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方言区,有平舌音和翘舌音不分之说。这是指某方言中没有z、c、s音位和zh、ch、sh音位的对立关系,两组音位合二为一,一般以平舌的z、c、s音位形式出现。于是人们通常将普通话声母是zh、ch、sh的字,都相应发成了声母是z、c、s的字。他们学习普通话发音,翘舌音往往成为难点,平舌音则很容易发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相反的现象,方言区低龄群体中的一些人,发翘舌音很容易,发平舌音反倒出现了缺陷。这些人发的平舌音,给人以奶声奶气的感觉,其实质为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偏移改变。他们发z、c、s时,发音器官的上齿和下齿互不触碰,留有缝隙,然后把舌头伸贴在上下齿缝隙处,舌尖一般不外伸,整个发音过程,舌前部肌肉松弛,舌尖和舌叶一大块又软又松地贴在上下齿缝隙处。这样的发音,音质听感近似于齿间音,奶声奶气,是一种典型的有缺陷的发音。平舌音的这种发音缺陷,在方言区成年人中一般是不存在的,而在方言区青少年群体中,却有“星火燎原”蔓延之势。
为什么方言区的平舌音会出现奶声奶气的异化现象呢?方言里原本就有平舌音,一代传一代,发音本不该存在问题。事实正是这样,方言区30岁以上的成年人,从来都不发也不会发这种奶声奶气的z、c、s。可现在不同了,青少年不但会发,而且从未意识到自己发的z、c、s存在发音缺陷。这其中可能存在三方面的原因。
(一)受英语教学的影响。近几年来,中国人学习英语出现了新的情况,在不少中小学生乃至幼儿园小朋友中,掀起了学习英语口语的热潮。英语有齿间音,其发音部位比普通话平舌音的发音部位稍稍靠前。频繁的英语口语练习带来的负面影响,极有可能导致汉语平舌音发音缺陷的生成。面对学习英语越来越低岭化的现实,汉语教师和英语教师有必要打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传统,在汉语和英语的语音教学上,通过两种语言的互相比较,互相渗透,以减少直至杜绝平舌音发音缺陷的生成。
(二)受汉语其他方言的影响。汉语粤方言和客家方言中没有平舌音,普通话的z、c、s在粤方言中的发音近似舌叶音,在客家方言中的发音也部分地近似舌叶音。舌叶音的发音部位比普通话平舌音的发音部位稍微靠后,音质听感嗲声嗲气。一些港台影、视、歌星的普通话水平不高,常夹带粤方言和客家方言的味道。由于媒体的普及,青少年有机会在电视上目睹各路明星,明星们的精彩表演让他们激动不已,直至着迷于明星们的各种风采。在盲目崇拜心理的驱使下,一些青少年把明星们嗲声嗲气的说话,也作为骄人的风采潜移默化地学了过来,经过曲折的异化后,就变成了自己发音中的“奶声奶气”。这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几方面合作,从正面加以引导,努力提高青少年的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当然青少年更要加强自身修养,以摆脱盲目崇拜和盲目模仿的心理阴影。
(三)受非语言因素的影响。现在的青少年群体,基本上个个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养尊处优,父母对其呵护备至。优裕的养育环境形成了独生子女特有的一些脾性:不懂得艰辛,缺乏责任心,不愿和父母沟通,古怪任性,追求时尚等等。笔者认为,“奶声奶气”和“嗲声嗲气”正是方言区一些独生子女特有脾性在说话发音上的曲折表现。比如,正常的z、c、s的发音状态,上齿掩合着下齿,舌尖绷紧平伸,其下缘触下齿背,上缘抵上齿背;而奶声奶气的z、c、s的发音状态,上齿和下齿互不碰触,留有缝隙,舌前部肌肉松弛,舌尖和舌叶整体松软地贴在上下齿缝隙处。经过比较可以发现,两种发音状态,前者对应着正确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它是精致的、紧张的、积极的、清晰的,后者偏离了正确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它是粗糙的、松弛的、消极的、模糊的。前一种状态的发音者的潜意识是认真负责、追求完美的,后一种状态的发音者的潜意识则是马虎敷衍、得过且过的。此说也许有点牵强,但为克服已出现的平舌音发音缺陷,以防其蔓延发展,将此说作为防患于未然的警语应该不算过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