先要做的是阻止市场进入者(假设二人真心相恋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这就需要相互的承诺和对市场潜在进入者的威胁阻止;接着二人博弈一般会呈现纳什均衡局面,由于有市场潜在进入者的威胁,纳什均衡在一定程度下很不稳定。爱情博弈有可能永远达不到一个均衡状态,大多数学生只是出于现实的需要,也不打算求得一个均衡处,无任何经济基础的只是把自身增长投资来用做爱情投资,除了在消除大学所谓的空虚郁闷中有些许作用,并不能有任何显著或潜在收益,只能是更大的空虚或以后的后悔,理性人假设还不如经济人假设在此适用。三、不成熟的制度移植国家有关部门正式发文通知从2005年9月1日起实行新的高校管理规定,开始把大学生认同一般公民享有共同权利,引起有一定反响争议的是关于在校大学生结婚问题,实际上这根本没有争议的必要,爱情不等价于婚姻,婚姻也不等价于爱情,婚姻可以产生爱情但爱情却不一定能产生婚姻。法律可以约束婚姻,却不能管束爱情。大学生的爱情基础相当脆弱,惟一能够欺骗自己和他人的是有共同语言。一种现象的出现之所以是不合适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制度经济学的出现和完善也不过是近一个世纪的事,相当多的内容还存在较大争议。在使用制度经济学分析工具时很难说正确与否。大学生爱情似乎没有适合的爱情制度分析相吻合,根据大学的起源和人们对大学的一般认识,我们来对大学生的爱情进行经济分析也不太合适。传统观念上的差异造成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到今天也很难有人完全接受一切用货币选票来衡量包括人类的各种的行为活动,但人类一代代的生息繁衍相伴随的制度一天天丰富起来,最终演化成为金钱万能的货币选票制度是谁都无法否认的。爱情不超然于物外,是最现实的,可以逃避但人类的动物性占有欲是爱情变质。我们没有太多的可参照资料,历史的沿革资料也相当匮乏,其他制度的研究也不太适合作为社会学的人类行为研究,尤其大学生作为人类高智商的代表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在制度移植研究上还不成熟。大学生爱情的分析包含社会一般性的同时又包含了自身特点。四、选择的市场均衡作为市场即便不可能处于一个长期均衡点也必须得有短期均衡点,不然市场就无法形成,达不到市场出清。现在实际上有很多的人已经在高中甚至初中都已经开始了谈恋爱,我们暂不视它为爱情,因为年龄缘故和身心发育尚不完善。即使有些是看过一些毛片,其渴求性也不会也不能承担起相应的爱情责任。大学是朦胧的爱情和真正爱情的分水岭,原来的朦胧的爱情很少有不被距离而扼杀的,即使初高中时已有爱情在大学初期尚能鸿雁传书两地相思。人们追求的是现实利益而不是空虚的承诺,就像“囚徒困境”的两个囚徒相互攻守同盟很难奏效。曾经听说过这样一种说法“高中恋爱已谈成,进入大学把手分,大学毕业后,再找高中恋人去结婚”。此种说法能实现几分?我们并不否定大学生的爱情,大学生的确存在许多成功的爱情。市场供求分析中爱情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商品,特殊性在于无论是供给弹性还是需求弹性都具有特殊性。回到Y与X的假设,若二人的爱情已经决定,那么对于Y来说,其需求弹性为零,同样X的供给弹性也是为零。并不是每一个大学生都是市场主体,但我们仍可以认为每一个大学生都是潜在的爱情市场进入者而不管其是否最后进入。之所以有未进入者在于除爱情市场还有许多其他市场同时并存。比如作为学生最根本任务的学习,这本应该成为主流,可惜由于爱情等众多市场的分流,仅能维持微弱优势。五、投入——产出的效果评估及可能的思考建议大学生的爱情究竟该如何对待?一般学校态度是不反对也不提倡,任其自由发展。从投入产出的成本分析上我们不可能提供一个类似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或不变替代生产函数或者门昂列夫式的分析法,因为关于大学生的爱情尽管经过简化还是过于复杂,还不能用数学语言来表示。人生活的态度及其价值取向最终决定一个人的选择,在大学选择爱情的同时意味着其他部分的放弃,宝贵的青春年华在浪漫的花前月下还是教室的苦读,不同的人不同的选择是不同的效用满足感所决定的。为大学的爱情付出的成本的机会成本就个人意见认为有些是过大,爱情如果能够有足够回报比如一生常相厮守,至少能够在在校期间使双方互惠互利共同促进发展无可厚非,如果仅仅为精神空虚或满足一时私欲则投入产出很难成比例。另外,一时之间相认识,对对方过去并不了解,这就存在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如果仅追求一时冲动不考虑任何后果难免会出现不完全信息市场下的败德行为。 个人认为在做出爱情市场选择时要多考虑现实问题,而不是仅仅慕于真空中的爱情。所选择对方对自己以后的道路究竟起到何种作用,这些问题的思考看起来是不近人性的,却是必要的。经济学从来都不会怜悯弱者。经济学的应用是客观实在的,道德伦理观念的不允许并不能起到任何的阻碍作用。在不久前还被视为异己的同居试婚行为现在成了时尚,法律曾经严厉打击过非法同居行为现在却很少提及,不知是不是这条法律条文还存在。经济学的分析一直都是客观冷静的,对任何一事件都没有对错之分(这一点与其宗旨在于判断整体社会进步似乎有冲突,但我们可以通过后此谬误和合成谬误去综合理解,是能够推断出二者并不矛盾的),只在于市场主客体的主观感觉即效用值的差异。物品的价值也是不能作为市场交易的基础的,价值在一定市场范围内是适用的,但在广义经济学分析中价值规律并不适用。我们能力有限,对这一点还不能进行论证,在通过对大学生爱情进行经济学分析以后,我们或许能够得到一些启发,它是比包含有亲情基础的家庭投资收益分析复杂的。我们不可能得出任何定性结论,只是在运用自身所学知识的同时希冀能够明白一些简单道理。就像前面所说,每个人感觉效用不同,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评价都同样会不同。大学生爱情的经济学分析仅仅是作为对道德传统观念的另一种理解和经济学分析方法的扩展运用的尝试探索,谬误是不可避免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学习和校正。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